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的中医治疗思路探讨

2019-02-25 19:37:25邹文爽孙影杰施雯琪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12期
关键词:水液行气运化

邹文爽,王 汉,孙影杰,施雯琪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肝脾胃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1 病名朔源

鼓胀之名出自《黄帝内经》,书中不仅记载了鼓胀的病名与形态,对其病因病机以及治法都有了初步概括。《素问·腹中论》中说:“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名为鼓胀。”《灵枢·水胀》篇载:“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侯也。”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拓展与补充,根据不同病因病机提出的病名各有不同,但与鼓胀表现相似,均表现为腹大胀满,现代统一称之为鼓胀。

2 病因病机

2.1 发病于肝,关乎脾肾

鼓胀主要因酒食不节、感染虫毒、劳欲过度、内伤七情、外感六淫以及病后续发所引起,病变主要脏腑以肝脾肾为主,三者相互影响,若制化失衡,则互相牵累,导致气血津液的化生与运行障碍。肝性喜调达而恶抑郁,若因情志不舒导致肝气郁结不畅,则横逆乘脾。脾为中土,主运化与斡旋气机升降之功,脾土受损,水液代谢失职,加之升降不利,浊气混于中焦,乃发为鼓胀。乙癸同源,肝病日久气郁化火,煎灼肝阴,子盗母气,劫烁真阴,导致肝肾阴虚。肾司开阖的功能使之成为人体水液代谢的枢纽,同时因肾蕴元阳、真火于一身,人体阳气的活动有赖于肾阳的推动与温煦。肾阳受损,失于温煦气化功能,累及脾阳,脾肾两伤,则水滞中州。

2.2 气血水结,缠绵成因

或因情志不遂,或疫毒盘结于肝,导致肝的疏泄功能失职,气机郁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水停。过食肥甘、酒食失于节制,或外邪直中,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聚湿成饮,饮停气血受阻。可见鼓胀的病理因素为气滞、水停、血瘀,三者纠缠胶着,又可相互为患,疾病的不同时期,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其病性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3 治则治法

3.1 治肝实脾,固护先天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气郁结不舒,横逆犯脾,土壅木郁,发为鼓胀,常用柴胡、香附、木香等,意在疏肝行气。脾将水谷化为精微输布周身营养脏腑,若脾运失健,则水谷难化,常以神曲、山楂、麦芽等健脾消食;脾虚气血化生乏源,治疗常用黄芪、党参、白术、熟地等药物以益气健脾,补血养血;脾虚水液运化失职,湿聚水停,常用藿香、佩兰、豆蔻等芳香之品醒脾开胃,大腹皮、槟榔等行气利水。肝气失于疏泄,帅血无力,气不行则血瘀,故配伍以桃仁、三七、红花、三棱、莪术、丹参等药物为主以行气活血化瘀。土不制水,脾肾阳虚,治疗常以附子、肉桂、干姜、黄精、山药等为主,意在温补脾肾,化气行水。肝病及肾,肝肾阴虚,当以滋补肝肾为要,治疗上常用枸杞子、桑葚、鳖甲、石斛、麦冬等药物。

3.2 气血阴阳,以衡权变

鼓胀的发病基础是气、血、水瘀结而成,三者相互为患,久而耗伤气血,损及阴阳。疾病初起肝木脾土同伤,病变以气为主,气滞、气虚常相互为伍,治疗以疏肝行气为主,佐以补气健脾之品;气、血、水郁结化热,机体阴液受损,利水治标的同时,滋阴补液不容忽视;水液的运化与排泄关乎于脾肾,脾肾阳虚乃至水液潴留,蓄积在中焦的水液又可影响脾肾阳气,因此,在鼓胀的治疗过程中,补阳药物的应用也至关重要;疾病后期,血瘀之象渐显,此时常伴气虚、血虚症状,而活血药物辛散走窜,最易耗伤气血,故化瘀同时谨防正更伤。

3.3 攻补兼施,量度缓急

鼓胀的病性乃本虚标实,故治疗过程中不可徒用功效峻猛之逐水剂,应攻补有度,揣度虚实之势,攻中有补,攻补有量,攻时做到“衰其大半而至”,攻后要调摄正气。若病情已到邪盛正衰,阴竭阳脱之候,则不可攻下,谨防虚虚之戒。

