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萍
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湖北 武汉 430090
针刺伤属于职业伤害,在护理工作中很常见,锐器物刺入皮肤,会给护理人员带来严重伤害。在临床中,护理人员在对患者注射治疗、采集血液时,均会接触针头,发生针刺伤事件的概率较大[1]。本文以我院护理人员为例,探讨其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进行预防。
1.1 基础资料 在2017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开展了此次研究,将180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资料显示,所有护理人员年龄区间为23-42岁,平均年龄为(32.14±0.52)岁;工作年限为1-20年,平均年限 为(10.24±0.34)年。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对象均知情并自愿参与。
1.2 调查方法 依据问卷的形式开展调查,内容为护理人员工龄、是否有过针刺历史、1年以内发生针刺概率、针刺情况等,共180例问卷均有效回收。
本次调查结果见表1所示。
表1 护理人员针刺结果(n,%)
分析针刺伤事件出现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1)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输液时,经常徒手掰开压迫玻璃药瓶[2],医疗物品没有及时处理等;(2)防范意识淡薄:护理人员认为自己对操作很熟悉,在实际操作时没有按照医院流程执行,总是正面接触针头、刀片等物品,防护措施缺失,导致意外事件的发生;(3)护理对象不配合:很多接受针刺的患者存在恐惧心理,导致配合度不高,此种行为很容易造成护理人员针刺伤;(4)环境影响:护理人员长期在医院工作,面对消毒药水的味道,以及各类患者,内心难免疲惫,加之采取排班制度,经常在夜间工作,灯光、疲惫等因素均会影响其操作。
预防 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医院要定期组织培训,培养护理人员安全预防意识,并邀请经验丰富的护士长,让其将正确的操作流程、防范措施对培训对象讲解,丰富其理论知识,并让其在工作中,时刻监督自身不规范行为,及时改正,以此防范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危险因素;(2)倡导安全注射知识:建立严格的药品注射制度,在注射前,要做好清洁工作,护理人员佩戴口罩,仔细核对药品信息,做到1名患者1个针头;使用后的针头,要做好回收处理,将其分类后再丢弃,提升护理人员废医疗物品的处理能力,避免在处理时不注意刺到自己;(3)严格执行医院操作:医院要制定注射流程以及安全防范标准,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不要用手接触针头,注射器针头不能重复使用,用过之后的刀片、针头等药放于医疗垃圾箱盒内,待对患者治疗后,再做回收处理;操作时要避免正面接触锐器,严格执医院安全标准,不要在针头上回套针帽等,消除危险因子;(4)及时处理针刺伤:护理人员出现针刺伤,要轻轻挤出伤口污染血液,并使用肥皂水或流动水反复冲洗,再使用0.5%聚维酮碘进行消毒。若情况严重,可以到外科处理并检查是否存在血液传染情况。若是针刺伤护理人员接触了乙肝血液,其要在24小时做血液检查,看其是否发生感染,必要时可以注射疫苗[3];若是其接触了艾滋病患者,也要抽血检查HIV抗体,并在1、3、6个月以后复查,并每天口服拉米夫定片,每天1片。(5)针刺伤处理流程口诀:一挤二冲三消毒四报告。发生针刺伤后向院感科报告,医院要建立档案,并定期随访,给予其充分关心及心理疏导,使其勇敢面对,并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自身安全。
综上所述,在护理工作中,面对不同患者的不同需求,护理人员承担很大责任,自我保护的意识淡薄,导致操作时不小心,经常发生针刺伤事件,给自己带来伤害。临床要重视针刺伤的发生,不断培训护理人员专业知识,提升其防范意识,掌握正确的处理流程,从根本上控制针刺伤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