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红 程仁力 尚亚东 瞿晓雅 王婷婷 吕秀英 王泉松 蒋慧娟
(安徽省宿州市市立医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心力衰竭目前被公认为是一种临床综合征[1],其机制为心脏由于射血和(或)充盈障碍存在,心脏不能泵出有效的血容量来满足人体代谢需要,或在提高充盈压后才能泵出组织代谢所需要的血容量而发生一种临床表现。目前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为1.5%~2.0%,其治疗方案以强心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治疗为主。急性心肌梗死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生的一种疾病,其作用机理为心脏冠脉血管发生急性闭塞或心肌发生供血供氧失衡,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脏不能泵出有效血容量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比较常见的一种并发症[2]。 参附注射液来源于古方“参附汤”[3],能达到改善缺血心肌氧的血氧供求平衡的目的。近年来,笔者采用参附注射液作为辅助用药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制定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的标准[4]。纳入标准:符合急性心梗诊断标准;入院时或入院后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心功能分级KillipⅡ~Ⅳ级,超声左室射血分数<45%,血清脑钠肽(BNP)>400 pg/mL;均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且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伴机械并发症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肿瘤者;低血容量休克或心源性休克者;心脏瓣膜病或心肌病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2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11例;年龄18~84岁;发病时长3 h至7 d;急诊PCI 19例,择期PCI 13例。观察组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20~85岁;发病时长4 h至8 d;急诊PCI 18例,择期PCI 15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按照急性心肌梗死标准化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同时加用改善心功能药物(利尿剂、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观察组在此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每日60 mL静滴(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Z51020664)。两组连续用药10 d。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第1日、第3日及第10日的脑钠肽(BNP)、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情况;观察治疗10 d后以及出院2个月后复诊6 min步行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Ds)大小。观察治疗过程中心衰发病的严重程度。观察治疗10 d后心衰Lee氏心衰计分值。记录所有患者参附注射液引起的过敏反应、皮疹、头晕头痛、呼吸困难、视觉异常、肝功能异常等。
1.5 疗效标准 心衰严重程度采用急性心肌梗死Killip分级进行评估,无心衰征象为Ⅰ级;心尖区奔马律,肺野湿啰音≤50%为Ⅱ级;严重心衰,肺野湿啰音>50%或出现肺水肿为Ⅲ级;心源性休克为Ⅳ级。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心衰发病率比较 见表1。观察组心衰发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心衰发病率比较(n)
2.2 两组治疗第1日、第3日及第10日BNP、CysC、hs-CRP水平比较 见表2。两组患者第10日BNP、CysC、hs-CRP的水平均低于第 1日及第 3日 (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第1日、第3日及第10日BNP、CysC、hs-CRP水平比较(x±s)
2.3 两组治疗10 d及出院2个月后复诊6 min步行距离、LVEF及LVDs比较 见表3。两组治疗2个月后6 min步行距离、LVEF以及LVDs均高于治疗10 d后,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10 d及出院2个月后复诊6 min步行距离、LVEF 及 LVDs比较(x±s)
2.4 两组治疗前后心衰Lee氏心衰计分值比较 见表4。两组治疗后Lee氏心衰计分值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Lee氏心衰计分值比较(分,x±s)
2.5 不良反应 观察组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心率偏快,予调整β受体阻滞剂后心率降至正常,余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由心脏结构性或功能性疾病所导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中医学中属于“心悸”“水肿”“喘证”“痰饮”等范畴,其病理生理基础为心气亏虚,与肺脾肾密切相关,有气虚、阴虚、血瘀、水停四大特点,气阴两虚-阳虚-血瘀-水停即为中医理论心力衰竭的病理演变机制[5-6]。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最终导致部分心肌细胞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7]。BNP是一种主要以颗粒形式存在于心房中的神经内分泌激素,当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部分心肌细胞受损从而导致受损部位的心肌不协调运动,最终出现心室壁的张力增高,BNP合成及释放增加[8-9]。CysC属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有研究发现,CysC对肾功能损伤的心衰患者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10]。
参附注射液是从红参与黑附片中萃取的提取物,其中人参可大补元气,附子能够起到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11-12];心衰发作时,患者心脏细胞可出现外源性因子诱导出现的细胞凋亡[13]。有研究表明,参附注射液作用于心衰细胞,能抑制相关炎症因子释放,改善心脏功能[14]。参附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如乌头碱类物质被证明具有拟异丙肾上腺素功能,乌头碱类物质能够作用于心肌及传导系统,从而加强心衰患者的心肌收缩,正性传导作用,加快患者的心率,提高心肌的兴奋性,同时能够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15]。有动物研究表明[16],参附注射液可提高大鼠心肌细胞活性,预防心肌缺血。参附注射液中另一种有效成分人参皂苷也具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能够降低体内丙二醛的含量,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减少这些物质与心肌细胞发生反应,从而预防细胞的结构损伤和功能障碍[17-18],同时保护血管内皮[19]。
在本研究中,使用参附注射液10 d后患者BNP、CysC、hs-CRP指标观察组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考虑与参附注射液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收缩力,清除体内氧自由基,改善血氧供求平衡有关,但在第1日和第3日相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两者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考虑与使用参附注射液疗程未到达目标疗程,参附注射液相关有效成分未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有关,故第10日时相关观测指标均出现统计学差异。在所有随访患者中,2个月后相关观测指标观察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考虑使用参附注射液后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受损心肌细胞功能得到恢复,从而使远期预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在使用参附注射液的过程中,有患者出现心率增加,考虑与参附注射液中附子提升心率有关,对于增加心率的作用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室率,同时β受体阻滞剂在心衰的治疗中可改善远期预后。虽然在本次研究中入组患者相对量仍比较少,但相关观测指标有统计学差异,提示使用参附注射液能够改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能够改善临床症状及远期预后,治疗效果肯定,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