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业效
(扬州市宝应县人民医院CT室 江苏 扬州 225800)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一种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该病发病机制为患者颅内小动脉狭窄,根据临床研究得知[1],穿支动脉痉挛也可引发该疾病,在临床治疗中遵循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因而诊断方式十分重要。在临床诊断当中,一般采用CT诊断方式[2],但有研究发现MRI诊断方式准确率更高,本次研究特对本院5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不同诊断方式,探究CT诊断与MRI诊断的诊断价值。
本次研究样本从本院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中选取56例,研究时间从2017年8月—2018年8月,其中56例患者中,男性患者选取23例,女性患者选取33例,患者年龄在21~85岁之间,年龄均值为(42.8±2.1)岁,本次研究在开始前,保证参与研究的患者与家属均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从56例患者的病灶差异上看,不会对本次研究科学性造成影响。
给予患者CT诊断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双源螺旋CT,取患者仰卧位,让患者头部先进,扫描范围为患者颅顶部到枕骨大孔部,
球管电压设置为120kv,电流设置为380mAs,螺距设置为1.375:1,层厚设置为1mm。
给予患者MRI诊断,采用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选择患者头线圈,采用常规平扫,头颅DWI序列b值为1000扫描间隔设置为1.5mm,层厚设置为5.0mm。
(1)诊断准确率、(2)病灶诊断情况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种诊断方式准确率对比(n)
表2 两种诊断方式病灶检出情况(n)
腔隙性脑梗死属于一种缺血性脑卒中[3],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在所有心脑血管疾病当中,脑卒中属于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的疾病,在所有的脑卒中患者当中[4],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占据了19%左右。腔隙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主要为微小动脉的缺血性梗死,在慢性愈合后进一步发展成为不规则的腔隙,其病变范围比较小,一般在15mm以内,因此在临床诊断中比较复杂。在常规诊断中,一般采用CT诊断[5],但是这种诊断方式特异性不高,临床上容易出现漏诊。而MRI诊断则属于一种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诊断方式,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当中,由于脑组织缺氧使得其代谢细胞紊乱,进一步造成患者细胞内的钠离子浓度提高,从而出现细胞性脑水肿[6]。
随着MRI技术的发展,在急性缺血性脑病诊断当中应用较好,DWI序列在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较高,相对于CT诊断而言,更容易发现脑梗死病灶,并且由于分辨力、对比度的提高,改善了影像图像质量,提高了病灶的检出率。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MRI检查所消耗的时间较长,所用费用比较昂贵,对于诊断过程中的运动伪影十分敏感,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大部分患者还是偏重于CT诊断。而CT扫描的优势而言,其对于时间与空间的分辨率比较高,在诊断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比较小,并且属于一种无创诊断方式,成像速度较快,检查费用相对而言比较低廉,在数秒之内就可以完成诊断扫描,对于薄层重建技术而言,可以在扫描成像后的图像厚度控制在毫米单位之中,提高了密度的分辨率,在临床上应用率也比较高。但是MRI诊断方式的特异性较高,对于一些微小病灶而言,同样可以清晰的现实,对于早期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而言,诊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研究得出,在早期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诊断中采用MRI诊断特异性较高,检查准确率较高,相对于CT组而言更具有诊断价值,为有效诊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