张辉南
【摘要】突破初中语文教学桎梏,教育者要大胆突破教学常规,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从教学观念新突破、教学任务新突破、教学重点新突破、教学思路新突破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观念 教学任务 教学重点 教学思路 突破
一、教学观念新突破
如今,我们对“教学”的理解不仅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学生要学会如何学习的过程。我们都知道,现代的教育必须面对未来,培养社会专业人才。对于落后的语文教学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和深化。观念需要有那些突破呢,下面举例子来具体说明。
1.虚假“自相矛盾”。《孔乙己》文章最后一句话“大概孔乙己的确死了”,这句话的确耐人寻味,“大概”和“的确”是相互矛盾的,读完这句话,我们会猜测: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在哪死的、什么时候死的、为什么而死等一系列问题会在我们大脑里展开。可是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这些问题连在一起无非是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孔乙己悄无声息地成了封建科举制凄惨的牺牲品。
2.深究。深究是在对字词句表面意思的理解上,进一步探索更加详细的内容和笔者感情细腻的流露。比如,“善良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物之一”它高度赞扬善良的同时也蕴含了其他信息,隐藏了许多问题。善良有哪些表现?它是如何表达的?既然说它是“之一”那么在人世间还有哪些美好的事物呢?我们如何留住这些美好做一个善良人?学生如果通读文章,并能从中理解真正的含义,那么学生也就基本上理解和掌握本文章的宗旨了。
3.比较法。比较的内容可以有很多,人物性格、环境、形象,此外还有作者的写作手法,从其中发现相同之处。比如,两篇《海燕》都属于托物言志,但是一篇是旅途中的思乡之作,又属于抒情散文,蕴含着作者细腻的感情。另一篇属于散文,是大革命前的呼唤,运用了象征对比的手法,流露出慷慨激昂的感情。
二、教学任务新突破
语文教学有新任务:要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的结合和思想品德建设。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逆向思维。比如,“矛盾”如果从逆向思维出发,“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外矛与盾之间,不是同类产品,即使矛能够戳穿盾,也不能说明矛就是最尖锐的矛,同理,也不能认为盾就不是坚固的
2.多项思维。这种思维在数学解题中最为常见,如举一反三,在语文教学中也能够运用。比如,在一篇文章中主人公和其他人物有哪些相似的性格?主人公在不同环境所表现的人物性格特征是什么样子的?通过这些问题不仅能够达到综合思维的训练,也能够熟悉比较学习法。
三、教学重点新突破
按照传统语文教学任务,只是把课本当作教学任务的重点对象,但是有时候课本的重点不一定是教学任务的重点,虽然也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但还是要课外的知识普及和延伸。比如,在鲁迅的《故乡》一文中,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是重点内容。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人物形象。环境的对比、肖像对比、语言对比和心理对比等。《曹刿论战》的重点是背诵全文,老师可以根据战争的背景给学生补充课外历史知识以及相关人物,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的背诵技巧和方法,减少学生背诵的阻隔,提高背诵效率。
四、教学思路新突破
1.从文章题目入手。《曹刿论战》一文的教学中,可以从研究標题入手安排教学思路,这篇文言文的标题《曹刿论战》,首先我们会想到,曹刿是谁?生活于哪个年代?生活背景是怎样的?和谁论战?历史故事是如何发生的?课文想要讲明什么道理?请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2.从文章开头入手。开头往往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缘由,这样的手法属于正常的交代故事的发展经过。也有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这样往往会引发读者思考。在《故乡》中的开头,作者写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由此,就会引发读者思考,现在的故乡怎么样了?这次回去会遇到什么人?又会发生什么?与二十年前有什么变化?作者又会有什么感想?学生阅读课文后,思考作者回故乡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3.从文章结尾入手。在《变色龙》这篇文章中“那群人就对着赫留金哈哈大笑”教师可以这样出题目,让学生思考研究那群人到底在笑什么,让学生发表交流分享他们自己的意见。
4.从插图中获取信息。在《皇帝的新装》中,学生能够看见插图,首先看到插图,学生就要开始思考,皇帝为什么穿这样的衣服?这种衣服有什么新特征?衣服又是从哪里来的?都说皇帝受骗?为什么会受骗?让同学思考自己的观点并分享交流。
总之,突破初中语文课堂桎梏有很多方面,教育的每个阶段都会进行改革,而教育者更要大胆突破教学常规,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