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德
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畜牧兽医站,青海门源 810399
羔羊坏死杆菌病是畜禽共患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组织坏死和脓肿性病变为主要特征。坏死杆菌病多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近几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高,病菌的耐药性日益严重。2018年12月,青海省门源县皇城乡马营村村民祁某电话邀诊,主诉:自家饲养的羔羊口角周围出现丘疹、脓疱,逐渐增大,形成大的赘生物,病羊蹄的柔软部发生炎症,坏死,用手挤压流出恶臭脓样液体,有的蹄壳脱落。行动时呈现跛行,初呈跛行,多为一肢患病,蹄间隙、蹄踵和蹄冠开始红肿、热痛,而后溃烂。门源县畜牧兽医站组织人员对该地区的羔羊进行坏死杆菌病感染情况抽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皇城乡位于青海门源县城西北59 km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祁连山主支横亘北境,旁支景阳岭、大梁、鸡冠山、断头山、青沙山、盘坡等中、低山、丘陵、台地纵横境内,气候寒冷,属纯牧区。1959年皇城滩划给甘肃后,人畜迁移到现在草场,沿用“皇城”一名至今,1984年设立皇城蒙古族乡,共辖东滩、西滩、马营、北山4个村民委员会。
坏死杆菌是一种厌氧菌,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在病灶内分离的细菌大多为长丝杆状,用复红美蓝染色后,呈串珠状。坏死杆菌对环境因素、化学消毒剂的耐受力差,在干燥环境中72 h内就被杀死,光照8~10 h可被杀死,对1%福尔马林、1%高锰酸钾、4%醋酸敏感。
坏死杆菌可以侵害各种动物和禽类,在家畜中以羊、牛、马、猪最易感。患畜病灶内的坏死杆菌可以随分泌物和坏死组织排到环境中,当同群健康家畜的皮肤或黏膜损伤时,即可感染发病,新生家畜还可通过垂直感染。坏死杆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广,本病多发于潮湿地区和多雨季节,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绵羊发生多于山羊。
潜伏期一般为1~3 d,有的长达1~2周。羊的坏死杆菌病常侵害蹄,病羊蹄的柔软部发生炎症,坏死,用手挤压流出恶臭脓样液体,有的蹄壳脱落。病灶多发生在蹄冠和蹄球部,患肢出现肿胀,有热痛,如果及时发现,进行消毒治疗,可以马上恢复。如果炎症继续发展,脓肿破溃,蹄冠深层组织坏死形成瘘管。病羊因行动不便,采食困难,而日渐消瘦,羔羊多见坏死性口炎(唇、舌、颊、咽)和因脐带消毒不严而发生的坏死性脐炎。
结合流行情况、临床症状和实验诊断,可以进行确诊。从病羊的病灶中采样做细菌学检验,用复红美蓝染色、镜检,发现着色不匀,犹如串珠状细长丝状菌即可作出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分离培养及动物试验确诊。
1)加强饲养管理,羊舍地面要保持干燥,无尖锐异物存在,避免造成蹄部、皮肤和黏膜机械损伤。
2)早发现、早治疗,定期检查羊蹄部的情况,发现有外伤应及时消毒或削除蹄部的坏死组织。先用4%食醋、3%来苏儿溶液或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然后用红霉素软膏涂抹。
3)继发感染时要配合抗生素全身治疗,可以使用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肌注,用量0.1 mL/kg,连用3 d,并配合应用强心和解毒药,可促进康复,提高治愈率。
1)患畜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雨季和潮湿地区易发病,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2)病变组织及周围向深部组织发展,形成创口较小而坏死腔较大的囊状坏死灶,流出黄色、恶臭的液体。
3)本病以预防为主,暂无特异性疫苗,只有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如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定期检查羊蹄部,早发现、早治疗,及时涂抹5%碘酊消毒或进行其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