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永仙
手摹一词大家也许还很陌生,用在绘画上,同临摹一样都是复制,但与临摹有许多差别。手摹和临摹是两个不同级别与概念的绘画技艺。
手摹字意上解,指按在契纸、供状或其他文书上的指纹印。张惠榕手摹古画,便是把流传下的古画的原本模样展现,不仅仅是还原一幅画,包括画中的皱折、残缺、蛀食等等,让惟一的古画有了孪生。
第一次见到张惠榕,我愣了一下,不仅仅是被她的美丽与淡雅惊到了,我感觉她应该是从唐宋而来,坐着马车,一路唐诗宋韵,幽古气息迎面袭来。
◎张惠榕手摹《捣练图》
长期与古画打交道,你能感觉到她身上氤氲的气场,大家闺秀般的静雅沉着。聊着聊着,我们的话题从古画到生活。她说我们也算老乡呢,老家在闽侯南通廷宅村,五世祖张仕僖从永泰嵩口月洲迁来南通。这还真是老乡见老乡了!
夫妻所从事的绘画都是寂寞的画种。沉潜在时光底部,为一幅古画倾数年时间;惠榕的先生为漆画家,作一幅大的漆画,耗时需一年多。在一个大师满天飞的年代,急功近利之徒像浮在水面上的浮萍,浮光艳影,倾轧相轻。他们夫妻俩是活在了自己的世外,与古人对话,与坊巷交谈,获得心灵抚慰。他们不搅和在画界的纷争与说三道四里。镇静在自己的古意中。
说起中国古画,张惠榕进入了专业轨道,特别是她画过的唐宋名画,人物、城镇、建筑、树木、村庄等等,经过她的手,在她的感觉里,全是活生生的生命,手摹画,精准再现原画神韵之外及画品呈现的状态。
在张惠榕家的客厅,有幸看到原尺寸手摹版《清明上河图》和《韩熙载夜宴图》。张惠榕告诉我,《清明上河图》画了5 年。虽然她说得轻描淡写。但5 年时光为完成一幅画,需要怎样的耐力?黄公望的《富春山村居图》也才画了3年多。张惠榕另一幅手摹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也画了5 年!《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由听琴、观舞、休闲、赏乐和调笑等五个既可独立成章,却又相互关联的片断所组成的画卷,无论是造型、用笔、设色方面,都显示了画家的深厚功力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该画卷有自南宋史弥远“绍动”印到近代张大千的收藏印记共计四十六方。画中人物表情、心态各不相同,张惠榕还原了当时夜宴的场面。她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沉在光阴里,与古人面对面,与朝代面对面。在时光隧道里揣摸古人在画里场景的不同表情,画着画着,她慢慢就随同《清明上河图》里那些人,行走在汴京繁华的街市上,各种市声与吆喝声充斥了耳边。北宋的繁荣,茶社酒楼的热闹,玉树临风的公子招摇过市,集市人声鼎沸。
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五代时期写实性较强的代表作之一,其内容丰富,涵盖了家具、乐舞、衣冠服饰、礼仪等方面,是研究五代时期服饰、装饰等艺术风格的重要参照物,对研究中国古代绘画、传统服饰、民族音乐以及古代人文生活艺术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学院派的顾闳中,用其独特的手法将《韩熙载夜宴图》巧妙分为五部分,每部分间既独立又连贯。在唐与后世的技法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此画在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代表了古代工笔重彩的最高水平。
张惠榕的日子是安静的,她出入唐宋,熟门熟路。她可以与唐宋人物对话,可以徜徉在曾经的长安与汴京和临安,品读盛唐与宋代文化的高雅、洒脱……
现存的许多古画,都是国宝,特别是藏于故宫博物院里的孤本,常人难以一睹风采。为了让世人认识中国古画,张惠榕的手摹古画,真实再现古画内外神韵。关于手摹与临摹的不同,张惠榕有自己的解读:“虽然二者都是在最大限度上还原作品,但无论是在创作技法和受众者感观上都存在一定差异。手摹讲究的是传神,需要读、研、作;而临摹注重的是刻形,是描、临、抄。临摹作品只能让观众看到与原作一致的人物形态、服饰花纹、场景布置,而手摹作品则同时能让观者感受到作品的灵魂以及背后历经沧桑的历史感。”
在创作过程中,手摹与临摹也有着步骤上的差异。张惠榕说,临摹准备时间短,上手就画。手摹最重要的是“读画”“研画”,而不是最终的"作画"。 "一张古画从白纸开始到最终印章结束,是作者灵魂抽离的过程。自己必须走进画中,以精准的眼光抓住画及画外的状态。
张惠榕很想让人们多了解手摹的过程,她说:“还原古画最开始的一点,并不是对线条进行描摹,而是对作者的灵魂进行了解,这就是我理解的'读画'。每次读画我都会问自己一些问题:画家为什么要呈现这幅画?画面里的人物都是谁?他们正在做什么?甚至我会问自己,如果你是他,你在想什么?这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在画面本身,而是在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中,这就要求我不断的查阅,不断的积累,逐渐的在脑海中勾勒作者创作的那个年代,最终达到还原作者‘忘我’状态,以实现原作者当时‘灵魂的抽离’。”
“研画”是张惠榕手摹的重要步骤。"当你将自己当作原作者时,就需要进入到原作者当时创作的心态中去,考虑色彩、材质等问题。我们现在是在百年、千年后还原古画,那么我们就要通过颜料的使用来体现这种时代的沧桑感。"
