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婷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装备部,成都 610031)
为有效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党和国家把深化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1]。随着医改政策的不断深入,医院管理者已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医院成本管理是深化医改的必然要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求也日益增强,技术先进、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是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硬件基础和必备条件。然而,医疗设备的购置不仅需要占用大量资金,还需要在使用运行及后期维护中占用较高成本,对人民群众医疗费用的增长也有较大影响[2]。在全国城市公立医院大力开展成本控制的形势下,严格控制医疗设备购置成本、科学合理地规划医疗设备配置、充分提高使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也是有效降低人民群众医疗费用负担、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现对我院医疗设备的配置管理进行分析、讨论,以期为同行提供经验与参考。
现阶段,绝大多数公立医院在医疗设备配置中已建立可行性论证机制。通常先由各临床使用科室提出需求,由医学装备管理部门负责整理统计需求,并组织医学装备委员会专家进行集体论证和票决,形成配置方案后进入采购环节[3]。该流程的优点是充分考虑了科室使用需求,能更好地为使用科室服务。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由于准入环节过分依赖于需求方,易产生以下问题:(1)使用科室自身定位不明确,盲目追求“高、大、上”设备[4];(2)前期市场调研与可行性论证不够充分细致,流于形式;(3)缺少专业管理人员参与,对医疗设备可能涉及的配套耗材、易损件(配件)、后期维修维护成本、消毒灭菌成本以及使用中计费、社保报销比例等经济成本方面的考虑较少;(4)削弱了对整个医院资源配置规划的统筹考虑,缺乏全局意识。上述问题极易导致盲目配置、过度配置、配置不足等现象并存,造成资源浪费,加重医院运行成本,不利于医院成本管控。
医院应首先制定完善的医疗设备论证制度,建立论证机制与组织架构。成立医学装备委员会,设立委员会办公室,明确委员会、委员(通常由使用科室主任、专家以及医务、院感、财务、审计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及委员会办公室职责,制定委员会工作规程和议事流程。同时,可根据医院具体情况,设立常务委员制,设置专项论证机制,适当精简烦琐的程序,提升论证、配置效率。确保医院在委员会工作职能的推动和决策下,顺利开展医疗设备配置工作。
医院采购计划的制定来源于科室的采购需求,应在科室层面进行充分细致的可行性论证,保障购置需求的合理性和科学性。2017年,我院对科室申请报告内容进行调整,明确并细化论证内容,包括[5]:(1)设备用途、临床应用效果、安全性以及同级医院的使用状况;(2)科室现有同类设备使用状况,是否需要更新或增配;(3)科室目前是否具备安装条件,操作人员是否具备相应资质;(4)设备可能涉及的配套耗材、易损件(配件)、后期维修维护成本、消毒灭菌成本以及使用中计费、社保报销比例等经济成本;(5)市场主流品牌以及设备高、中、低端配置对应的市场价位等。同时,科室主任及技术骨干应具有前瞻性,考虑哪些专业、亚专业学科需要加强建设及未来的学科发展方向等,并进一步规范、科学地引导科室开展可行性论证。
通过完善设备需求审核流程,明确医学装备部、医务部、院感部、财务部等部门的需求审核内容与职责分工。多部门通力协作,杜绝不合理需求,为论证会做好充分准备,使论证更全面、决策更科学、实施更有针对性,全面提高论证效能。如医学装备部应以科室现有同类设备使用情况为依据,负责对申购理由、申购设备的功能、市场调研、编制设备预算是否合理(少报或虚高)、是否具备安装条件、涉及配套的耗材是否价格高昂或不能计费等情况进行审核;医务部负责对设备及配套耗材使用的合理性,新技术、新项目开展相关资质是否符合要求等进行审核;院感部负责对放射类(含放射源)、放疗类、消毒灭菌类等设备是否符合医院感染学科要求以及相关法规要求进行审核;财务部负责对设备成本、计费情况、预计投资回收期等经济指标进行审核。
我院由医学装备部牵头,联合医务部、院感部、财务部等部门对科室医疗设备购置需求进行审核,审批同意后,方可进入论证环节。根据近3 a统计数据,该流程至少可淘汰20%的不合理需求。
定期跟踪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情况,统计效益数据,形成评价报告,对于效益不好的医疗设备,配合使用科室制定改进措施,进一步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充分利用。同时,建立效益基础数据库,定期更新,方便随时查阅、分析评估,以便及时掌握各科室设备使用情况,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为设备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形成配置闭环管理。
2018年,我院已完成单价5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超70台/件,占设备资产总值60%)使用情况的效益分析,并计划于2019年对单价2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超400台/件,占设备资产总值70%)实现全面效益分析,扩展效益数据库,为采购论证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医院在实施采购前,作为采购管理部门应再次充分调研、梳理拟采购设备的相关信息(包括设备档次、对应市场价位、其他医疗机构同类产品中标价格以及配套耗材使用情况等),科学地制定医疗设备采购计划。同时,医院可借助第三方机构对拟购设备进行市场调研及询价,科学降低采购预算,合理控制购置成本。
2018年1月,我院引入第三方评估公司对拟购设备进行市场调研及询价,并出具市场询价报告,以此作为采购最高限价。与采购管理部门双管齐下,协同做好医院成本管控工作。该方法不仅提升了政府采购环节的规范性,有效降低了采购风险,还有利于开展成本管控工作。截至2018年11月,市场调研项目超300台/件,节约成本超1 000万元。
我院近年来正处于新住院、门诊大楼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的合理配置、效能的充分发挥应与我院发展相辅相成。因此,在成本管控下,制定适合医院发展的医疗设备配置原则与标准势在必行。
(1)保基本。对于开展临床常规诊疗工作所需的基础医疗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输注泵、除颤仪、吸引器等)做到应配尽配,必须保证基本急救能力和医疗安全,尤其是重点科室(如急诊科、ICU、手术室、麻醉科等)的需求。对于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所需的基础医疗设备,做到应配则配,积极拓展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
(2)强效益。重视医疗设备效益评估分析,对使用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医疗设备,考虑适当增配,为医院提高效益。
(3)扶重点。扶持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以及先进技术项目,实行分级配置管理方式,保障医院优势学科的发展。
