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弦上说相思(上)

2019-02-24 06:53曹雅欣
醒狮国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王昭君关山昭君

曹雅欣

“琵琶”古称“批把”,这两个词其实从本质上并无分别,都是在指这种弹拨乐器的演奏手法:

“琵”或“批”,是指右手向前弹;

“琶”或“把”,是指右手向后弹。

正如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中记载的:

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

“推手前”就是右手向前弹,“引手却”就是右手向后弹,“鼓”就是演奏的意思。

正因为“琵琶”这个词所指的是演奏手法,所以,在秦汉至唐早期,一称“琵琶”,就不仅仅单指我们今天所专称的这种竖抱、木制、四弦、半梨形音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的乐器,——而是如本系列介绍阮的文章所说,阮咸这种乐器,在那时就叫“秦琵琶”,当时,无论圆形音箱还是梨形音箱的、无论横弹还是竖弹的,只要是符合“批把”演奏手法的弹弦类乐器,就统称“琵琶”。

直到大约魏晋至唐宋这一时期,“琵琶”这件乐器才得到了自己专称的定型。

“批把本出于胡中”,琵琶是外来乐器,在公元前后经印度传人了西域。而一旦它入土中原,就高调地技压全场:

成为乐队中的主奏乐器,成为歌舞中的必备妙音,成为遍布大江南北、出入宫廷民间的当红明星,成为众多乐师苦练傍身、凭此闻名的看家本领。

琵琶这种深入人心的受欢迎程度和令其他很多乐器都望尘莫及的音乐成就,仅仅它凭借唐诗宋词里的频频现身,就可见一斑。而这,得益于琵琶自身乐器属性的优秀:

琵琶的声音明亮、音色甜美,这就使它具备了出众的感染力;同时琵琶的表现力极为丰富,既能剑拔弩张、金戈铁马,又能柔情似水、蜜如私语;它在演奏时,既能领奏乐队、凌云当空,又能信手弦歌、评弹伴唱,它还更善于长袖踏歌、翩然伴舞,甚至迎风出塞、惊雷马上。

当今的琵琶,已经由最初的横弹改为竖弹、由拨弹(用一个拨片弹奏)改为指弹(五指戴义甲弹奏),这就大大提升了琵琶的演奏张力。琵琶,早先虽是从异域传人中国的外来乐器,然而在后来漫长的历史云烟中,它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古乐里的重要代表。

琵琶因为是从西域传人中原的,所以它总与边疆气质、与异域文化相联系,——在琵琶身上,具备着一种塞外风情。正如王翰著名的唐诗《凉州词》所写: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西域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使那里出产的葡萄甘甜异常,所以将士们豪饮的“葡萄酒”,这就点明了诗歌所唱的疆域所在。“欲饮琵琶马上催”,这一句如同前文讲《释名·释乐器》中所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西域胡人是怀抱琵琶在马上弹奏的。至于这个“催”字,是说催征人上阵迎战、还是喻指琵琶弹奏急促,历来有着不同的释义。

而在琵琶声里,戍客们痛饮豪歌、暂忘生死,确实是诗人亲临营地才能写出的纪实心情。今朝有酒今朝醉、美酒干杯将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将士表面加倍的疏狂,也是诗人笔下加倍的心酸。

一临战场,血火交加,每晚的酒也许都是最后一次举杯,在琵琶声扬边塞的硝烟中,冲杀是那么平常,生死是那么无常。

来自边疆的琵琶声催,曲尽欢歌,是战歌,亦是别歌。

边塞的琵琶声,还有王昌龄《从军行》中写的: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离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如果说,“欲饮琵琶马上催”,是埋骨沙场、战火威胁前的任性释放;那么,“琵琶起舞换新声”,就是戍守关山、长长寂寞里的思绪辗压。

