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杰
八花图(局部)
八花图 纸本设色 29.4×333.9cm 元 钱选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只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在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上,元代绘画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元代花鸟画与山水画一样,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显著特点就是文人花鸟画的勃兴。当时以“唐之边鸾,宋之徐、黄为古规范式”的设色花鸟画渐呈颓势,以清淡水墨写意为主的墨笔花鸟以及竹石梅兰代之而起。
元代绘画之所以出现这种新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蒙古族所建立的元朝政权在各方面对汉民族加以排斥,文人士大夫阶层此时仕途无望,加之不堪忍受民族压迫,因而把绘画作为他们借物言志、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这一时期的主流画家们强调绘画要有“古意”和“士气”,追求物象的内在神韵,抒写画家的主观情趣。在艺术品位上,他们对院体末流艳俗之弊感到厌烦,追求、向往一种简淡、清新、自然、秀雅的新风尚,于是,北宋出现的水墨写意画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笔墨形式以简逸为风尚,善用水墨法,重视笔墨情趣,特别注重和强调书法用笔在绘画作品中的表现,突出作品的文学性,并将诗、书、画、印进一步结合,使作品的情感美、现实美、形式美交相辉映,开启了元代绘画新风,对后世绘画艺术体系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代表画家钱选、赵孟頫、陈琳在继承宋人传统花鸟画法的基础上,融入书法用笔,把写意与写实、细笔与粗笔、文人画与院体画熔为一炉,皆是开宗立派的巨匠。王渊、李衎、顾安、高克恭、柯九思、倪瓒、王冕等,不仅是画竹石梅的大家,而且在其他画科也有很深的造诣。
元代初期花卉翎毛的代表画家为钱选、赵孟頫、陈琳,中后期为边鲁、张中、王渊等。现存作品主要有设色、水墨两种,多为纸本绘画。他们在继承五代、两宋院体花鸟画的基础上,各变其法,并形成各不相同的艺术风格。
钱选(约1239一1299年),字舜举,号玉潭,湖州人,与赵孟頫同里,为“吴兴八俊”之一,能书、工诗、善画。他主张绘画重在体现文人的气质,即所谓“士气”。钱选善作折枝花卉,以花鸟画成就最高。从现在存世花鸟画作品看,其画风可分为早、晚两期。
中年以前为早期,风格工致细密,代表作品为《八花图》。该图以分段的格局绘海棠、梨花、杏花、水仙、桃花、牡丹等八种花卉,画风柔细清丽,得唐人之工而去其华贵,注入了清淡质朴的文人风格。花瓣与花叶以笔勾描后填色,花萼以浓墨点染,无论花朵、枝叶,均描绘得工整秀雅,表现得准确生动,赵孟頫赞其“妙处正在生气浮动耳”。用笔劲健而柔中寓刚,雅致而秀润,设色细洁而淡隽,创造性地将南宋人《百花图》一类水墨花卉改用没骨设色法表现,得自宋院体花鸟而有所变化。
八花图(局部)
八花图(局部)
花鸟图 纸本设色 316.7×38cm 元 钱选 天津博物馆藏
钱选晚年的作品趋于简略淡雅,由精丽工巧转而追求古朴生拙,有时也仅用水墨进行创作,如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花鸟图》长卷,用笔柔劲,设色淡雅清丽,颇能传神。此外山东邹县明鲁王墓中出土的钱选《白莲图》,纸本画三花三叶,构图简括,表现“清香伴月”,画法则变精工为放逸,变工丽為清淡,极具特色。