(4)冲高端。对于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在充分调研及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勇于配置高、精、尖医疗设备,积极对标先进医院,提高医院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5)促共享。统筹规划全院医疗设备资源,建立共享体系,促进资源充分利用,避免配置过度,造成资源浪费。
(1)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
国家对医疗机构及其软、硬件等设备、设施的设立都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如《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国家卫计委2017年)、《三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2011版)》(卫办医管发〔2011〕148号)、《三级综合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指南》(国家卫计委2016年)等。我院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应参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医疗设备配置标准。
(2)国家、省、市及行业协会各专科医疗设备配置指导标准。
为促进医疗机构发展,强化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国家、省、市及行业协会通常会制定一些专科建设指南或管理规范,其中涵盖了医疗设备配置相关的指导标准,可供各级医疗机构参考。如GB 50333—201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国家卫计委2017年)、《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南》(国家卫计委2017年)、《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09〕23号)、《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建设与管理指南》(中华医学会2006年)、《四川省综合医院麻醉科临床麻醉管理规范(试行)》(川卫发〔2007〕3号)等。
(3)国家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标准。
按照国务院令第680号,国家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2018年)目录》对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分级、分类配置规划和配置许可证管理。各级医疗机构若需配置大型医用设备,必须严格参照相关文件执行,包括《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目录(2018年)》(国卫规划发〔2018〕5号)、《关于印发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18〕12号)、《关于印发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国卫规划发〔2018〕14号)等。
在采购计划实施阶段,配置优先级是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设备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建立客观、公正、合理的量化指标以衡量每台设备的配置优先级。
我院根据现阶段医院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实际条件,制定了医疗设备配置优先级评分规则(见表1),作为设备配置先后顺序的重要依据。优先级指标由医疗设备类别、科室类别、基础条件、现有同类设备使用状况、科室综合实力、设备技术先进性、经济效益、间接效益等9个指标组成,赋予不同权重,分值共计100分。
表1 医疗设备配置优先级评分规则
其中医疗设备类别指设备的功能和用途;科室类别指科室职能划分;基础条件指科室操作设备的技术力量和设备安装配套设施条件;现有同类设备使用状况指科室设备使用情况以及新旧程度;科室综合实力指科室是否属于重点学科、专科;设备技术先进性指设备临床效果在何种范围内达到何种水平;经济效益指设备为医院创造的经济收益;间接效益包含社会效益,主要从诊疗人次、开展科研项目以及发表科研论文等方面来衡量;其他主要包括医院重点、特殊项目等。
上述评分规则中,现有同类设备使用状况和经济效益分值权重较高,在保证临床实际工作需要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提高医院效益,符合医院成本管控要求。
我院是一所建院70余年,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和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现有编制床位1 450张。每年度经医学装备委员会论证通过的医疗设备(单价1万元以上)需求总量超300台/件,预算总金额超1.5亿元。面对如此庞大的采购需求,采购管理部门应统筹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和各科室实际工作需求的“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分阶段执行采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各种困难:(1)医院总预算有限,导致每年需求执行率不超过70%。(2)各科室均认为本科室设备最急需,迫切希望优先购置。(3)同一时期,设备基础工作需求,新技术、新业务拓展需求,重点学科发展需求,特殊重大项目等需求并存,不能只兼顾一方。(4)在评估设备配置优先级时,需求紧迫程度易受突发性、临时性、变动性等因素影响,如设备突发故障无法维修,急需报废或更新;新技术、新业务拓展需求,重点学科发展需求具有阶段性和可变性;特殊重大项目的临时性;医院处于快速发展时期下整体规划的变动性等。
因此,医学装备部应以医学装备委员会论证通过的初步配置方案为蓝本,以医疗设备配置管理措施为抓手,以配置原则与标准为核心,以配置优先级量化指标评估为切入点,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按批次、需求类别和比例进行总量控制。如每批次采购计划总量控制在2 000~3 000万元,每年执行4~5批次,其中每批次设备基础工作需求占50%~60%,高效益设备需求占20%~30%,新技术、新业务、科研、特殊重大项目等临时设备需求占10%~20%,并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另外,符合要求而当年未执行的需求有效期为3 a,统一纳入第二年进行综合评估,避免科室重复递交申请材料,减轻科室负担。医学装备部应根据调研情况制定每批次拟购设备的配置依据(见表2),再次提交委员会进行专项论证,供委员会及医院进行决策,最终确定科学、合理的配置方案。
表2 2018年大型医疗设备(第一批)拟采购计划项目清单(部分)
高效合理地配置医疗设备资源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尤其是在医院需要诸多考虑各类效益的今天。如何合理配置医疗设备、控制设备购置成本、降低投入产出比、充分发挥有限资源的效率是医院管理者最为关注的问题。医疗设备的配置管理必须建章立制,对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和改进,顾全大局,与医院总体发展规划相契合,以确保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水平为目标,建设设备共享体系,最终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