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建筑60秒

2019-02-26 06:50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9年2期
关键词:建筑师硕士博士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希兰特·韦兰达维

HW建筑事务所总监

Hirante Welandawe

Managing Director, H W Architects PL

吴耀东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

WU Yaodong

Professor & Chief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Tsinghua University

关于当今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我想说的是,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要。因为今天我们的生活与科技紧密交织在一起。科技定义了我们与家庭、亲友和社区互动的方式。因此,作为人类生活空间的定义者,我认为我们建筑师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他们创造的是家庭之间、人类之间、社区之间的互动,更重要的,还有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我们终归是生物。(庞凌波 译)

What I have to say about the role of architects today is that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ver. Because today our lives have become more intertwined with technology,and technology is defining the way we relate to our family, our friends and the community. Therefore, as the definers of space around human beings, I think our architects have a critical role to play, because they cre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ie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community, and more important than all of these, how human beings interact with nature - because we are, after all, biological creatures. □

“讲究”与“将就”

谈到“改进建筑”,首先需要改进自己,很多情况下是该做的事情没有做好。

中国建筑该如何建造?其实我们有八字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之前是“适用、经济、在一定条件下注意美观”,两者比较,现在的方针加入了“绿色”二字。2000多年前,维特鲁维在《建筑十书》中提出的是“坚固、实用、美观”(拉丁文原文:firmitatis, utilitatis, venustatis;英文译文: stability, utility, beauty),“坚固”被排在了首位。

盖房子的第一要务就是坚固,别盖塌了,但不容易,观察一下汶川地震后的状况便可知;盖房子的第二要务是别漏水,也不容易,据统计100%的房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漏水;盖房子的第三要务是适用,做好了更不容易。建筑的功能和形式是一体的,能做到上述三点,盖成的房子不会丑。再说“经济”,只要盖房子就不经济,就要花钱,一味追求省钱和经济性,使建成的房子总是差一口气,省下了一点儿初期投入,后期维护成本更高,很多房子不到十几年就漏洞百出。关于“绿色”,历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绿色营建之道,不绿色的房子不会好用,也不会耐用。□

建筑论谈作者:曾昭奋出版:天津大学出版社,2018

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作者:朱渊出版: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曾昭奋先生于1960年从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即来清华土建系(当时建筑系和土木工程系合并)工作,直至退休。对半个多世纪在清华园里的生活、学习的亲身经历,曾先生之前就写了不少文章,比如清华建筑系在1950年代末参与莫斯科东南九号街坊的竞赛,我就是从他的《家在蓝旗营》一文中知道的(《国·家·大剧院》)。

曾先生长年从事编辑工作,笔耕勤奋,他的新书《建筑论谈》挑选了88篇文章,分为三类(实际上是5个部分):一是评论和杂谈,二是曾先生所写的书评和序跋,三是他与《世界建筑》杂志同仁的交游杂感。这本书的价值和编写缘起,金磊先生的《序》和作者自己的《后记》已有很精要的阐述,我只简单说说自己读后的感想。

首先,曾昭奋先生以“建筑评论家”闻名,他的评论文章立场鲜明,针砭时弊,文风犀利。这些文章篇幅颇长因而能充分阐明作者的褒贬观点,是全书最精彩的部分。它们多发表于1980年代,正值改革开放以后如何处理民族形式与中国现代的关系再次引发了建筑界的争论、北京市号召“维护古都风貌”“夺回古都风貌”的时期。曾先生的立场很鲜明,提倡现代主义的创作思想,反对固步自封和铺张浪费的复古主义创作潮流。他不顾建筑师的名衔、资历而批评曲阜阙里宾舍、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东楼、北京西客站,同时热情肯定王小东、黄汇等中青年建筑师的探索方向,也是基于这一立场展开论述的。他最早反对北京再建大屋顶、绿琉璃瓦的文章发表于1982年(本书第一篇文章),此后不断批评“首都建筑艺术委员会”的僵化思想,历史早已证明了批评家的眼光。在那样一个思潮混杂、泥沙俱下而尤缺文化自信的年代,曾先生作为引介国外最新设计的主阵地——《世界建筑》的主编显得开放乐观,对当时风靡一时、后来偃旗息鼓的后现代主义也持欢迎态度,但坚决反对一点,就是中国建筑的未来绝不应该走回头路,必须大胆向前探索。

第二,和曾先生其他著作一样,这本书中吐露了很多治中国现代建筑史的重要线索,有颇高的史料价值,如1994年首先寄赠曾先生,后来收入《梁思成全集》的一通书札,以及诸多建于1980年代、我们现在已然陌生的建筑。曾先生自己毕业于华南工学院,与岭南学派的巨擘如夏昌世、莫伯治等人有师生之谊,他们之间的过从交游,集中收录于本书,也成为将来治中国现代建筑史的史料。曾先生对自己在清华和主编 《世界建筑》的感闻,更与我们正在进行的编写院史工作有莫大关系。