赵孟頫也是元代画坛承前启后的领军人物。除善画人物、山水、鞍马之外,他还是元代有较大影响的花鸟、竹石画大家。赵孟頫的花鸟、竹石画在继承两宋苏轼、文同、赵孟坚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书法用笔。他的花鸟画风格有豪放和工致两种。豪放者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秀石疏林图》《枯木竹石图》,画中的石及枯树干全用飞白写出,章法简洁,笔法苍健洒脱,墨色沉厚清润,是画家将书法笔法融入绘画的典型之作。在《秀石疏林图》中,他曾自题一首驰名古今画坛的七言绝句:“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进一步阐明了书法与绘画同源的理论,同时也是竹石画表现技法上的一种尝试。事实上这一理论对元代以后的竹石画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元以后许多书法家擅长兰竹一类题材创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赵孟頫另一种画风工致,如故宫博物馆所藏《幽篁戴胜图》,描绘戴胜鸟栖于新篁之上,回首凝视,有矜傲气。构图的视觉中心集中在戴胜鸟的头部,鸟用没骨法,竹用双勾法,小树梢直接以书法用笔画出,融徐(熙)黄(筌)为一体,兼工带写,以清疏淡雅取胜。正如董其昌在《容台集》中所评,他的画“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人之雄,去其犷”。总之,赵孟頫的花鸟画,无论工笔、写意、青绿、水墨均精擅并具新意。元代张雨题诗赞赵孟頫画云:“王孙落墨天机妙,转使徐黄在后尘。”高度评价了他在花鸟画上的创新。正是这种画风开启了王渊、张中墨花墨禽一派。在钱选、赵孟頫的带动下,到元代中后期,以水墨在纸上作花鸟已成为一时风气。现存边鲁的《花竹锦鸡图》和张中的《芙蓉鸳鸯图》,均为纸本水墨花鸟的代表作。
枯木竹石图(局部)
枯木竹石图 绢本墨笔 108.2×48.8cm 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藏
幽篁戴胜图 绢本设色 25.4×36.2cm 元 赵孟頫 故宫博物院藏
孔雀芙蓉图 绢本设色 169.9×102.2cm 元 边鲁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桃花幽鸟图 纸本墨笔 112.2×31.4cm 元 张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后期的王渊,字若水,号澹轩,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长花鸟画,少时曾得到赵孟頫的指教。据《图绘宝鉴》载,其“幼习丹青,赵文敏多指教之,故所画是师古人,无一笔院体。山水师郭熙,花鸟师黄筌,人物师唐人,一一精妙。尤精水墨花鸟竹石,当代绝艺也”。他的作品多用水墨,变黄筌工整富丽为简逸秀淡,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风格,从而开创了元代花鸟画的新局面,对当时和后世具有较大影响。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桃竹锦鸡图》作于元至正九年(1349年)。图上绘两只美丽的锦鸡,一只在石上弯颈啄理肩部的羽毛,另一只在石后举头观望。画家用淡墨轻染出迷蒙烟霭,表现出一派浓浓春意。全图均以水墨画出,粗细笔相兼,花和竹叶均以水墨点出,不用线条勾描,章法严谨,主次分明,气韵苍厚。画法源于黄筌,而以墨笔代替了设色,变化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墨分五色的独特风格。他的另一件作品《牡丹图》,以墨线勾花,叶以水墨涂染,略带草草,阴阳分明,温静淡雅,别有风韵。总之,王渊的花鸟画在继承黄筌一派重视形神兼备的基础上,去其富丽,而创清雅、含蓄、温静的格调,将院体画和文人画的长处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花鸟画风为之一变。
此外,故宫博物院所藏坚白子的《草虫图》,用水墨画青蛙、蜗牛及蟋蟀相斗,形象生动逼真,寓意深邃。盛昌年的《柳燕图》则不着一点颜色而意趣横生。通过这些作品,不难看出元代花鸟画丰富多彩的画法以及开阔的创作思路:在突破了宋代院体花鸟画工致细密风格的基础上,以精简为其特色,笔法精妙而呈含蓄文静之态,构图变奇险为平稳,表现出文人画特有的幽雅气质,开明人水墨写意花鸟之先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桃竹锦鸡图(局部)
