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利,张巧云
(1泰州市姜堰中医院磁共振室 江苏 泰州 225500)
(2泰州市妇女儿童医院 江苏 泰州 225300)
乳腺癌(breast cancer)是女性常见疾病,属于恶性肿瘤,对女性身心健康存在较大影响。因此,关于乳腺癌,尽早发现、尽早治疗至关重要,可改善预后。现目前,关于乳腺癌,钼靶以及超声、MRI等均是常用诊断办法[1]。如今,MRI技术不断发展,多模态MRI(主要涉及弥散加权成像与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诊断乳腺癌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选择34例患者,探讨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在总结如下。
以2018年2月—2019年7月为时间段,选择34例乳腺癌患者,年龄在23~57岁之间,平均年龄(41.82±3.91)岁。所有病例经术前MRI检查与术后病理或者穿刺活检确诊。临床上,以乳头溢液、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头凹陷等为显著表现。
1.2.1 MRI扫描 选择GE新光纤355 1.5T超导磁共振,应用8通道相控阵乳腺线圈。按照以下序列,依次扫描:(1)常规平扫。轴位FSE T1WI(TR 480ms,TE 8.2ms,矩阵320×256);脂肪抑制FSE IDEAL T2WI(TR 7800ms,TE 31.0ms,矩阵320×185);两扫描序列,层厚设定4.0mm,层间隔1.0mm,FOV 340mm×340mm,1次平均。(2)DWI轴位扫描。单次激发SE-EPI序列,TR 6000ms,TE 69.1ms,层厚6.0mm,层间距2.0mm,矩阵128×128,FOV 24mm×24mm,扩散敏感系数b设定800s/mm2。(3)动态增强扫描(DCE)。选择横轴位T1WI容积采集序列(M3D-VIBRANT),TR 4.2ms,TE 2.0ms,TI 12ms,矩阵406×320,FOV 24mm×24mm,双乳并行采集。扫描开始前,先扫2个空白相,通过静脉团注20~30ml钆双胺(Gd-DT-PA),再连续扫描6个时相,每一个时相扫描56s。(4)常规增强扫描。根据M3D-VINRANT序列,分别按照周围T1WI容积扫描双乳,再完成横、矢与冠三维重建。
1.2.2 图像分析 对病灶的大小、形态以及边缘、数目、信号特点以及周围情况和淋巴结转移状况等进行观察分析。基于GE ADW2.0工作站,借助Functool 4.6软件包,处理图像。于DWI与DCE图像上,手工勾画出病灶内相应感兴趣区域,获取表观弥散系数(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以及动态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
数据经SPSS20.0软件分析,t检验计量资料(±s),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为800s/mm2时,本组34例患者ADC值=(0.91±0.18)×10-3mm2/s,而 rADC值 =(0.55±0.14)×10-3mm2/s。
本组34例患者,19例病灶位于左乳,15例病灶位于右乳;21例在外上象限,8例在内上象限,4例在中央区,1例在外下象限。34例患者中,29例表现出不规则分叶状,25例可见边缘毛刺或者毛糙表现,24例边界模糊。另外,所有病灶T1WI呈现出等信号或者稍低信号,而T2WI呈现出高信号。
根据TIC分类标准,34例患者中,8例Ⅱ型,26例Ⅲ型。
乳腺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乳腺恶性肿瘤中约占98%。该病多发生在40~60岁年龄段,且大部分在乳腺外上象限。本研究中34例患者21例位于外上象限[2]。临床上,我们可以通过钼靶、超声等方式进行诊断筛查,主要根据形态学特点,对病变性质进行判断。MRI,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检测的特点,且对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单一模式MRI成像的局限性明显,多模态MRI联合成像,合理运用多种技术,根据形态学与功能分子等特点,鉴别诊断乳腺癌[3]。
MRI乳腺癌一般表现为分叶或者毛刺状病灶,呈现出不均匀强化状态。其中,“分叶征”是肿瘤生长速度不一致的表现,生长较快的肿瘤呈现出分叶状。另外,“毛刺征”,反映了肿瘤沿着乳腺导管浸润性生长,肿瘤的恶性度越高,是浸润性导管癌的几率越高。而有的学者认为,毛刺征可能和乳腺导管增生有一定关系,并非高级别肿瘤的唯一表现。根据TIC分型标准,本研究34例患者中8例Ⅱ型,26例Ⅲ型,无Ⅰ型,说明本组本组病例与恶性肿瘤血流灌注这一特点相符。恶性度较低或者良性肿瘤的毛细血管壁发育分化较好,管壁相对完整,造影剂难以透过,故而进入到周围组相对缓慢,呈现出逐渐强化表现,TIC多表现为Ⅰ-Ⅱ型曲线。恶性肿瘤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高,造影剂经过时,很容易透过管壁,进入到周围组织的间隙中,促使肿瘤局部血流容积增大,MRI信号迅速升高[4]。
综上,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建议我们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