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微
摘 要:小学三至五年级的学生,平时与人交流时说话声音洪亮、清晰,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人面前演唱时声音音量特别小。如何让学生在他人面前自信、大胆地演唱自己熟悉的歌曲是課堂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自信演唱;存在问题;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5-13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1-0091-02
音乐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和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的天性普遍是天真无邪、开朗大方、活泼好动,他们爱美爱表现,如果一名小学生喜欢听歌、喜爱唱歌,喜欢将自己的歌声展示出来,将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情。唱歌是一项学生普遍都能掌握的技能,如果能让学生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将对学生起到净化心灵、情感熏陶的作用。在小学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虽然越发表现出喜欢上音乐课,喜欢听歌,也喜欢唱歌,但是在众人面前独唱时声音弱小、蹑手蹑脚、紧张,缺乏自信和感染力。根据笔者几年的教学经验,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如下。
一、心理因素
邹长海在《声乐艺术心理学》一书中写道:“人声的产生不仅要具备生理器官的创造条件,而且要受心理机能的支配,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感受、心理体验、心理适应、心理表现等的控制。而生理器官的外在表现,正是这些内在心理导向的艺术发挥。”如果“声”是指心理的表现,而“情”是指情感表现的话,那么没有情的心理依托和抒发,声也不可能有灵魂和生命,所谓“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等都体现了声乐艺术生理和心理的辩证关系。通过生理与心理的辩证,我们可以看出演唱歌曲不仅仅是生理器官的单项活动,还是人的心理活动。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或开朗或内向。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开朗的学生善于表达,愿意与人交流,也愿意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在众人面前放声歌唱时很少会有害羞、紧张、自卑的情绪,即使唱错也不会出现过重的心理负担。天生内向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很少积极主动争取展示自己的机会,若被教师要求在同学面前演唱,他们便会表现出声音小、不自信等特点。
二、教学因素
在小学阶段,音乐课主要以教唱歌曲为主要内容。在教学中导致学生演唱声音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目前,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在学前阶段接受到的音乐教育较多,例如,早教中心有音乐课,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就学习了视唱练耳、钢琴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且幼儿园阶段的音乐律动课、奥尔夫课程不在少数。所以音乐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往往以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很强,不用过于细致地讲解歌曲旋律,导致教学环节落实得不够扎实,学生对歌曲旋律掌握得不牢固。其二,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设计发声方法的练习,学生不会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当遇到旋律中有高音时,时常唱不上去。此时,让学生当众演唱,必然会出现声音小、不自信、缺乏感染力的现象。其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少地渗透歌曲的内涵、所要表达的情感、历史背景等内容。学生只是浅显、生硬地演唱歌曲的旋律,而没有情感支撑的旋律是不具有感染力的。如《卢沟谣》这首歌曲,旋律中出现的永定河、卢沟桥、北京湾等具有历史背景的名词以及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都是旋律悠扬、低沉的基石。学生只有深刻地理解了歌曲背后的文化,才能准确控制自己的声音,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外在因素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自信的唱歌也是一项需要锻炼才能掌握的技能。想让学生有情感地、自然、自信地演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其长期、反复地练习。很多学生在校内、外很少有表演的平台,在音乐课堂上也很少积极为自己争取演唱的机会,久而久之,演唱的功能越来越弱,自身越弱越没有自信,越没有自信越不愿意在众人面前演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模式。长此以往,他们一提起唱歌就会感到紧张、局促不安。学生没有在歌唱的过程中体会唱歌带给自己的快乐,没有形成唱歌的内驱力,被动地外在表现时肯定缺乏感染力。
四、社会环境
著名音乐学院教授说过:“音乐教育欠缺的不是课堂设计,而是音乐环境。人类音乐经验,离不开大环境和小环境。学校音乐教育是大环境,家庭音乐教育是小环境,学校音乐教育与家庭音乐环境并重,学校音乐教育要为家庭音乐环境做引导。”当今社会,以音乐为主的活动有很多,但是商业性质的演唱居多,机会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儿童的受益群体较小。各种选秀节目的趋向,都是以儿童演唱成人化的歌曲为主,童真的歌声越来越少。儿童过度模仿成人的音色、演唱成人化的歌曲,对儿童健康性格的形成不能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在家庭生活中,一些家长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受到过多的音乐熏陶,音乐也并不是家长表达情感、排解压力的首选途径。有的家长认为自己唱歌“五音不全”,不想在孩子面前出丑,加上受工作繁忙、生活压力等因素影响,家庭以音乐为主题的聚会较少。学生在家庭、社会中得到的锻炼机会屈指可数。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以及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的读谱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由此可以看出,表现音乐对审美能力的提高、情感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大方、自信的演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一)教学方面