3.4 衷中参西,病症结合

在肝硬化腹水辨证施治的过程中,所应用的中药在现代药理学中也有理可依。如茯苓具有促进钠、水、毒素排泄的作用[1],同时可以改善蛋白代谢,提高血浆中的白蛋白[2]。丹参可实现肝纤维的重吸收,对已经形成的胶原纤维进行降解[3]。黄芪可以促进肝脏对蛋白质的合成作用,保护肝细胞膜,降低升高的血清转氨酶[4]。

3.5 病后防瘥,日常调护

鼓胀病情缠绵反复,对于腹水消失的患者,不可掉以轻心,应注重起居以及日常饮食的调护。适度的活动与锻炼有助于体内阳气的运行与周转,但不可过度劳作,耗损机体正气,使病情复发。愈后患者要保持情志舒畅,方能使肝气顺畅调达,一身气机得舒,气血津液运行无阻。“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因此,鼓胀病情的稳定与否与饮食有密切的关系。明代李东垣曾提出鼓胀患者应少食盐酱,并辅食消食之品,这与现代对肝硬化腹水患者的饮食要求不谋而合。

4 病案举隅

4.1 气滞湿阻证

孙某,男,65岁,因间断性腹胀痛10个月加重2天为主诉来我院就诊。患者既往肝硬化病史明确,自备腹水彩超提示:腹水大量(最大深径10 cm)。诊见:腹部膨隆、胀痛,乏力,恶心,口干,纳差,小便少,大便干量少,舌质隐青苔白,脉沉细。中医诊断:鼓胀气滞湿阻证。治则:行气利水。处方:泽泻10 g,白茅根20 g,茯苓20 g,芦根 30 g,黄芪50 g,丹参30 g,大腹皮 10 g,大黄5 g,薏苡仁20 g,桑葚10 g,上方5剂,水煎服,日1剂口服。并配合螺内酯片20 mg日3次口服,布美塔尼片1 mg日2次口服。

二诊:患者腹胀痛明显减轻,24 h尿量可达1 800 mL左右,大便易解。上方大黄减至3 g,患者仍有口干加天花粉10 g、石斛10 g,5剂,煎服法同前。配合螺内酯片20 mg日3次口服,布美塔尼片1 mg日2次口服。

三诊:患者诸症明显减轻,24 h尿量可达2 200 mL,复查腹水彩超提示:腹水少量(最大深径2.5 cm),效不更方,上方5剂续服,利尿剂逐渐减量,后随访,患者腹水消失。

按:方中泽泻、大腹皮、白茅根利水渗湿,给水湿之邪以出路;薏苡仁、茯苓、黄芪,补气健脾,利尿消肿,既使中土得健,又可行气化瘀;丹参活血化瘀,活血而不伤正;芦根清利小便,又可生津止渴;年老久病之体,累及肾元,故以桑葚补益肝肾;患者大便难解,故以大黄通便,后患者大便易解,故减少大黄用量,但仍留其利湿化瘀之功;二诊中加天花粉、石斛,因方中利水之力较强,伤津耗液,故加此两味药以生津。该患者为老年男性,素体阳虚,加之久病体虚,累及脏腑,导致脾肾不足,运化无权,水滞中州,水滞则血停,发为鼓胀。患者就诊时腹部胀痛为主,故当以利水为首要之法以减轻患者痛苦。徒治标而本不顾只能一时收效,因此,方中加以补肾健脾药物以治本。患者舌质隐青,可见瘀象,活血通络之品也不可少。诸药合用,共奏行气利水化瘀之功,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水液行气运化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家庭医药(2023年1期)2023-05-30 10:48:04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十五 “陈抟睡功(一)”“吕祖行气诀”导引法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家庭医学(2019年6期)2019-06-27 01:37:34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人人健康(2017年7期)2017-04-11 21:20:44
饮水
饮食科学(2016年3期)2016-07-04 15:17:38
中医脾主运化水液理论与水通道蛋白的关系发微
砂仁治疗着痹之心得
行气药在方剂中的配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