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思维对传统中药理论的影响*

2019-02-25 14:20:31谢朝丹何世民
医学与哲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医家意象药物

谢朝丹 何世民

意象思维是中华民族观察事物、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其影响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汉字以“象形”为本构其字法;中国历法讲“观象授时”测其规律;中国美学尚意象以其审美追求。意象思维的运用,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见端倪,《周易·系辞上》就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

1 意象思维的定义

所谓意象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将物象或拟象(符号、概念、模型等)作为思维工具,运用直觉、比喻、象征、联想、类推、顿悟等方法,来表达对世界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1]。

由此可见,“象”作为意象思维的思维工具,既可以是直观可感的具体物象,也可以是经过人思维加工之后的拟象。

以物象为例,如古代医家以自然界水“象”为工具,运用比喻、类比、顿悟等方法,来解释人体经气运行的特点。其将人体经气运行比喻为水流之象,即经气的传导流注似水之从源而起,从涓涓细流,到波澜壮阔,再汇合入海。

以拟象为例,先哲以拟得的阴阳之象为工具,运用直觉、联想、类推等方法,认识到人体也有阴阳。健康的平人应是阴平阳秘。若阴阳不和,则会生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2 意象思维对传统中药理论的影响

传统中药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配伍等。它是千百年来,古人基于长期直观的试药用药经验,通过整体联系、意会体悟、联想类推等意象思维方式的指导,而获得的对药物性能的认识。

意象思维对传统中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并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主要特点是“以形相类、同质相趋、同性相类、同气相求”。古代医家通过长期观察和体验自然界,运用直觉、联想、类推等方法,直观形象地阐释了药物的药性、功效、临证应用,并拓展、丰富了中药的品种。清代医家徐大椿[2]指出:“凡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所生之时,或取其所生之地,各以其所偏胜而即资之疗疾,故能补偏救弊,调和脏腑,深求其理,可自得之。”汪昂[3]2在《本草备要》中更以例相附:“药之为物,各有形、性、气、质,其入诸经,有因形相类者,如连翘似心而入心;荔枝核似睾丸而入肾。有因性相从者,如属木者入肝,属水者入肾;润者走血,燥者走气。有因气相求者,如气香入脾;气焦入心之类。有因质相同者,如药之头入头;干入肢;皮入皮。又如红花、苏木汁似血而入血。自然之理。可以意得也。”古人对这些药物功效的理论,皆借助意象思维的方式来认识和总结。兹通过下文具体论之。

2.1 四时之象与药物理论

其一,以四时象释药物性质。四时乃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古代医家通过观察药物的“生之时与成之候”来推得其药性。如夏枯草,古人认为,夏枯草生于冬末,长于三春,正得水木之气。遇夏则枯者,木当火令则其气退谢,故用以退肝胆经之火。再如,冬虫夏草,古代医家皆将冬虫夏草视为“灵品”。清代医家唐容川解释说:“此物冬至生虫,自春及夏,虫长寸余粗如小指,当夏至前一时犹然虫也。及夏至时,虫忽不见,皆入于土,头上生苗,渐长到秋分后,则苗长三寸,居然草也……观其能化雪,则气性纯阳,盖虫为动物,自是阳性,生于冬至,盛阳气也。夏至入土,阳入阴也,其生苗者,则是阳入阴出之象,至灵之品也。故欲补下焦之阳,则单用根,若益上焦之阴,则兼用苗。总显其冬夏二令之气化而已。”[4]26

其二,以四时象示用药所宜。古代医家认为,四时之气象各有不同,故应根据四时气象指导用药。如四时之中,春之气象为升,夏之气象为浮,秋之气象为降,冬之气象为沉。故李时珍指出四季用药的总则,即春季应加辛温之药以顺春升,夏季应加辛热之药以顺夏浮,秋季应加酸凉之药以顺秋降,冬季应加苦寒之药以顺冬沉。

2.2 五行之象与药物理论

受五行理论影响,古代医家善引五行之象阐释药物的性质与功效。正如《本草问答》所言:“辨药之法,以形色气味,分别五行,配合脏腑,主治百病,是诚药理之大端矣。”[4]4