第三,与从1950-1960年代走过来的清华人一样,曾先生的经历也一波三折,从最初在建筑系规划教研组任教,到文革以后“靠边站”,到改革以后进入《世界建筑》编辑部,终以建筑批评见称于学界。曾先生和他的同时代老先生们一样,被时代推着向前走,一直以来生活条件并不理想,但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坚持独立思考、坚毅前行,终能嘉惠士林。读他的《〈世界建筑〉创刊十周年》一文,感触尤深。

最后,全书有一点美中不足——编辑同志可以适当多配点附图,如书中提到莫伯治的北园酒家十余次,未见一幅照片或设计图纸。如果有的话,我们当能更好地理解曾先生的论述。□(撰文:刘亦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1933年的《雅典宪章》定义了现代城市“居住、工作、交通与休闲”四大功能分类,这种规划原则在二战之后百废俱兴的欧洲迅速成为指导性纲领。然而,城市中大量兴建的公共设施和福利住宅,由于其现代建筑的抽象性和日常生活丰富性的缺乏带来了诸多居住问题,人们需要一个满足更多功能需求的社会和社区生活载体。

1953年,CIAM(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第九次会议,史密森夫妇(Alison and Peter Smithson)对教条的功能主义直接批评,提出用新的社会组织构架替代《雅典宪章》的功能主义原则。会上的青年建筑师们通过对北非传统聚落形态“卡斯巴”(kasbah)的研究,阐述了日常生活和空间模式的关联。随后先锋建筑师们形成建筑团体“十次小组”(Team 10),并于1959年宣告CIAM的结束。

这部分的历史进程,以及“十次小组”(Team 10)在后CIAM时代的发展,在朱渊博士的著作《现世的乌托邦:十次小组城市建筑理论》一书中有着详细的介绍和分析。“十次小组”不是一个建筑运动,它是战后1950-1970年代脱离于CIAM的欧洲青年建筑师在社会转型时期探索建筑实践和建筑学发展方向的一个平台,是CIAM后期的中间力量和现代主义时期最重要的先锋性团体之一。“十次小组”虽然强烈批判了早期现代主义者们奉行的功能主义原则,但它在本质上是以一种修正的方式发展了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思想和方法,它的成员们对于现代化的正当性和时代性从未怀疑。

“十次小组”成员的建筑实践主要集中在欧洲福利型社会所带来的城市中心区更新、大学校园规划和集合住宅区建设。成员们普遍关注现代性和日常生活的关联,认为建筑学要回归其基本价值。如今,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十次小组”理念对于城市和建筑发展的启示:其中,史密森夫妇对城市层级的划分引发了之后对城市混合结构的思考;坎迪利斯-琼斯-伍兹的“树形”和“网状”概念呈现了现今网络城市的雏形;“毯式建筑”和凡·艾克的“城市建筑化,建筑城市化”的概念也为当今城市与建筑交融发展带来了启示性作用。

“十次小组”以一种日常性的视角,从社会结构、关联行为、建筑本质等方面建立自己的研究法则。他们提出的“簇群”“生长与发展”“构型原则”“毯式建筑”等等概念,在当代的城市公共建筑、景观基础设施、开放空间以及关联建筑等等话题中,能够找到同源的脉络。

朱渊博士的这本著作填补了国内建筑界在“十次小组”研究领域的理论空白,并完整系统地呈现了欧洲1950-1970年代的现代建筑运动发展。“十次小组”虽脱胎于CIAM,但却在先锋性的质疑中,反思历史,批判正统和教条,通过多样化的研究和实践寻求理想城市与社会发展模式,为战后的现代主义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朱渊博士还非常创新地以“新毯式建筑”(neo-mat building)作为未来建筑发展的代言,基于对“十次小组”的研究延展讨论,探索当代与未来城市和建筑的发展趋势。□ (撰文:唐康硕,MAT超级建筑创始合伙人)

程晓喜

CHENG Xiaoxi

B.1978,北京,中国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副教授

B.1978, Beijing,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崔光海

CUI Guanghai

B.1972,吉林,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B.1972, Jilin,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Tsinghua University

丁建华

DING Jianhua

B.1980,辽宁,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博士后

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副主任

深圳大学副教授

B.1980, Liaoning, China PH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ost-Doctoral, Tsinghua University Vice Director, Benyuan Design and Research Center, Shenzhen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Shenzhen University

吉里什·多西

Girish Doshi

B.1958,浦那,印度

浦那BKPS学院建筑学位

Navkar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1958, Pune, India Diploma in Architecture. BKPS,Pune Principal Architect, Navkar Architects

方晓风

FANG Xiaofeng

B.1969,上海,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装饰》主编

B.1969, Shanghai,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Vice Dean, Professor, Academy of Arts &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Editor-in-Chief,ZHUANGSHI

比乔伊·杰恩

Bijoy Jain

B.1965,孟买,印度

华盛顿大学硕士

孟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B. 1965, Mumbai, India MArch., Washington University Principal Architect, Studio Mumbai Architects

