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杰,宋际明,胡红专
(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麻醉科 广东 深圳 518110)
在老年患者中,由于其全身器官出现退行性变,因此麻醉风险较普通患者大为提高。对于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是理想选择,但在盲视下操作不仅麻醉难度较大,且风险较高。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引导下麻醉显示出了独到优势,我院在老年患者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做如下报告。
选取62例在我院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经X线检查或CT检查等确诊,且均为单侧下肢骨折。病例选取时间在2016年12月—2018年6月,根据麻醉方案选择不同分组。观察组患者31例,男16例,女15例;年龄63~81岁,平均年龄(68.3±2.1)岁。对照组患者31例,其中男17例,女14例;年龄62~81岁,平均年龄(68.7±2.4)岁。患者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并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患者入室后均常规开放静脉通道,监测各项生命体征。首先给予患者6~8ml/kg乳酸林格注射液、1μg/kg芬太尼和1~2mg咪达唑仑,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常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患者取侧卧位,患侧向上,通过髂嵴点确定L4位置。首先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于L4间隙旁垂直穿刺,当穿刺针到达L4横突后,稍微向后退针并向上倾斜,于横突上方继续进针1cm左右,然后拔出针芯,缓慢注入0.4%罗哌卡因20ml。另外,在股骨下方2cm与骶骨交界处穿刺,注入0.4%罗哌卡因25ml。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麻醉前使用超声诊断仪对患者L4位置进行扫描,明确腰方肌、腰大肌及L4横突的位置,随后使用1%利多卡因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在超声诊断仪辅助下进行硬膜外穿刺,于L4间隙旁开脊柱正中位置进针,当穿刺针到达L4神经根后停止,拔出针芯,于穿刺处注入0.4%罗哌卡因20ml。另外,利用超声诊断仪扫描确定坐骨结节和股骨大转子位置,定位两者连线中点穿刺,穿刺针到达坐骨神经后注入0.4%罗哌卡因25ml。麻醉完成后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对两组患者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患者术后疼痛评分及麻醉优良率进行比较。术后疼痛评分采用VAS视觉模拟法。麻醉效果判定如下:术中未出现明显疼痛,肌松效果理想,手术顺利进行为优;术中稍有疼痛,肌松效果尚可,追加少量镇痛药后手术可继续进行为良;术中疼痛明显,肌松效果不佳且手术无法继续进行为差。
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使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6.2±0.8)min、(7.8±1.1)min,持续时间分别为(442.1±28.5)min、(388.6±31.5)min;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8.1±0.9)min、(10.5±2.1)min,持续时间分别为(392.8±30.7)min、(341.7±37.6)min。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为(1.7±0.6)分,对照组为(3.1±1.4)分。在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上,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在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上,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在术后疼痛评分中,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观察组中,麻醉效果优、良、差例数分别为18例、11例、2例,麻醉优良率为93.55%;对照组中,麻醉效果优、良、差例数分别为12例、13例、6例,麻醉优良率为80.6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下肢骨科手术中,麻醉多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不仅起效快且麻醉效果确切,但老年患者多存在脊柱韧带钙化、脊柱弯曲等情况,麻醉操作困难。不仅如此,老年患者的椎管间隙狭窄,极易导致麻醉药物扩散过快,使麻醉平面过高,严重时会导致患者发生心肌缺血,出现不良后果。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是行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优选麻醉方案,该麻醉对下肢血管的扩张作用较轻,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1]。进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时,盲视下操作难度大,且容易损伤患者神经。超声的引入可使麻醉医师更加直观的确定神经与筋膜组织位置,把握穿刺位置和深度,最大程度避免损伤患者神经,提高穿刺成功率和麻醉效果[2]。另外,在超声引导下,麻醉医师能够更好的掌握麻醉药物扩散情况,从而延长麻醉持续时间,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行下肢骨科手术的老年患者中实施超声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理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