其一,以五味之象释药物作用。药物有辛散、酸收、苦坚、咸软、甘缓等特性。辛味药有升散疏泄之用,故多用于外邪袭表或气滞血瘀;酸味药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之用,故多用于虚喘久咳、自汗盗汗、久泻久痢、津伤口渴;苦味药有泻火坚阴、清热燥湿、降泄逆气之用,故多用于阴虚火旺、火毒炽盛、湿热内蕴、肺胃气逆、腑气不通;咸味药能软坚散结、清热润燥,故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积聚、燥屎内结、燥热伤阴;甘味药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护胃、补益正气之用,故多用于拘挛作痛、配伍峻药、正气亏虚。

其二,以五色之象释药物作用。“色”是凭视觉直接感知的象。古代医家观察到药物颜色可直接反映药物的性能功效。《灵枢·五色》曰:“以五色命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本草备要》提出:“凡药酸属木入肝、苦属火入心、甘属土入脾、辛属金入肺、咸属水入肾,此五味之义也。”[3]1如临床多用青色药物(青皮、扁青、青黛等)治疗肝经相关的疾病;用赤色药物(丹参、赤芍、鸡血藤等)治疗心经相关的疾病;用黄色药物(黄芪、黄连、灶心土等)治疗脾经相关的疾病;用白色药物(石膏、百合、白芷等)治疗肺经相关的疾病;用黑色药物(磁石、玄参、熟地黄等)治疗肾经相关的疾病。

2.3 外显形象与药物理论

其一,援药物形象释药效。在长期的生活观察和医疗体验基础上,古代医家运用意象思维,认为药物的形态结构与人体类似的形态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性,因此在探求药物的治疗作用时,常常借药物的外在形象述其药效或指导临床用药思维。

这种援药物形象释药效看似无药理佐证,实则与现代医学有着相通之处。现代医学常从相关的动物脏器或组织中提取成分以治疗对应脏器或组织功能的失调。如提纯动物成骨中的成骨蛋白用于治疗骨质损伤;食用哈士蟆油(雌性哈士蟆输卵管的干燥物)用于延缓衰老;从甲状腺分离出甲状腺素用于治疗甲状腺机能减退等。可见,现代医学的制药与古代医家对药物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然,古代医家借助药物形象所推得的药物功效最后均需要临床效验方可成为准绳。这种效验古人一直在做,今人的临床实践也在继续检验着。

兹举例说明药物形象与药效的密切关系。例如,肉苁蓉象人之阴而滋润粘腻,故能治前阴诸疾而补阴气。石钟乳之象为下垂而中空,以其下垂,故能下气,以其中空,故能通窍,又因钟乳乃石汁如乳者所溜而成,与乳为类,故能下乳汁。狗脊因其遍体生毛而多节,颇似狗之脊,而诸兽之中,惟狗矫捷,而此药似之,故狗脊能入筋骨机关之际,去其凝滞寒湿之气,而使之利健强捷也。百合色白而多瓣,形似肺脏,且有遇秋则花开的特点,可得金气之全者,故可清补肺金,具滋阴养肺之功用。人参因状似人形而有补益神效,故而有补气养血、助精养神之效,并被后世作为大补元气之要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其二,援药物部位象释药效。从大范围讲,药物部位系药物不同的组织、器官;从小范围讲,系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或结构。就大范围而言,中医看到植物药的花叶位于茎梢之上,随风多可翩翩起舞,由此联想因其居高位而禀轻扬之气,故多能散头目之邪,如银花、连翘、竹叶、甘菊能清上焦头目之热。子实较重而降多,故多有行气下气之效。从临床实效来看,金银花、竹叶、桑叶、甘菊等确为温邪初感,邪在上焦时的常用药,而川楝子、莱菔子、牵牛子等只有行气降气之效。

