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盲部结肠小憩室穿孔的诊断与治疗

2019-02-25 07:05应志勇福建省霞浦县中医院外科3551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年24期
关键词:小憩肠壁外科手术

应志勇 骆 斌 福建省霞浦县中医院外科 355100

结肠憩室指在结肠壁上单个,或多个向外突出的囊状突出,分为阵性憩室、获得性憩室,发病原因为先天性全层薄弱、肠壁基层具有可以疝出的弱点[1-3]。其中回盲部结肠小憩室指回盲部结肠上出现筷子头大小的憩室,一般无典型症状,但在穿孔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限性腹痛,症状表现与急性阑尾炎相似,并且因回盲部结肠小憩室发病率极低,因此误诊率极高,若未能及时治疗,可出现皮下气肿甚至死亡,因此对其积极诊断治疗尤为关键[4-6]。本文选取我院确诊为回盲部结肠小憩室患者6例,对其诊断过程及外科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总结,以为临床提供诊断与治疗思路,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例回盲部结肠小憩室穿孔患者,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7~81岁,平均年龄(51.35±11.54)岁。6例患者在右下腹部疼痛区域能够明显触及包块、均伴有体温升高现象;压痛具有局限性,均出现腹膜刺激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超过15×109/L。

1.2 检测方法 对患者进行查体、CT影像学检查,后以传统外科手术方式进行治疗。CT检查方式:仪器厂家:西门子16层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行CT平扫后均行全腹部双期增强扫描。参数:电压:130kV,电流150~220mA,螺距0.9,单圈旋转时间0.6s,层厚1.5~3.0mm;增强扫描非典型造影剂相关参数:容积:80~90ml,流速:3.5ml/s;动脉延迟25~30s,门脉延迟50~70s。扫描过程中,对于是否出现小憩室,是否发生小憩室炎(结肠周围脂肪炎症、憩室壁及邻近的结肠管壁增厚、强化),是否出现小憩室穿孔、脓肿、腹腔积液等情况。

1.3 手术治疗方法 腹壁病灶位置做大小适宜的切口,在憩室根部的结肠壁上,将浆肌层切开,牵拉黏膜使其伸长、脱出,以止血钳对小憩室根部轻轻压榨后结扎;缝合切开的浆肌层,若肠壁出现高度水肿情况,则不可以进行荷包缝合。

1.4 观察指标 计算患者CT诊断检出率,并统计观察患者手术结果。

2 结果

2.1 CT诊断结果 在CT诊断中,6例患者均伴有结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其中4例厚度>3.0mm、2例厚度>5.0mm;5例出现肠系膜或肠袢周围积液;4例有结节状、环状高密度影。经CT诊断,共检出5例回盲部结肠小憩室,检出率为83.33%(5/6)。

2.2 手术治疗结果 6例患者经传统外科手术,其中1例因小憩室隐蔽,手术视野暴露不好,予以扩大切口处理;手术治疗后7d均拆线出院。

3 讨论

回盲部结肠憩室与阑尾邻近,发生炎症反应时,可波及阑尾组织,出现类似于急性阑尾炎的转移性腹痛症状,因此在术前极易将其误诊为急性阑尾炎[7-8]。经本次回顾性分析,将其症状与典型急性阑尾炎进行比较,特点如下:(1)体温升高出现时间较早[9];(2)若炎症未侵袭阑尾系膜,则无转移性腹痛症状,痛点固定且具有局限性,即位于右下腹部,腹膜刺激症状出现时间较早;(3)很少出现呕吐、恶心等症状;(4)发病后数小时内即出现白细胞升高症状,一般可升至15×109/L及以上;(5)腹部可触及包块。在CT检查中,对小憩室穿孔诊断常以结肠水肿、粪石梗阻、周围脂肪炎症等情况进行辅助鉴别[10-12];在本文中,经CT诊断成功检出5例,其中1例因在系膜内较隐蔽,被误诊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在手术治疗中,因回盲部结肠小憩室直径较小,常隐藏在肠脂垂、肠系膜中,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应该仔细探查,对于手术视野暴露较差的,必须扩大切口,在直视下完成外科手术治疗;若在术中难以寻找病灶位置,则当发现粪石后,即证实小憩室就在粪石附近。找到小憩室后,将肿胀的肠壁切开,因黏膜正常,因此只需将小憩室内黏液轻轻挤压后结扎(若肠壁高度水肿则不进行荷包缝合,避免张力过大),后将肠壁浆肌层对拢缝合,治疗中无须任何张力,较盲肠切除治疗更容易。在本文中,6例患者经传统外科手术治疗7d后均拆线且顺利出院,可证手术治疗有效性。

综上,经查体及CT诊断可提升回盲部小憩室穿孔检出率,且经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中,完全暴露病灶治疗效果好,建议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小憩肠壁外科手术
自行设计的可调式抬手架在手外科手术消毒中的应用效果
忠犬小憩
小憩如短诗
小憩如短诗
小憩
肠壁增厚分层并定量分析对小肠坏死的诊断价值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原发性小肠淋巴管扩张症
腹性紫癜所致肠壁改变与肠系膜上动脉血流参数变化超声观察
护理干预对骨外科手术患者焦虑心理的影响
64排CT诊断肠壁缺血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