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杰
贵州省正安县农业农村局,贵州正安563499
布鲁氏杆菌病的病原为布鲁氏杆菌,该细菌可感染多种动物,如牛、羊、猪、犬、骆驼、沙林鼠等,其中以牛、羊、猪的感染最为常见,且对养殖业的危害最为严重。该细菌除能感染动物外,对人也有一定的感染能力,患者常表现为波状热、关节痛、腰痛、身体虚弱等症状。该病被世界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被列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
布鲁氏杆菌为革兰氏阴性菌,呈短杆状或球杆状,无荚膜、无芽孢、无鞭毛、不运动。目前,已经证实布鲁氏杆菌可分为9个种,在中国分离出来的细菌中以牛种、羊种和猪种的布鲁氏杆菌为主。可感染牛的布鲁氏杆菌为牛种和羊种,其中牛种的布鲁氏杆菌为主要病原体。布鲁氏杆菌在体外的存活时间较长,在不同环境下其存活时间在7 d~1年不等。但该细菌对光、热较为敏感,高温或太阳直射时间足够时均能杀灭此菌。该细菌对一般的消毒剂也比较敏感,常规的消毒剂能够起到很好的杀菌效果[1]。
牛种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牛和带菌牛,其分泌物、分娩过程中排出的羊水、胎盘、胎儿、公畜的精液等均能向环境排菌。该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广泛,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繁殖过程等途径均可传播布鲁氏杆菌病,其中消化道为主要传播途径。发病规律方面,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产犊期发病率骤增。公畜对该病的抵抗力强于母畜,幼畜的发病率较成年畜低,初胎母牛较经产母牛的发病率稍高[2]。
牛布鲁氏杆菌病的潜伏期为1 周至半年,潜伏期的长短与牛只的年龄、经产次数、抵抗力等诸多因素有关。未怀孕的母牛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其分泌物均带有布鲁氏杆菌。已怀孕的母牛通常在怀孕的第5个月至第8个月期间发生流产,胎次较大的母牛流产的时间会更晚一些,流产后产出的通常为死胎,即便为活胎也通常是弱胎儿,生长发育极其缓慢,影响以后的生产性能,多数养殖场会直接淘汰该犊牛。胎儿常呈败血症病变,浆膜和黏膜上均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淋巴结和脾脏肿大,肝脏有坏死灶,并常伴发支气管肺炎。公牛在患病后,临床表现为睾丸炎或附睾炎,常伴有关节炎病变。
目前诊断牛布鲁氏杆菌病的方法有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血清学诊断、细菌学诊断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其中,血清学诊断方法较为便捷,根据抗原抗体结合反应,通过全血或血清检测待检动物体内的布鲁氏杆菌抗体,血清学诊断在生产实践中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有: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全乳环状反应、补体结合试验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诊断既可以因其便捷性作为初筛试验,也可以因其准确性作为确诊试验。细菌学诊断是指在病料中分离得到的病原体通过培养后镜检,可以直接看到细菌形态从而确诊的方法,但细菌学诊断耗时较长,且需要有经验的实验人员进行操作,对试验条件的要求也比较高,在生产中很少使用。分子生物学诊断目前主要是运用PCR技术,该技术能够准确快速检出布鲁氏杆菌,荧光定量PCR技术还可以将阳性样品中的布鲁氏杆菌进行SNP基因分型。分子生物学诊断较血清学诊断的优点是能够区分是菌苗接种引起的阳性结果还是自然感染引起的阳性结果,在实践中有实际意义。
由于布鲁氏杆菌病为我国二类动物疫病,一经发现应立刻扑杀阳性患病畜,对养殖场的经济损失十分巨大。所以对于布鲁氏杆菌病应当本着“防大于治”的方针进行综合管理。免疫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布鲁氏杆菌病的方法。疫苗接种方面,可以选用S2 株活疫苗,也可以采用S19 弱毒疫苗,这2种疫苗都是我国农业农村部认定的较为安全的疫苗,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布鲁氏杆菌的疫苗没有完全安全的,如果不按说明剂量进行注射很有可能引起牛或人的布鲁氏杆菌病。
尽可能自繁自养,如果需要引进牛只也应尽可能全进全出,这样能够大大降低布鲁氏杆菌病的传播。当养殖场确实要引进部分牛只时应先进行检疫或检查引入牛只的检疫合格证明,确定无误后再让牛只进场。进场后的牛只应先隔离观察30 d 以上并进行2 次检疫,2 次结果均为阴性才能混群饲养[3]。
由于布鲁氏杆菌对一般的消毒剂都敏感,所以对养殖场进行消毒对预防布鲁氏杆菌病十分必要。没有发病的场子应定期用漂白粉、石灰乳等消毒剂对场区和舍区进行消毒;已经发生过疫情的场子应对病畜及其分泌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对围栏等金属设施采用火焰、熏蒸等方式消毒,对地面、墙面等设施用火碱、石灰乳等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时应交替使用消毒剂,以防病原体产生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