无论有没有死亡的阴影迫近,关山冷月下多年不归的沧桑苦寒也是令人难熬的痛;无论琵琶起舞更换多少新作曲调,寒光照铁衣的征人望乡也是永恒不改的乡愁主题。

秋月又照了长城,春风又忘了边关,生命又逝了一岁,家乡又远了一年。

边愁听不尽缭乱,大漠吹不尽风寒,琵琶弹不完沧桑,关山写不完离愁别绪。

来自关塞的琵琶起舞、关山离情,是新曲,亦是旧声。

琵琶这件乐器因为惯识了军中狼烟,所以它也具有金戈铁马的杀伐之音。明代王猷定《汤琵琶传》中,记录汤应曾弹奏琵琶曲《楚汉》时的情景说:

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泣之无从也。

这样的叙述,正如中国十大古曲之一、琵琶曲中著名的《十面埋伏》所奏情景一样,乐曲是在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时最后的垓下决战,汉军以十面埋伏的阵法击溃楚军,刘邦取胜,项羽自刎。慷慨悲歌,仿若史诗。

如唐代李峤诗里说“本是胡中乐,希君马上弹”,琵琶从来不似琴箫是文人化的乐器,琵琶是生命力顽强的花草:

可开在塞外疾風知劲草、也可落人江南玉树后庭花,可走上朝堂弦索调初张、可散落民间浔阳江上月,可冲锋、可低回,可妩媚、可俚俗,这是属于琵琶的无限张力。

西域的琵琶韵致,还与歌舞密切相关。敦煌壁画上,有很多反弹琵琶的舞女形象,那就是琵琶的异域魅惑与天国仙姿。

来自西域的琵琶声动、穿云裂空,是乐歌,亦是史歌。

琵琶的马上弦索,不仅止于男儿的一脉遒劲,也有属于女子的一抹嫣红。那就是昭君出塞时的琵琶相陪。几乎所有的昭君出塞图,都是身披红色大氅的昭君怀抱一只琵琶,眼望前方,天苍地黄。

史称王昭君善弹琵琶,所以那么多以描写她来抒发家国之情的诗词,总是离不开出塞路上的琵琶形象。

比如唐代李商隐的《相和歌辞·王昭君》写:

毛延寿画欲通神,

忍为黄金不为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

汉宫长有隔生春。

这首诗介绍了汉宫女子王昭君的传说:据说她因不肯重金贿赂画师毛延寿,所以未能进入汉元帝的后宫,后被千里迢迢送到匈奴和亲。昭君一去,终身未能重归中土,汉宫春于她已是隔生隔世的遥远。所以诗词总在借此而悲叹着昭君命运的不得自主,由此而悲叹着诗人个人遭际的不得明主。

王昭君的名字,到了晋代,为避讳司马昭之名,世人改称其为明君,亦称明妃。

所以孟浩然的唐诗《凉州词》里说:

浑成紫檀今屑文,

作得琵琶声人云。

胡地迢迢三万里,

那堪马上送明君。

琵琶,令塞外男儿弦惊马嘶,令出塞女儿声断泪残。

和亲匈奴的十八年里,与昭君终身为伴在异域荒烟的,只有来自故乡的琵琶私语。

而唐代李颀的《古从军行》也说: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

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

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

空见蒲桃人汉家。

“公主琵琶幽怨多”,公主,就是指和亲公主王昭君。其实她并未受封公主,这只是诗人对她的尊称与遥想罢了。

烽火远望,黄昏饮马,野云沉沉,雨雪纷纷,塞外无春,此生无春,汉家已远,荒骨已多。

来自马上的琵琶声幽、吹尘落雁,是胡曲,亦是汉曲。

编辑/林青雨

猜你喜欢
王昭君关山昭君
关山雪里红
关山萧和墓驼车出行图研究
昭君
昭君
昭君戏中王昭君与刘文龙故事合流现象研究
浅论王昭君诗词中“怨”的艺术特征
明妃王昭君
《王昭君变文》与唐咸安公主关系论考
昭君别院
关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