苏曼加拉·贾雅提拉卡

Sumangala Jayatillaka

B.1966,科伦坡,斯里兰卡

剑桥大学硕士

独立建筑师

B.1966, Colombo, Sri Lanka mPHIL.,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incipal Architect

什姆尔·贾瓦里·卡德里

Shimul Javeri Kadri

B.1962,孟买,印度

密歇根大学硕士

SJK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1962, Mumbai, India MArch.,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incipal Architect, SJK Architects

萨利卡·沙缇

Sarika Shetty

B.1979,孟买,印度

KRV学院学士

SJK建筑事务所副总建筑师

B.1979, Mumbai, India BArch., Kamala Raheja Vidyanidhi Institute Associate Architect, SJK Architects

帕林达·坎南加拉

Palinda Kannangara

B.1970,科伦坡,斯里兰卡

帕林达·坎南加拉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1970, Colombo, Sri Lanka Principal Architect, Palinda Kannangara Architects

向立群

XIANG Liqun

B. 1991,黑龙江,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

香港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B. 1991, Heilongjiang, China MArch.,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HD. Candidate,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苗畅

MIAO Chang

B. 1992,河北,中国

河北工程大学学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硕士研究生

B. 1992, Hebei, China BArch.,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ey Laboratory of Cold Region Urban and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连菲

LIAN Fei

B. 1981,内蒙古,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

B. 1981, Inner Mongolia, China PH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sociate Professor,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Key Laboratory of Cold Region Urban and Rural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nistry of Industr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古吉特·辛格·马塔鲁G

urjit Singh Matharoo

B.1966,阿杰梅尔,印度

印度CEPT大学建筑学位

马塔鲁合伙人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1966, Ajmer, India

Diploma in Architecture, CEPT,India Principal Architect, Matharoo Associates

拉胡尔·迈赫罗特拉

Rahul Mehrotra

哈佛大学硕士

RMA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MArch., Harvard University Principal Architect, RMA architects罗伯特·斯蒂芬斯Robert Stephens

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学士

RMA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Arch., Virginia Tech Principal Architect, RMA architects

孟刚

MENG GANG

B.1970,山东,中国

同济大学博士

同济大学副教授

B.1970, Shandong, China DArch., Tongji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ongji University萨姆普·帕多拉Sameep Padora

B.1974,喜马偕尔邦,印度

哈佛大学硕士

萨姆普·帕多拉及合伙人事务所主持创始人

B.1974, Himachal Pradesh, India Master of Desig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incipal Founder, Sameep Padora& Associates

米琳达·帕蒂拉贾

Milinda Pathiraja

墨尔本大学博士

稳健建筑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PHD.,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Co-founder, Robust Architecture Workshop

甘加·拉特纳亚克

Ganga Ratnayake

莫勒图沃大学硕士

稳健建筑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MSC., University of Moratuwa Co-founder, Robust Architecture Workshop

阿诺玛·佩里斯

Anoma Pieris

B.1965,科伦坡,斯里兰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

墨尔本大学教授

B.1965, Colombo, Sri Lanka PH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 Professor, Th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玛利亚·保拉·雷皮里诺

Maria Paola Repellino

B.1987,阿尔巴,意大利

都灵理工大学博士

都灵理工大学研究院

中国研究室执行主任

B. 1987, Alba, Italy PHD.,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Turin Research Fellow, 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Turin Executive Director, China Room

戈德里奇·萨穆埃尔

Godridge Samuel

B.1962,科伦坡,斯里兰卡

莫勒图沃大学硕士

MMGS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B.1962, Colombo, Sri Lanka MSC., University of Moratuwa Principal Architect, MMGS ARCHITECTS

A·斯里瓦桑

A. Srivathsan

B.1962,库姆巴科纳姆,印度

玛德拉斯印度理工学院博士

印度CEPT大学学术总监

B.1962, Kumbakonam, India PHD., IIT Madras, India Academic Director, CEPT University, India

王静

WANG Jing

B.1976,武汉,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B.1976, Wuhan,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Professor,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王珊珊

WANG Shanshan

B.1987,石家庄,中国天津大学硕士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B.1987, Shijiazhuang, China MArch., Tianjin University PH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王亦知

WANG Yizhi

B.1976,上海,中国

清华大学硕士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第四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B.1976, Shanghai, China M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Vice Director, 4th Institute, Beiji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希兰特·韦兰达维

Hirante Welandawe

B.1956,科伦坡,斯里兰卡赫尔辛基技术大学硕士

HW建筑事务所总监

B.1956, Colombo, Sri Lanka MArch.,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naging Director, H W Architects PL

翁帆

WENG Fan

B.1976,潮州,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B.1976, Chaozhou, China PH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庄慎

ZHUANG Shen

B.1971,江苏,中国

同济大学硕士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合

伙人、主持建筑师

B.1971, Jiangsu, China MArch., Tongji University Founding Partner, Principal, Atelier Archmixing

猜你喜欢
建筑师硕士博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胖胖的“建筑师”
制冷博士来帮忙
神奇博士感冒了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蚊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润博士问答
一个建筑师的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