桃竹锦鸡图 纸本墨笔 102.3×55.4cm 元 王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莲鹡鸰图 绢本设色 29.9×36cm 元 王渊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杂花图 绢本设色 247.7×32cm 元 王渊 天津博物馆藏
雜花图(局部)
鹰桧图 绢本设色 147.3×96.8cm 元 雪界翁 张舜咨 故宫博物院藏
架上鹰图 绢本设色 78.6×51.9cm 元 徐泽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柳汀聚禽图(局部)
柳汀聚禽图 纸本设色 128×66.5cm 元 夏叔文 辽宁省博物馆藏
四清图 纸本墨笔 35.6×359.8cm 元 李衎 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画竹名家甚多。郑午昌先生在其《中国画学全史》中说:“元代四君子画,尤以墨竹为最盛。能作此类之画家,其泯灭不可考者不可知,以其可考者而言,其数实占元代画家三分之二。”又云:“凡自士大夫而娼优,概多能之。其初原为二三士夫借以寄兴鸣高,其后相习成风。”元代夏文彦编撰的《绘宝鉴》一书,收入元代画家175人,其中明确记载擅长画竹者就达76人之多,几近总数的二分之一。而其他工墨戏画之作者未算在其中,他们中亦应有一部分工画此题材,由此可见擅长此类题材画家人数之多。这些画家中,文人士大夫居多,他们继承了文同、苏轼、王庭筠等人的传统,无论是在表现形式、笔墨技巧,还是在立意构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竹石题材的绘画在元代已经完全形成独立于其他画种的新形式。
在这众多画家中,专擅画竹而负盛名者有赵孟頫一家,李衎、李士行父子,柯九思、顾安、吴镇、倪云林、谢庭芝、王蒙、张逊。还有一些画家以山水、人物著名,但他们笔下之竹也是风姿绰约、各具神态。
元代竹画,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以书法入画,尤其在竹当中表现最为突出。元代绘画十分注意笔墨情趣,注意绘画作品所反映出的深邃内涵。元许有壬《至正集》卷二十九有《竹石诗》一首云:“坡仙戏墨是信手,松雪晚年深得之。两竿瘦竹一片石,中有古今无尽诗。”这充分说明了元人“尚意”的绘画特点,阐明了赵孟頫书画同源的艺术理论,同时也是竹画表现技法上的一种尝试。其二,元代画竹风气很盛,技法上亦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当时竹画分工笔“画竹”和水墨“写竹”两派。“画竹”派以张逊、王伯时等人为代表,“写竹”派以赵孟頫、高克恭、吴镇、倪云林、李衎、柯九思为代表。其中代表人物当推元初享有盛誉的画竹名家—李衎。
李衎,字仲賓,号息斋道人,官至吏部尚书,拜集贤殿大学士。在元代画家中,他与赵孟頫是官位最高的。他的墨竹师法宋代文同、金代王庭筠。后来,他接受鲜于枢的建议,以“双勾敷色”法画竹,师法唐代名家李颇,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工笔设色画竹风格。李衎画竹,不拘泥于前人创立的程式,而是在此基础上深入观察,“于焉辨析疑似,区别品汇”。他为官多年,曾出使交趾(今越南北部),深入竹乡,对竹的状态及生长规律都有很深入的观察和研究,所以他笔下的竹,一枝一叶都真实而生动。
沐雨图 绢本设色 55×111.5cm 元 李衎 故宫博物院藏
竹石图 绢本设色 185.5×153.7cm 元 李衎 故宫博物院藏
清閟阁墨竹图 纸本墨笔 132.8×58.5cm 元 柯九思 故宫博物院藏
正因为如此,在他的作品中很难见到有悖自然之处,而是达于真妙之境,可谓形神兼备。赵孟頫曾评价李衎说:“吾友仲宾为此君写真,冥搜极讨,盖欲尽得竹之情形,二百年来,以画竹称者,皆未必能用意精深如仲宾者也。”李衎还著有《竹谱详录》一书,分画竹谱、墨竹谱、竹态谱、竹品谱,是我国有关画竹之法的最早、最系统的一部专著。这部竹谱在理论上是对文同、苏轼画竹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上,也具有很贴切的指导作用。书中对竹的形状、画法以及粘帧矾绢、调色和墨的方法,都记述得仔细精详、有条不紊,是对画竹理论和实践的一次系统总结。