就小范围而言,古人亦观察到同一器官的不同部位其药效也是不同的。《汤液本草》指出:“大凡药根有上中下,人身半以上,天之阳也,用头;在中焦用身;在身半以下,地之阴也,用梢,述类象形者也。”[5]例如,麻黄用苗以发汗,因其苗细长中空,象人毛孔,而气又轻扬,故能发汗,直走皮毛。而麻黄根则其根坚实而味涩,故能止汗。又如当归,《雷公炮炙论·序》有言:“若要破血,即使头一节硬实处,若要止痛、止血,则用尾;若一时用,不如不使,服食无效。”张元素等后世医家进一步将当归头、身、尾作药性区分,有当归头能破血,身能行血,尾能止血的经验总结。

其三,以药物质地象释药效。质地之象更强调的是构成药物的具体质地。如《本草问答》所言:“动植之物,性皆不镇静也,惟金石性本镇静,故凡安魂魄、定精神、填塞镇降,又以金石为要。”[4]83故甲壳、贝壳、金石类药材因质地沉重而常用于心神不安病症。地黄、当归等药,质地润泽而显富含阴液之象,故用于阴血不足证。僵蚕因风而僵,故善引祛风之药,以治风邪。松脂能治痈疽疮疥之疾,盖此等病症皆皮肤湿火所郁,必腐肉伤皮,流脓结痂而后愈,而松之皮,日易月新,脂从皮出,全无伤损,感其气者,即成脓脱痂而愈。龙骨有重镇安神、收敛固涩之效,乃是因为龙得天地纯阳之气以生,藏时多,见时少,其性至动而能静,故其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因此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治疗。

其四,以药物习性象释药效。习性指动物的生活习性,植物的生长特性。古代医家通过对一些动植物习性的观察,进行联想,指导临床用药,可谓匠心独具。如蜈蚣走窜之力最速,故一切疮疡诸毒皆能用它消之。正如叶天士[6]所言:“凡虫蚁皆攻,无血者走气,有血者走血,飞者升,地行者降。”桑螵蛸为桑上螳螂所生之子,螳螂于诸虫中最有力,而其子最繁,则其肾之强可知,故而有益精生子,补益肾气之功效。麝香有出秽气、杀虫之功效,因麝喜食香草,其香气之精,结于脐内,为诸香之冠。香者气之正,正气盛, 故能除邪辟秽。蛇床子虽生长在阴湿卑下之地,但其性芬芳燥烈而不受阴湿之气,故入于人身,亦能达下焦湿气所归之处,治疗妇人阴中肿痛、男子阴痿、湿痒等下体湿毒之病。冬瓜子长在瓜瓤之内,瓤易溃烂,冬瓜子却没有腐烂,故冬瓜子善治腹中结败诸痈,而涤脓血浊痰。

2.4 八卦之象与药物理论

如前所述,八卦乃古人运用意象思维推理所得之象。八卦有乾为天,坤为地,坎为水,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艮为山,兑为泽等自然象,又代表其他诸如乾南,坤北,坎西,离东,震东北,巽西南,艮西北,兑东南等方位象。各代医家均强调《周易》的重要性,故其运用八卦理论作为说理工具。如荷叶形仰中空,象震卦卦象,故有“食药感此气之化,胃气何由不升乎?”的论述。

唐容川在解释生地与阿胶能生血之理时,直接借助《周易》坎离卦象说明。其言:“离卦中之阴爻,即坎卦水也。阿胶生地以水济火,正是以坎填离,有此阴汁,而后得心火化赤即为血矣。”[4]21

清代医家杨凤庭[7]的《弄丸心法》对药性与《周易》卦象之间的联系作了较详细论述,其曰:“药之真机,皆出于易卦之升降。升降者,水火也。水火者,坎离也。寒即为水,热即为火。水即为阴,火即为阳……寒热为万病之根,升降为治病之祖,人能识药性之升降而又能善用升降,则万病指掌矣。”据此,杨氏将八卦之象与八类药物相对应,即乾金之药,主五脏之气;坤土之药,益脾阳、生脾血、柔胃气;震木之药,升阳益气之用;巽木之药,主滋阴合血之用;离火之药,主安神宁心、止烦抑火之用;坎水之药,主纳真火、壮水之用;艮土之药,主固水堤岸、运化腐热之用;兑金之药,主生津润燥、解渴止烦之用。

