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之凡,梁 晖,张益伟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350000;2.福建省人民医院,福建 福州350004)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的有机整体[1]。在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各个脏腑器官、形体百骸之间,生理机构密不可分,器官功能相互协调、相互为用,机体病理上相互影响。心、脑均为人体至关重要的器官,二者无论在生理或是病理上都是相互为用、相互影响的,而在对于心脑病的中医证治当中,“心脑同治”已经成为当前中医学术界、临床中医界的共识。目前,世界各国学者研究发现,中医药整体论治具有广泛的药理效应,如调脂、抗血小板黏附聚集、稳定斑块、扩张血管、保护血管内皮、调节炎症反应、促进血管新生和增加心肌组织灌注等,中医药可作用于心肌梗死、脑卒中、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多个病理环节之中[2]。
除以上论述外,笔者认为“肾”(肾系统,下同)在心脑病治疗当中也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3]弄清“肾”与心脑病之间的关系,从肾论治,对心脑病的中医证治亦是一大进步,故笔者采用中医“肾”理论分析心脑病的中医证治,发现肾精亏虚是导致心脑病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现将滋肾大法在“心脑同治”中的重要治疗意义阐述如下。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心与肾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在生理学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4]。《景岳全书》云:“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由不因乎下,心气虚者未由不因乎精。”[5]人体之中,心位于上焦,主气属阳,五行属火;肾位居下焦,主气属阴,五行属水。二者同居少阴,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通过经脉相连,故肾水必须上济于心,滋心阴以使心火不亢;心火必须下煦于肾,温肾阳以使肾水不寒。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阐述火热病机时,指出“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心肾上下相济;并将其相火、三焦、命门首次联系在一起,初步建立起相火理论的框架[6]。
如上所述,生理条件下,心、肾二者水火既济,即心火下煦于肾、肾水上济于心;反之,若心火不能下煦于肾、肾水不能上济于心,必将导致心、肾两脏的生理功能紊乱、二者之间阴阳失衡,出现“心肾不交”的局面。在病理学中,中医历代典籍对二者间的关系皆有论述,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有云:“心病者胸中痛……肾病者……虚则胸中痛。”[7]众所周知,肾为先天之本,“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8]。肾精、肾气及其所化生的肾阴、肾阳无时无刻不在推动和调控着人体脏腑气化的全部过程。《千金要方》曰:“病先发于肾,少腹腰脊痛,胫酸……二日上之心,心痛。”[9]明代张介宾《类经图翼·五行统论》认为:“五行之理,交互无穷……变虽无穷,总不出乎阴阳;阴阳之用,总不离乎水火。”[10]心、肾二者各有阴阳水火,二者的动态平衡、协调制约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维护条件。一旦其中一方失去正常状态,势必会影响另一方。临床上常见证型之一——“阳虚水泛证”的形成原理和治疗方法便是如此,如《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言:“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11]《金匮要略心典》有云:“心阳脏,而水困之,其阳则弱,故身重而少气也;阴肿者,水气随心气下交于肾也。”[12]《证治准绳·杂病》曰:“若心气不足,肾水凌之,逆上而停心者,必折其逆气,泻其水,补其阳。”[13]
中医典籍《素问·五脏生成篇》有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诸多病种,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高脂血症等,皆包含肾气虚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等证型。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14]认为冠心病、心绞痛虽病位在心,但肾阳虚衰、心气不足才是其病机,治疗当据其病因病机,虚补实泻,以温肾阳、补肾气为法。著名心血管医学专家陈可冀院士汲取中西医学所长,倡导冠心病需要辨清寒热虚实,治法上明确提出“三通”和“两补”的原则,其中的“两补”便是指补肾和补益气血。
脑、肾二者无论在生理或是病理上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中医理论中,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
[16];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生髓,二者之间的渊源如《素问·刺禁论》所云:“脑为髓之海,真气之所聚。”《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17]此即表明人体的形成,先成精,后由精生脑髓。又如《难经·二十八难》曰:“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18]《素问·骨空论》亦有云:“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上额交巅上,入络脑……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19]人体脑、肾二者便是通过督脉进行相互连接沟通,肾精通过这条经络系统进入骨髓,再沿着骨髓上行进入头中并汇聚成为“髓海”,脑部无时无刻不在接收着身体器官以及各经络的充养。
