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玲菊
2002年的夏末秋初,天气还很炎热,混凝土夹着砖瓦的教学楼间,上课铃已经敲响了许久,还不见语文老师的踪影,于是,教室里的16个孩子开始躁动起来。
“我要赶去上课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听见张老師在远处的一句应和,教室里立马安静下来,同学们打开语文书本,双手放在膝盖上,正襟危坐着。
只见一个与平常不太一样的张老师走了进来,脖子上套了一个铁圈圈,手上拿了一把叉子,穿了一件大马甲背心,噢,手里还提了一大袋子东西!同学们打量着眼前张老师的滑稽相,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张老师没有解释,他开始上课。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边作画边说道:“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说到哪,画到哪,多么美丽的画面呀,同学们都没有说话,眼睛盯着黑板入了迷。“突然!”大家心一惊,“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胯下逃走了!”张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只长着尖尖牙齿、像小狗般的动物,拿着手上的叉子向它刺去,然后一蹦跶,低头,弯腰,回头,说一句:“哎呀,跑啦!”全班又大笑起来。
张老师拍拍自己的胸脯说:“这少年,便是闰土。那么,闰土从哪里来的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三四五六自然段。”大家怀着满满的好奇心,大声地齐读课文,生怕漏了一个字。
张老师又继续道:“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只见他把那麻袋往桌上一放,后面的同学刷刷地站了起来。张老师拿出一个大竹匾,用短棒支起来,撒了一把谷子在竹匾下,将一张纸揉作一团,递给坐在前排的我。忽然,他手牵一根绳子跑下讲台,告诉我们,我手上的纸团就是一只鸟,只要它去吃谷子,就会被抓到。后排的同学蹑手蹑脚地跑向前排,大家屏住呼吸,怀疑着,期待着……我轻轻地将纸团扔在了谷子上,老师快速将绳子一拉,那“鸟”便被罩在竹匾下了。同学们拍手叫好,欢呼雀跃。后来,我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只“鸟”去吃老师的谷子,也都被关在了竹匾下面……
那时的上下课铃声都是班长动手敲的。我们已然记不清这节课上了多久。只记得老师喊下课了,我们还纷纷围住他,研究着、把玩着他带来的那些稀奇玩意儿,仿佛那就是少年闰土的东西。
我知道在如今的课堂,是不太可能有那么长久的“捕鸟”游戏设计,毕竟那不是课文最重要的所在。但在当时常年沉闷的课堂上,张老师的设计无疑大大激发了我们的兴趣,让我们也跟着他走进闰土的世界。
时至今日,再回忆起少年闰土,回忆起张老师,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在某一刻,重叠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