课堂是提高学生演唱能力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一对一地指导学生演唱。目前小学阶段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旋律简单,易于学生掌握;篇幅短小,节奏规整,易于学生演唱。小学阶段的一节音乐课有40分钟的时间,在40分钟的时间内让学生完全掌握一首歌曲的旋律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详细设计教唱环节,让学生扎实、准确地掌握歌曲旋律,熟悉旋律是自信演唱的基础。同时,向学生教授正确的发声方法,呼吸、演唱姿势等技巧,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其演唱声音小的问题。教师在教唱之后要设计展示环节,通常一学期有36~40节音乐课,平均每节课可安排1~2名学生进行表演歌曲练习,再根据学生的演唱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此外,也可以在课前设计“音乐小舞台”环节,即在讲授新课之前,留出3分钟时间,让有表演需要的学生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艺。这样的设计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表现自己的热情。教师在设计展示环节时,要坚持持之以恒的原则,长期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才会达到锻炼其的效果。
(二)活动方面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不能缺少音乐的陪伴。音乐教师可以設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例如,利用广播设计“我来展示”节目,让学生在广播中向全校师生展示自己的歌声;利用操场组织“我的校园我做主”活动,让学生利用午休、课件时间展示自己的歌声,通过与其他人的互动获得自信;利用舞台组织“我是歌手”活动,让学生在报告厅内举行的活动中展示自己,通过专业的麦克风、音响、舞美、服装等,体会音乐传递的情感;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目前网络非常发达,各种社交软件深受大人、学生的喜爱,因为可以加以利用。以上活动均无评比机制,演唱水平可以各有高低,自信、大方、敢演敢唱是唯一标准,这让每一名学生在演唱中都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美的熏陶。
(三)社会方面
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假期的社团活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都离不开音乐,学生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锻炼自己、展示自己。学校有义务与外界建立联系,邀请专业的演出团体为学生进行演唱,在校园中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家庭也可以开展“家庭音乐会”等活动,让音乐成为传递情感的媒介、抒发情感的手段、享受生活的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有责任让学生远离低俗、社会化的环境熏染,拒绝让学生过多地观看成人世界的视频、聆听低俗的流行音乐,并在家庭里多播放世界经典音乐,多观看适合少年儿童的综艺节目。教师也可以多带领学生走进音乐厅,欣赏高雅艺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评价方面
评价是学生进步的催化剂,正向、积极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向良好方向发展。教师从专业角度进行的评价、同学从崇拜角度进行的评价、家长从欣赏角度进行的评价都可以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例如,学生们之间互评:“我喜欢听你唱歌。”教师的评价:“你的音色特别美,音准非常好,是未来的歌唱家。”同理,具有打击性质的评价可以瞬间打击学生的演唱信心,让学生失去对音乐的喜爱。例如,“你别再唱了,简直就是噪音”“她唱歌跑调,我们一点都不喜欢听”等。无论何种形式的评价,都应该既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成绩,又找出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和不足及改进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个性方面
歌唱是自我情感的表达方式,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个性化的思想、行为和表现。在教学和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发挥自己的空间,放弃追求整齐划一的思想,允许学生进行歌曲创作尝试,帮助学生树立“与众不同”的思想,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教师要注重小学生的演唱习惯,儿童在6~12岁的阶段,能通过对知识的学习、感受周围的环境,对自己的人生形成初步的认识。小学生通过接触音乐、美术、文化知识对生命进行滋养,并且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
五、结语
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让学生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喜爱音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增加一种表达情感的途径。自然、自信的演唱能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薛 敏.儿童歌曲演唱技巧及要领[J].北方音乐, 2019,39(1):89-90.
[2]赵安琪.儿童声乐教学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7.
[3]姚应红. 6—12岁儿童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