张惠榕手摹古画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对仿古色彩有自己研制,采用中草药、茶叶等植物、矿物色为颜料,不断调制,达到适合古画的色调。在张惠榕画室,看到新手摹的一幅古画,整个画面呈现出的是老气横秋,古旧古旧的,事先不说,还真以为是幅古画。张惠榕说:"植物色的使用能够最大限度接近古画色彩,能够给人的肉眼呈现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一幅手摹古画的过程,非常复杂,反复研读原作之后,作画过程需设稿、初描、祛色等工序,上千遍反复上色,才能达真迹般的视感。
◎张惠榕手摹东晋时期、顾恺之《女史箴图》未完稿
◎张惠榕手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张惠榕画室见到的那幅未完成的手摹古画。近距离观看,真的被吓到了!就是一幅真真切切流转在历史时空中的古画!年代的痕迹,历史烟云,受损的画面,以及旧痕、甚至残缺,虫蛀一一还原。这就是手摹画与临摹的本质区别。张惠榕告诉我,这幅画是东晋时期顾恺之《女史箴图》,完整版12 段,宋朝时期丢失了1 到3 段,她就是要复原丢失的那3 段。这是世界唯一的一张。这幅画大约要画3 年。她从2017 年4 月开始做稿、初描、上色,这才完成一半。
这幅画非常珍贵,可惜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此画也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最珍贵一件。《女史箴图》北宋米芾收藏过,千百年以来,更是被历代帝王精心收藏,金章宗还在画卷上写下《女史箴》原文,最后乾隆皇帝将它收入内府。清朝末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这幅上古之作就此流落英伦。
《女史箴图》为东晋顾恺之(348-409 年)所作,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人物画,也是世界艺术史上的名作。画卷的内容来自于西晋文学家张华(232-300 年)的文章《女史箴》,女史是女官的名称,也泛指有知识的女性,箴是一种文体,以规劝和告诫为内容。张华的《女史箴》流传很广,是后世宫廷女子必读的文章。《女史箴图》,就是《女史箴》的“连环画”版。原文十二节,全画也有十二段,大英博物馆的古本只留下后面九段,现全长348.2 厘米,高24.8 厘米。故宫另有一幅完整的宋代白描摹本,虽然画工上不如这版,但还能看到前三段是什么样子。现在,张惠榕所进行的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程,将再现彩绘版丢失的那三段。
这幅珍贵的画作历来是秘藏之物,为什么会进入大英博物馆呢?那是1903 年的事。英军上尉克拉伦斯·约翰逊(1870-1937)拿着《女史箴图》的卷轴到了大英博物馆,希望鉴定卷轴上玉扣的价值。大英博物馆绘画部的管理员悉尼·科尔文意识到这个画卷非同寻常,于是用25 英镑的价格将其购买了下来,用于研究和展示。当时中国本土还没有面向公众的书画展示,所以《女史箴图》也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中国古画。
而约翰逊上尉是怎么得到这幅画的呢?据约翰逊上尉自己说,是1900 年参加八国联军的时候,在北京救助了一位女士,女士将这幅画作为回礼送给了他。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只怕是无法考证了,很多学者认为是他在驻扎颐和园的时候私自盗走的。
◎张惠榕手摹《清明上河图》局部
在长达十多年的研究、手摹中国古画的日子里,她只是专注做了这件事,也许很多人不理解,在福建书画界,也不引人注目。其实,她可以画很好的工笔画。她把自己生命融在了中国伟大的艺术中,让藏在各处博物馆里的绝版画作,有了替身。一些千年古画经不过流逝的岁月侵蚀,受损严重,极其脆弱,张惠榕的手摹古画,可以替深藏着的古画出征世界,让世人一睹古画风采。她手摹仿真古画,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清,原尺寸再现了中国一千多年间的古画作品:从《韩熙载夜宴图》《捣练图》《白芙蓉图》《红芙蓉图》《枇杷山鸟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宫乐图》到《清明上河图》,已完成几十幅手摹作品,堪称一条历史画廊,令人叹为观止。
2016 年4 月应邀美国纽约第38 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她的手摹古画受到了极大的好评。她也凭借手摹古画,在1000 多位世界知名艺术家云集的第38 届纽约国际艺术博览会上脱颖而出,一举拿下最佳国际艺术家称号的殊荣。对自己获得的殊荣,张惠榕说首先要感谢前人,留下这些难得的古画,在千年流转中幸存下来。她深感触地说:“中国古画在世界上是无国界的,这个奖项其实是对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肯定。无论是评委还是观众在欣赏古画的时候都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和介绍。这就是古画的魅力,一幅带有灵魂的作品能够与观众进行无声的交流。”
张惠榕带着自己手摹古画作品出征海外,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坚定了她继续行走在手摹古画的道路上,这是一条寂寞者的路,一条触摸中国古代画家的路,走近他们,为他们代言。
张惠榕被誉为中国手摹古画第一人,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