李衎的竹画传世作品较多,有双勾敷色与墨笔画两种技法风格。《沐雨图》《双勾竹石图》《新鉴图》《墨竹图》及《四清图》等,均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李衎竹画中的传世精品。
李衎墨竹主要师法宋代文同,而在用笔、用墨方面较文氏略精率。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四清图》,是李衎为友人王玄卿而作,此图代表了他晚年墨竹画的艺术水平。
李衎的墨竹画对后世影响较大,元代中后期及明、清一些画家大多受其影响。相反,师法其设色竹画的画家不多,现仅知元代的刘秉谦、明代的金湜也采用这种双勾设色法进行创作。元人尚简逸,此法流传不广亦是很自然的。
元代中后期,文人画家们“画山画水不足便画竹”,一时间,涌现出一大批擅长古木竹石的画家,如柯九思、顾安、谢庭芝、张逊等人。他们画竹全以水墨为主,自然挥洒,颇具气势,同时注意糅合书法中的许多技巧,强调书、画、人的相通相融。尤其是柯九思,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自觉力行,推动了这一波澜,成为文人绘画历史上引人注目的人物。
柯九思(1290一1343年),字敬仲,台州仙居人,博学能文,长于鉴赏古物。他的墨竹祖述文同、李衎等,山石皴法厚潤,得之董源,自成一派。他在画史上以画竹驰名,人称其笔下之竹“晴雨风雪,横出悬垂,荣枯雅者,各极其妙”,可见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写实性。他与赵孟頫一道,常以“书法入画”,强调书画同源。他曾说“写竹竿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为后代许多文人画家所推崇和实践。藏于上海博物馆的《双竹图》,画幅左侧画墨竹两株,交叉斜立,两竹密中见疏,竹叶浓密,轻重有法,如同书家挥写那样流畅自如。
另外,“元四家”风格独特的山水画对后世影响极大,他们的竹石似为山水所掩。四人中,除黄公望未见竹石题材作品的相关记载外,其他三家—王蒙、吴镇、倪瓒,均擅长竹石。他们凭借各自不同的才情、气质、禀赋,创造了不同的墨竹形象。王蒙的墨竹承外祖父赵孟頫之风,笔精墨妙,在当时声名甚著。吴镇的竹综合名家之长,取草书笔法,以简取胜。倪瓒的竹逸笔草草,重视传神写真。总之,画家们借笔下竹石挥洒“胸中逸气”,并将题诗、书法与绘画巧妙结合,将文人画的文学性、抒情性发挥到了极致。
梧竹秀石图 纸本墨笔 96×36.5cm 元 倪瓒 故宫博物院藏
梅花与竹石一样,作为坚忍倔强、高洁不屈的品格象征,受到元代画家的偏爱。宋代绘画因受理学陶冶,重理想,讲笔墨,已开文人离物寄意之端绪。入元后,有气节的文人不甘为异族统治,更多借笔下“四君子”抒胸中之抑郁,于是文人画风大盛。墨梅画家以王冕最为著名,他学习扬无咎的笔法而加以变化,始创繁密一体,对明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王冕,字元章,号老村,亦号梅花屋主,会稽(浙江绍兴)人。他能诗善画,尤精墨梅。他画的梅花老干新枝,繁花万蕊,与一般人画梅花老干疏花不同,花瓣则“点花法”与“圈花法”相兼,还首创了以胭脂作没骨体的技法。他根据前人及自己画梅的创作经验,撰写了《梅谱》一书,系统总结了梅花画法。故宫博物院所藏《墨梅图》是其画梅精品。
正如他在画上题诗所云:“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借画言志,表明自己不仕元人、不与其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操。
枯木竹石图 纸本墨笔 53×69.8cm 元 吴镇 故宫博物院藏
总的来看,花鸟画发展到元代,色彩绚丽、精密不苟的工笔花鸟逐渐让位于清雅淡逸、寄兴写意的水墨之作。固然两宋状物精微、雍容工巧的宫廷花鸟余绪仍然存在,但自然随意、清新蕴藉的文人士大夫花鸟画已成为画坛主流,并为明清画家所继承和弘扬。
(选自《紫禁城》2005年S1期)
墨梅图 纸本墨笔 64×39cm 元 王冕 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