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炳元
作曲家赵季平的作品一贯以亲近、和善、动人、真切的主旨风格,被广大乐迷和众多优秀音乐家所喜愛,并高频率地在世界各地演出。完成于2006年的大提琴与民族管弦乐队协奏曲《庄周梦》历经十年,几易其稿,是作曲家对中国老庄哲学、中国民族器乐及大提琴长期思考的结晶。继马友友与香港中乐团于2008年11月8日在香港首演之后,王健、秦立巍、玛丽·霍林克(Marie Hallynck)等大提琴家都先后演奏过这部作品。
这部单乐章的协奏曲灵活运用了奏鸣曲及变奏曲的结构原则,乐思延绵,一气呵成。
呈示部由箫在d小调上奏出主题,独奏大提琴在五度上做短暂回应后重复主题,这类似协奏曲传统结构中的主题两次呈示,但大大地缩减了。独奏将主题在属调(a小调)上变奏,而后与乐队回到d小调,完成呈示部。作曲家用主题乐句不同的发展手法,代替了传统奏鸣曲式中的主、副部对比,这样表现庄子的思想应是更为贴切。
经过四小节的连接,乐曲开始了展开部,由五个部分构成:
一,急板,独奏密集的快速进行
二,突慢下来的连接部分
三,慢板,带有散板性质
四,全奏的快板
五,急板,是展开部第一部分的密集进行在乐队上的重复
展开部的调性是呈示部中d小调的同名大调的关系小调,即从b小调开始,经过a小调,再回到b小调。
再现部中,乐队在较慢的行板上全奏主题,调性在呈示部的属调——a小调上。而后独奏再次奏出紧缩了的主题,一咏三叹,速度逐渐慢下来,调性则回到了d小调。
结尾由独奏的华彩段与乐队的两次主题紧缩构成。
这部作品在结构上的行云流水,在调性上的相对稳定,完全符合作曲家心中庄周的“轮廓”,符合这个作品要表达的带有哲理思辨的乐思构成以及畅通的“流动”。
闻一多曾说过,庄子的思想和著作,乃是眺望故乡,是客中思家的哀呼,是一种神圣的客愁,是寻求人类的精神家园。《庄子》是美,正如康德所说,凡最高的美都使人惆怅,忽忽若有所思,如羁旅之思念家乡。通览全曲,共出现十二次的核心主题,正是这一情愫的准确体现和高度凝炼。
这个核心主题从带有装饰音的长音开始,这个装饰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极有性格,特别是笛、箫、管乐等,更是带有“与生俱来”的性格标志。而后是五度下行后级进以及两个连续的五度上行,构成了一个“执拗的”“不可改变的”情绪走向。这个核心主题在呈示部中共出现六次。第一次是箫,相同的两个乐句构成全曲的引子。第二次由独奏大提琴奏出,主题素材有所展开,节奏的变化和模进的递增,使主题性格有了新的开掘。核心主题第三、第四次出现由乐队演奏,其中第四次转到a小调,为主题第五次在独奏大提琴上出现做了预备。第五、六次由独奏大提琴奏出,节奏变化更加多样,疏密有致,层次丰富。
核心主题后面六次出现在再现部。先由乐队在a小调上(第七次)全奏,形成了全曲的高潮部分,而后由独奏大提琴继续在a小调上展开(第八次),节奏开始拉宽,并呈现出空灵久远的意味。第九次是呈示部中引子的再现,由高音笙奏出。独奏大提琴经过九小节连接之后,核心主题分别由独奏大提琴、弦乐声部等在d小调上奏出第十、第十一次。独奏的华彩段之后,由中音笙奏出第十二次,这是核心主题最后一次出现,材料更加集中和简炼,构成了一个绕梁不绝的意境。
以上赘述并非统计学意义上的报表。核心主题多次、有机地出现在各种织体中,作曲家对其赋予了极其丰富的音乐表现力,有自我独白,有与众呼应,有梦中呢喃,有情不自禁……作曲家紧紧抓住核心主题及相关材料不放,去一丝一缕地厘清,一词一句地剖析,形成了“万事万物都将合而为一”的意念核心,同时也让听众容易接受并记住音乐形象,使作品直达人心。
作曲家写的作品为演奏家们接受并喜爱,这是硬道理,这部作品便是范例。独奏大提琴声部无论从音乐抒发还是技巧展示上来说,都堪称经典。
首先是歌唱性的音乐表现。有人说绝大部分音乐源自歌唱,而大提琴中低音区的松弛,高音区的明亮和一定的紧张度,恰似英雄般的男高音声部的纵情高歌。在这部协奏曲中,那些蜿蜒起伏的线条进行,那些高低流畅的四五度上下行,都给演奏家提供了尽情“歌唱”的空间。在展开部的快板中,作曲家为独奏大提琴在b小调上写了一段极为高亢的“咏唱”,这段“咏唱”是极富中国戏曲特征的紧拉慢唱,伴有打击乐和竹笛的呼应,对比强烈,效果极好。
独奏大提琴还有一个“吟诵”性质的进行,它由若干但非均分的小音符构成,颇具口语化。这个“吟诵”在后面还多次出现,既是核心主题的组成部分,也是展开的、具有对比性质的连接进行。
除此之外,作曲家还提供了多种富有技术含量的技巧性段落。比如展开部开始的高音区快速进行,大提琴的高音区不算难,但速度在每分钟一百六十拍以上,就有一定的难度了。还有接下来的一段五度双音行进,逐渐展开至五度、三度上行的震音,都是大提琴相对困难的片段。在华彩段,作曲家没有纯粹为了技巧去写,而是将带有吟诵性质的音乐进行发挥到了极致,音域上横跨三个半八度,最后落在低音区的反复“吟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