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仙云
2018年10月24日,历时9年,一座跨越伶仃洋、一桥连三地、天堑变坦途的港珠澳大桥正式运营通车,一个响亮的名字——“林鸣”也开始为大家所熟知。正如林鸣在《朗读者》节目中诵读的那样:“我喜欢出发。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就是带着这种不老的心情,林鸣震撼了世界,从珠海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从连续刚构桥到大跨径斜拉桥、悬索桥到深海沉管隧道,再到他现在倾心研究的海下悬浮隧道,他的桥梁生涯为我们清晰地勾画出了一条中国交通建设发展的轨迹。
這座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惊呼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可谓里程最长、投资最多、施工难度最大的超级工程。在筹备之初,林鸣就遇到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他带领团队向满世界取经,在韩国被人家断然拒绝;去荷兰谈判,因为资金短缺,被傲慢的荷兰人羞辱戏谑道:“3个亿,不如我给你唱首祈祷歌吧!”
接二连三的碰壁,“逼”得林鸣做出了一个决定:只有走自我研发之路,才能掌握核心技术,攻克这一世界级难题。没日没夜的论证、成百上千次的试验、一项项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林鸣和他的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港珠澳大桥施工难度最大的地方就是要将33节,每节重8万吨、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的钢筋混凝土管,在伶仃洋水下50米深处,安装成长达6.7千米的海底通道。这项工程堪比“海底穿针”,整个团队历经96小时鏖战,终于成功地完成了E1沉管与西人工岛的“深海初吻”。可在安装E15节沉管时,他们却遇到了罕见的低温巨浪,这节沉管三战伶仃洋,才完成对接。对接完成时,现场的人们都落泪了。
10年间,在工程关键和危险的时刻,林鸣一直像一颗“钉子”,“钉”在工地上。这是一项高风险的工程,林鸣每次离开房间,他都会回头看看,因为每一次出发,都可能是最后一次。在E8沉管安装准备的关键时刻,他因过度劳累,导致鼻腔大量喷血,四天内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可是术后没几天,他又回到安装船上继续指挥。2014年前的照片上,他还是一个血气方刚、身体健硕的中年汉子,可2014年后,他整整瘦了40斤,如今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古稀老人。他付出的,不仅是青春和汗水,更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担当和责任。
2017年5月2日,当最后一节沉管安装成功,大家齐声欢呼时,林鸣却在等待最后的偏差测量结果。仅仅偏差16厘米,这对水密工程而言算是成功的,但林鸣说:“不行,重来!”他内心出现了一个声音:“如果不调整,这会是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中一个永远的偏差。”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终于从16厘米降至不到2.5毫米。那一夜,他睡了10年来的第一个安稳觉。
作为大桥岛隧总工程师,林鸣面对繁杂的工作,选择的纾解方法竟是跑步。每天凌晨五点,他从岛隧工程项目营地出发,跑到伶仃洋上的淇澳岛,来回足有十多千米。林鸣说:“这个习惯我已经坚持了多年。长期坚持跑步能让人感觉健康,同时,我在跑步时还有思考问题的习惯。我常常问自己:如果跑步都不能坚持下来,那为国家建设世界级的工程项目还能坚持下来吗?”
2017年的最后一天,港珠澳大桥主体全线亮灯。第二天凌晨四点半,林鸣从港珠澳大桥桥头出发,在点点灯光的照射下跑了29.81千米。林鸣说:“这是个很有意义的数字,因为它是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的长度。我的人生只有一个标准,只有一种态度,那就是不断奔跑,把每件事做好。”
在建设港珠澳大桥期间,林鸣带领中国工程师发明了一千多项专利技术,他们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智慧和实力!林鸣说:“我觉得这是一种精神,包含我们的自信,也包含我们的智慧。”
正如《朗读者》主持人董卿所说:“伟大的时代能够造就这些伟大的工程,而这些伟大的工程,也没有辜负一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为这些大国工匠致敬,是他们用智慧和坚韧点亮了民族精神,撑起了祖国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