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红建
河南省新郑市畜牧技术服务中心,河南新郑451100
鸡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类急性传染病,随着养鸡业的不断发展,本病时有发生,已成为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传染病之一。
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季和初春季节常发,发病率一般为30%~70%,死亡率一般为40%~75%。各年龄段的鸡均可发病,但临床上以雏鸡多发,尤其是3~6 周龄的雏鸡易感,雏鸡发病多呈现急性败血症经过,发病急,死亡率高。母源性种蛋带菌,可垂直传递给下一代雏鸡。成年产蛋鸡往往在开产阶段发生,死淘率增多,影响产蛋,生产性能不能充分发挥。饲养环境恶劣、饲养密度大、空气质量差、免疫接种不到位、饲料饮水被污染、长途贩运、维生素缺乏因素都会诱发本病的发生。
该型在3日龄内的雏鸡多发,临床上表现为腹部膨大胀满,脐孔红肿、闭合不良甚至破溃感染。皮肤较薄,严重者颜色青紫,病雏精神沉郁、萎靡不振,常卧地闭目,喜扎堆,饮食、饮水减少或废绝,绒毛蓬乱没有光泽,排绿色或灰白色水样稀粪,肛门外凸,发出尖叫声。病雏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发育受阻,死亡率较高,病程3~7 d。
26 周龄雏鸡多见,病鸡精神沉郁,缩颈闭眼,嗜睡,羽毛松乱,两翅下垂,食欲不振或废绝,出现呼吸道症状,眼结膜和鼻腔带有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严重者呈企鹅状,腹部触诊有液体波动。死于浆膜炎型的病鸡,可见心包积液,积液内常见纤维素样物质;气囊表面呈纤维素性气囊炎,色浑浊;肝脏肿大,其表面被炎性纤维素膜覆盖,有的肝脏伴有坏死灶。
6~10 周龄的鸡多发,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病死率达5%~20%,有时可达50%。特征性的病理剖检变化可见明显的纤维蛋白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肝脏肿大,有时肝脏表面布满针尖状坏死病灶,色灰白,胆囊扩张,胆汁充盈;脾、肾肿大;该型大肠杆菌病死亡率很高,病程较短。
一般是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的后遗症,多数病鸡可在1 周左右康复,有些病鸡则转为慢性炎症,机体逐渐消瘦。病鸡行走困难、跛行或呈伏卧姿势,1个或多个腱鞘关节发生肿大。剖检可见关节液混浊,关节腔内有干酪样或脓性渗出物蓄积,滑膜肿胀、增厚。
多发生于5~12 周龄的幼鸡,6~9 周龄为发病高峰,病鸡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呼吸道症状。剖检病变为气囊壁增厚、混浊、呈灰黄色,囊内有淡黄色干酪样渗出物或干酪样物。心包增厚、不透明,心包腔内积有淡黄色液体。肝脾肿大,肝包膜增厚、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覆盖,死亡率为8%~10%。
主要发生于产蛋母鸡,病鸡表现为产蛋停止,精神萎顿,腹泻,粪便中混有蛋清及蛋黄小块,有恶臭味。剖检时可见腹中充满黄色腥臭的液体和纤维素性渗出物,肠壁互相粘连,卵泡皱缩变成灰褐色或绛紫色。输卵管扩张,黏膜发炎,有针尖状出血,扩张的输卵管内有核桃大至拳头大的黄白色干样团块,切面呈轮层状,人们常称其为“蛋子瘟”。
认真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是对种蛋、孵化室及禽舍内外环境要依照消毒程序开展消毒工作,以最大可能消灭饲养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种蛋和雏鸡接触大肠杆菌的机率,营造健康饲养环境。防止水源污染也可以在饮水中适当添加含氯或含碘等消毒剂;鸡场尽量选择相对封闭的饮水和喂料装置,如乳头饮水器饮水,封闭式料槽喂食。
定期用高效强力消毒剂消毒鸡舍,特别要保持锥鸡舍的干燥和清洁卫生。育雏舍温度适宜,通风通光、饲养密度适宜、饲料及饮水安全无污染,消除各种应激因素和发病诱因,是有效防治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病的重要技术措施。
选择接种有效的疫(菌)苗,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手段。由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杆菌的血清型较多,型与型之间又不可能产生交叉保护,建议有条件的鸡场可以和科研院所合作,采用本场发病鸡群中分离到的致病性菌株制成的大肠杆菌苗,对本场鸡群接种,预防效果会很好。对于没有条件的鸡场,建议使用大肠杆菌多价氢氧化铝菌苗或多价油乳剂苗进行2 次免疫。
选择使用适宜的微生态制剂,调理并且改善鸡肠道内微生物菌群的平衡是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繁殖、减轻侵害力的有效技术措施。临床上可以选择使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在鸡日粮中,一是能迅速补充肠道有益菌群,短期内改善和平衡肠道内微生物的生态环境;二是在有效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大量繁殖的同时,可以加速其他药物,尤其是抗菌素药物排出,减少鸡体内的药物残留带来的一系列对鸡机体的危害。
发病后应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建议有条件的鸡场可以根据实验室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抗菌素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工作,避免盲目使用抗菌素药物,造成耐药菌株的出现,影响临床防治效果。没有条件的鸡场,首选的抗菌药有安普霉素、黏杆菌素、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等,在使用抗菌素时应把握抗生素交替使用的原则。在临床防治实践中,如果配合使用有效的中成药,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