因此,人体“肾”的变化也将影响到脑的生长发育和运行工作。历代中医家们对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多有记载,如《灵枢·海论》云:“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20]就是说肾精不断生髓养脑,方可使脑始终维持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人体的皮肉筋骨方可保持正常有力;若先天不足、髓海失充,肾精无法正常供行于脑,则将导致人体五官九窍失利,上致脑转耳鸣,下迫胫酸无力。再如《灵枢·决气》有关于“脑髓消”的记载,《景岳全书·非风》指出中风病便是“人于中年以后,多有此证其衰可知,经云: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正以阴虚为言也。夫人生于阴而根于阳,根本衰则人必病,根本败则人必危矣。所谓根本者,即真阴也。”[21]《医学心悟》亦有老年痴呆乃“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的记载[22]。不仅如此,脑与肾二者间的关系还表现在以脑、肾“阴阳失衡”为主要病机的致病条件下,宋代道学家张君房在《云笈七签》中有言:“肾藏于阳,脑潜于阴。及其老也,和气不足,阴阳将散则阳上升,阴下降。故脑热而肾冷,肾无阳气则脚弱无力,脑无阴气则目眼不明。”[23]从人体“肾”“脑”阴阳失衡的角度分析了脑病形成的机理。
一些中医临床研究也证明了脑、肾二者间的关系。有学者依据补肾化瘀法,采用自拟补肾化瘀益智汤加减治疗62例中风后痴呆症患者,结果痊愈18例,好转38例[24]。有人用温阳豁痰熄风法治疗1例早发性癫痫性脑病患者,患者在服药3周后症状明显好转,服药半年后,已有20余日癫痫未发作,活动量增多,双手有主动抓握的动作[25]。有人对神经官能症患者31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肾阴虚患者高达26例,肾阴阳两虚有4例,肾阳虚只有1例;针对此类患者采用河车大造丸等进行治疗,通过疗效观察,发现痊愈10例、好转12例。有人在分析尿毒性脑病患者30例后发现,本病源于肾脏亏虚,通过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脉及三焦等经络系统,最后迁延至脑,致脑髓空虚、邪实损脑,出现神志症状和肢体运动障碍等表现[26]。
清·程文囿在《医述·医参》中论述了脑与肾的关系:“脑为髓海……脑髓纯者灵,杂者钝,耳目皆由以禀令,故聪明焉……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充……脑髓几何,能禁命门之取给而不敝乎?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安可不为之珍惜。”这段论述,一则表明人体元神之健全须以“精髓充满”为生理基础,肾气强健、肾精饱满与人脑生长发育密不可分;二则揭示“髓海不足”和“脑髓纯者灵,杂者钝”可概括人脑的病变。人脑只有在肾精、气血不断蒸腾气化及上行滋养下,精髓纯正充实,正常抵御外邪侵扰,才能真正发挥出“元神之府”的功效,以控制人体感觉、精神的活动。
以上论述清楚说明了心脑血管疾病与多数疾病一样是以肾精亏虚作为其重要的内在因素,也正因为如此,“滋肾大法”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中医“肾”理论无时不刻不在指导着心脑病的证治,当今的临床应用和试验研究已经清楚证明了这一观点。
无论是在心血管系统或是在神经系统的疾病治疗中,由于有了“心本于肾”“脑为髓之海”“肾主骨生髓”“脑为元神之府”等理论的指导,人们通过辨证分析,观察到了肾气虚、肾阳衰、肾阴虚或肾阴阳两虚等病理表现,并采取补肾益气、填精生髓等方法进行治疗,才取得了较好效果。
有学者通过临床观察1 069例冠心病脏腑虚证患者,发现以心虚证(占35.73%)、肾虚(占29.75%)、肝虚证(占12.44%)最为常见,虚证组合以心、肾两虚证较为多见[27]。有学者用滋肾温阳法(基本方为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巴戟天、仙灵脾)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31例,总有效率为71.0%[28]。有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平均提高心率达16次/min[29]。有人在治疗327例心脏神经官能症患者时发现,患者的主要证型为肾阴亏虚、肾虚血瘀、肝郁气滞,并采用补肾、除烦、滋阴、清热法加以治疗,疗效显著[30]。
对于儿童多动症,有学者制定了以“益肾填精”为主的治疗大法,采用“孔圣枕中丹”化裁治疗,疗效满意[31]。亦有学者使用补肾健脑胶囊临床治疗儿童多动症患者200例,结果总有效率为96%[32]。有学者用温肾开窍法治疗1例流脑后脑萎缩合并癫病患者,服药2个月后,症状明显好转,服药2年后,患者可以自行料理家务,癫病未再发作。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33]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也提出了“从肾之阴阳两方面论治”的观点,强调“肝肾阴血不足”为病机根本,并特别指出在中风后遗症期必须重视肾阳不足。针对老年性痴呆,有学者从实验研究角度证明中药“补肾填髓”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是促进神经元细胞能量代谢和利用,激活内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生成增多,同时抑制神经毒素的生成,从而进一步减少神经元死亡,促进大脑神经元存活与再生,起到了“治本”作用[34]。
综上所述,中西医学对于“心脑同治”都有大致统一的认识,不仅有着坚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还有着大量的现代临床应用实例和实验室研究数据。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将中医“肾”理论与心脑病的证治相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医异病同治的内涵,而且更是真正做到了治病求本,拓展了心脑病的证治内容。
不过,需要关注的是,脏腑功能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心、脑、肾涉及的范围,有的是三者本质的直接反映,有的是它们的间接反映,所以对于心、脑、肾三者联系的真正本质有待进一步研究,也需要更多的临床实践和实验室研究,以掌握更为精准的科学数据,为中医“肾”理论在心脑病中的证治,提供可靠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