2.5 物候象与药物理论

许多名贵药材,都有特定的产地,故历史上有“道地药材”之说。道地药材是指在某些地域内,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如地形、土壤、水分、气温和光照下所产的某种药材,其较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更佳、疗效更好。

古代医家认为,人参之所以能大补元气,是因为人参生于北方,北方属五行之水,人参秉水中阳气,故与人之气化相合,所以大能补气。川贝母、生石膏、桑白皮等药应该以川西产者为佳,因为西方属五行之金,此类药得金气之清,可以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热。而地黄和山药则以河南产地者为佳[8]。

现代研究也证明物候象与中药药效的关系。如金银花以所含绿原酸为指标,河南、山东一带道地产品的含量为4.00%~7.59%,而其他非道地产品的含量大多在3.00%以下。又如河南焦作的怀地黄,其有效成分梓醇含量为0.435%~0.811%,而山东、陕西等地所产地黄中梓醇含量仅为0.01%~0.06%[9]。再如长白山的野山参,我国东北、朝鲜和日本的园参,不但含人参总皂苷的总量不同,而且皂苷种类及含量也不一样。此外,四川的贝母、附子,内蒙古的甘草,云南的三七、茯苓、木香,山西的黄芪、党参,西藏的红花,等等,都是历史悠久、享有盛名的道地药材,质量高,疗效好。对于其中的道理,《本草蒙筌》解释云:“凡诸草本、昆虫,各有相宜地产。气味功力,自异寻常。谚云:一方风土养万民,是亦一方地土出方药也……齐州半夏,华阴细辛,银夏柴胡,甘肃枸杞,茅山玄胡索、苍术,怀庆干山药、地黄、歙白术、绵黄耆、上党参、交趾桂。每擅名因地,故以地冠名。地胜药灵,视斯益信。”[10]

2.6 意象思维与中药配伍

配伍指根据病情需要和药性的特点,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味或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神农本草经》提出了“七情”配伍的用药准则,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和相杀。

例如,将夏枯草和半夏配伍治疗失眠症,即是中医意象思维的体现。中医认为,半夏是“夏至而生”,合金火之味;夏枯草则是“夏至而枯”,退木火之气,二者恰好承接阴阳转换。夏枯草和半夏配伍使用,意在调摄阴阳,引阳入阴,调节气机,故对失眠常有奇效。《冷庐医话》卷三引《医学秘旨》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3钱,夏枯草3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又如《本草思辨录》援引张隐庵、张令韶所言,指出仲景抵当汤和抵当丸将虻虫水蛭联用的原因之一就是“虻虫、水蛭,一飞一潜。在上之热,随经而入,飞者抵之;在下之血,为热所瘀,潜者当之”[11]。凡此种种,皆体现了中医意象思维的运用。

3 结语

意象思维作为中华民族极具特色的原创思维之一,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其对传统中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现代一系列药理研究已充分表明意象思维在中药功效等方面的运用是值得肯定的。

需要指出的是,古人的意象思维方法毕竟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其不能保证结论的必然性。合理使用意象思维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象”之间确有联系。不过一旦越出了生活经验及其知识所把握的范围,意象思维所得到的知识就无法保证正确或精确,甚至可能陷入含混、模糊、牵强附会乃至神秘的境地。因此,我们应将意象思维所推得的药物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大胆假设,效必求证,做到认识—实践—再认识,形成一个循环往复以致无穷的过程,如此才能使意象思维更好地运用于中药的功效发现和应用中。

猜你喜欢
医家意象药物
抚远意象等
青年文学家(2022年9期)2022-04-23 15:39:14
如何选择降压药物?
中老年保健(2021年9期)2021-08-24 03:50:50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呼吸系统篇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3
浅谈清代河南医家李守先《针灸易学》的学术特色
最熟悉的药物伤你最深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