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醒民
今年是《民主与科学》杂志创刊30周年。30年来,贵刊在弘扬民主与科学精神、推动民主与科学发展、促使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方面,作出独特的贡献,取得瞩目的成绩。其丰功伟绩彰明较著,可圈可点,可喜可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就与《民主与科学》前主编孙伟林在《科技日报》谋面,因此和贵刊相识、接触也比较早,可以说是贵刊的老读者和老作者了。作为读者,我从杂志真知灼见的文章中获益匪浅:增进我的见识,砥砺我的思想,潜移默化我的情操。作为作者,我经常主动向杂志投稿,有时也乐于胜任杂志的应急约稿。据统计,从1997年第一篇文章《科学史的意义和价值:迪昂的观点》见刊,到今年的“论李大钊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系列问世,23年来,我在《民主与科学》共发表文章53篇。在这些文章中,大多数是关于科学的,比如《什么是科学?》《科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力量》《完整而准确地理解科学》《小议科学家与政治》《小议科学家与哲学》《从知识科学观转向智慧科学观》《科学家的心智、品味和风格》《基础科学是无法计划的》《科学文化vs人文文化》《关于希腊神话代达洛斯和伊卡罗斯的另类解读》《引力波》;少量涉及民主和思想启蒙,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八十年代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弘扬科学精神 继承五四遗产》;也有触及社会现实的,例如《巧遇“哲人科学家”张香玉》《遏制腐败的两大法宝》《把科学精神注入我们的文化基因》《弘扬民主与科学 抵制低俗迷信》《互联网:促进民主与杜绝暴力》《中国院士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路》;还有一部分反映我的学术研究(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和科学文化)的感悟,包括《在思考和超越中跋涉》《胸中自有诗情在》《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独钓寒江雪》《青春哲学驻吾身》;也有匡正学风的:《“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学术界需要“研究人”而非“市场人”》。这些文章有3篇收入贵刊编辑的《民主与科学百期文萃》(学苑出版社2006年出版),有7篇收入《民主与科学文集》(学苑出版社2009年出版),从而使我的文章和学术思想的影响得以扩大和深化。在这里,我要借机对《民主与科学》主编和编辑的睿智策划和辛勤劳作表示衷心的谢意,感谢你们多年来支持我的学术研究,给予我自由表达思想的机会。
《民主与科学》创刊30周年,适逢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机缘,似乎冥冥之中隐喻着《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忠实的继承践行者和积极的发扬光大者。五四先哲当年俯瞰世界,胸怀家国,目光明锐,慧眼识珠,明确认识到民主与科学是人类文明的伟大创造,是把中国从黑暗、愚昧、落后中拯救出来的不二法宝,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道,也是新民新人的灵丹妙药。100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经过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的抗争和艰苦卓绝的奋斗,民主与科学已经在古老的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民主法治建设上,通过上下一致的努力,我们的民主制度日益完善,公民的基本权利逐渐得到保障,社会在整体上呈现出安定祥和的气氛。在科学方面,我们的科学研究和技术进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在科学应用和工程技术领域,我们的成就和进步速度可谓惊世骇俗,令世人不能不击节称赏。这方面的事例不胜枚举,无须我喋喋不休,饶舌多语。
我想把重点放在不足和改进话题上。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我们要继续汲取人类共同的历史遗产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认真总结中国近100年、特别是近70年的经验教训,深刻反省包括反右、“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危害和错误,从而确定民主建设未来的取向和路径。我们要集思广益,上下协同,既要做好顶层设计,更要从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的民主管理和居民自治扎扎实实做起。要加强和深化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务必使他们明白,他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和委托的,是人民的公仆或勤务员,而不是人民的主人或老佛爷;他们应该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眼睛多向下看,一心一意为人民谋福利。要知道,民主不仅是一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建制,也是一种理念和思想、一种心理和态度、一种精神和素养,一言以蔽之,一种生活方式。这就对我们每一个人提出要求:就自己而言,要有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摒弃贾桂思想,祛除奴才思维;就别人而言,要秉持开放的态度和宽容的精神,虚心倾听他人的看法和意见,倡导多言堂不搞一言堂,变万马齐喑为百鸟争鸣。这样一来,形而下的民主建设不断臻于完善,形而上的民主精神日益不断深入人心,才能形成既规范有序,又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社会氛围和心智状态——我们力促并期待这样的理想境界早日到来!
关于科学,我们都知道,我国的基础科学研究还没有真正进入佳境,与世界科学强国差距并不算小——国人获取诺贝尔科学奖若凤毛麟角就是明证(当然我们不必有诺贝尔奖情结,过重的情结反倒可能起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重视基础科学或纯粹科学,转变对基础科学研究布局和管理的僵化思维和错误政策,保持科学政策的合理性和连续性,避免左右摇摆、大起大落。我曾经就“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界定及其相互关联”“基础研究及其社会意义”“为基础科学的存在辩护”“捍卫纯粹科学的理想”等多有论述,并明确指出“基础科学是无法计划的”。对于基础科学研究,要尊重科学家的兴趣和判断,消弭长官意志和瞎指挥,由科学家本人决定研究方向和课题选择;废除现行的不合理的课题申报制,实行“事后收购制”和“诚信资助制”(对此我有专文论述),给科学家尽可能多的研究自由和必要的物质支持。同时,大力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消除急功近利的心态,树立为科学而科学、为学术而学术的风尚,把科学家从填表格、跑经费、拉关系、备检查、忙评审、写汇报、急发表、争奖项、搞报销等与科学研究本身无关的事务中解脱出来,使其专心稳坐冷板凳,致志十年磨一剑。
除了基础科学研究无法使人满意外,我们在科学普及或科学传播方面也做得不够——这不仅涉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普及,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在现代社会,不懂得和不运用科学方法——实证方法、理性方法和臻美方法——很难做到事半功倍,甚至竹篮打水,劳而无功。在科学社会,要是没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社会就不成其为现代社会,人就不成其为现代人。须知,“科学精神以追求真理作为它的发生学的和逻辑的起点,并以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构成它的两大支柱。在两大支柱之上,支撐着怀疑批判精神、平权多元精神、创新冒险精神、纠错臻美精神、谦逊宽容精神。这五种次生精神直接导源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它们紧密地依托于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从中汲取足够的力量,同时也反过来彰显和强化了实证精神和理性精神。它们反映了科学的革故鼎新、公正平实、开放自律、精益求精的精神气质。科学精神的这一切要素,既是科学的精神价值的集中体现,实际上也成为人的价值,因为它们提升了人的生活境界,升华了人的精神生命,把人直接导向自由。在这种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生命,也是人的生命。”因此,掌握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无疑是塑造现代社会、培养现代人的一大要务,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
在《民主与科学》创刊30周年和五四新文化运动100周年风云际会之时,我乐于敞开心扉,直抒己见,大张旗鼓地倡言继续高举民主与科学的伟大旗帜,毫无保留地袒露我的家国情怀和拳拳爱国之心。最后,我愿以下述献给《民主与科学》的贺词,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岁在而立不寻常,九三学苑自溢香。
百年之路从头越,民主科学再高扬。
责任编辑:尚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