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细菌性肠道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9-02-24 18:46王永生范永慧刘位芬
云南农业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蚕座蚕儿家蚕

王永生,范永慧,刘位芬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蒙自661101)

家蚕细菌性肠道病是蚕业生产上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以蚕种生产或人工饲料选育种发生较多[1]。肠球菌(Enterococci)是引发该病的主要病原微生物[2],而且是家蚕消化道内的主要细菌菌丛之一[3]。在正常家蚕的发育过程中,肠球菌作为家蚕消化道中的正常菌群参与了宿主的生理代谢活动,是宿主正常生理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也是一种潜在的致病菌,在宿主体质较差或较差饲养条件下会发挥致病作用,因此了解该菌丛引起的细菌性肠道病病症并探讨具体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生产实践意义。

1 肠球菌紊乱引起的病症

肠球菌紊乱引起的细菌性肠道病一般为食欲减退、举动不活泼、身体瘦小,生长缓慢,发育不齐等慢性症状,发病龄期的不同表现的症状也存在差异,常见的有起缩、空头和下痢等。该病大多发生在4-5龄蚕期,5龄饷食后,发育极度不齐,小蚕多(严重时饷食后可达一半以上),一般为正常蚕体的1/2大,时间越长,蚕体越小;举动不活泼,食桑能力减弱,5龄第3 d蚕体色不能转青。随着肠球菌紊乱时间的加长,蚕体不断的缩小,体壁皱缩,体色较固有色深,爬附于蚕座(簸箕)边缘,体躯瘦小,软弱无力,停止食桑而渐渐死去,尸体软化,逐渐变黑,体壁坚韧不破裂。发病期较长,部分病蚕可上蔟结茧,正常化蛹,而生产上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可以使肠球菌达到平衡状态,使蚕儿恢复正常。

由于发病时期和消化管内增值的优势菌群种类等不同,病症的表现有差异,较常见的有起缩(起蚕发病)、空头(将眠发病)和下痢(软粪)。(1)起缩:饷食后食桑不旺或不食桑,体色黄褐,体皮多皱,体躯缩小;龄中发病因食桑少而体躯瘦小,软弱无力;(2)空头:饷食至盛食期发病,消化管前半部无桑叶而充满体液,以致胸部呈半透明状,部分缓慢就眠死于眠中,尸体软化;(3)下痢:本病后期常有排稀粪、不正形粪或念珠状蚕粪,濒死前常伴有吐液现象。

急性发病的蚕,多死于眠中,即蚕就眠后不能蜕皮而致死亡,死后尸体变成黑褐色,不久腐烂发臭。若在龄中发病,往往表现为体躯的两头大、中间小,头胸部稍向腹部弯曲,吐液而死,尸体软化。

2 细菌性肠道病的诊断

针对细菌性肠道病的鉴定,生产上主要以肉眼诊断和显微镜检查,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血清学反应实验等分子生物学手段主要用于实验室。首先是肉眼诊断,该病易与家蚕脓核病混淆,家蚕幼虫主要表现为肠道空虚、食桑力下降等,若将一些小蚕和病蚕淘汰、饲养环境改善和添食抗生素等措施后,病情有所好转,可以初步确定为本病,而家蚕脓核病的病毒感染力和蚕座传染较严重。再者是显微镜观察,解剖病蚕取中肠镜检,细菌性肠道病存在大量球形细菌。

3 防御措施

3.1 严格消毒,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肠球菌的存在会加强病毒等其他致病微生物对家蚕的感染、致病作用和危害程度,致病微生物破坏蚕体内微生物平衡,某些场球菌可引发二重感染,引发细菌性肠道病。所以要预防为主,严格消毒,最大限度地消除传染源。注意养蚕环境卫生,及时隔离病源、加强蚕体蚕座消毒。生产上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3.2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的体质

根据不同蚕品种提供适宜的饲养环境,做到适熟优质适量给桑,规范饲养,重视小蚕良桑饱食,确保蚕体强健,以提高蚕儿的抗病能力。

3.3 做好桑树病虫害防治,加强桑叶贮藏管理,保证桑叶质量

发现桑树害虫要及时防治,避免患病虫尸体及粪便污染桑叶。加强桑叶采、运、贮、调的管理,做到严格选叶,松装快运,妥善贮藏,合理调桑,保持叶质新鲜,避免水叶、陈叶、发酵叶喂养。农药、氟化物等污染严重地区,做到先喂养实验蚕排除桑叶污染。早晚采叶,避免中午烈日采叶。夏季雨水期采摘桑叶避免下雨时采摘,不用塑料等不透风材质装运桑叶,及时晾(吹)干水叶,勤翻桑叶,剔除病叶、黄叶、陈叶,确保给桑质量。

3.4 规范操作,防止创伤交叉感染

蚕种催青、幼虫饲育,上蔟采茧工作,蛹期保护,制种过程都要做到规范仔细操作,每个环节确保蚕儿体质强健,切忌粗糙,防止创伤而造成交叉感染。饲养过程中加强通风排湿,保持蚕座干燥卫生,降低病原菌的繁殖,减少破坏蚕体内肠球菌平衡的概率。

3.5 药物防治

根据病症或镜检及时准确判定蚕病,采取适合的防治措施[4~5]。发病初期及时连续添食700×10-6盐酸环丙沙星溶液至少24 h;添食24 h后如果发病比较严重要及时淘汰病小蚕;集中处理发病不严重的小蚕,继续添食环丙沙星溶液直至蚕体逐渐恢复正常;正常蚕儿给食新鲜桑叶,注意观察,避免重复发病造成损失。每次给桑前撒石灰保持蚕座干燥,减少其他细菌的感染,每天除沙,及时淘汰蚕座中的病死蚕。

4 讨论

细菌性肠道病也称细菌性软化病或细菌性胃肠病,俗称空头病或起缩病。细菌性肠道病主要发生于家蚕发育不良的个体间,正常家蚕肠道细菌的繁殖与宿主处于动态平衡,一般情况下不大量爆发,对生产不会造成严重危害。在正常情况下肠球菌对蚕没有致病性,且参与蚕的营养代谢等多种生理功能。肠球菌对家蚕微孢子虫孢子的发芽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6],在特定时期和特定生态平衡环境下,肠球菌的构成有一定的比例,同其他正常菌处于共生关系,维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但当病毒感染、高温环境、氟胁迫、桑叶质差、饲养湿度大、蚕儿体质弱等使蚕体内微生物平衡遭到破坏,某些肠球菌可引发二重感染。生产上常见的病毒病(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脓核病),细菌病(细菌性败血病、细菌性中毒病),真菌病(白僵病、绿僵病、曲霉病)中毒等病症、防治措施已经有许多的研究,而肠球菌在基础研究上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很少有应用研究方面的报道。

云南省作为蚕桑产业的重要省份,云南蚕区分布于不同的气候带,蚕病爆发的情况也存在差异,而细菌性肠道病无论在高海拔蚕区和低海拔温热地区爆发都相当严重。在家蚕大面积饲养过程中,若蚕农饲养过于粗放或一些技术措施失当,会引起该病的大面积爆发。其次家蚕的饲养环境,桑叶临近果蔬种植地区,家蚕容易食下含农药的桑叶,加之桑叶储存不善,甚至会造成叶面发腻等,都将导致饲养蚕的体质减弱或者抵抗性下降。再者夏秋季高温多湿的气候是家蚕细菌病多发期,随着农药污染、氟化物污染等大环境的恶化,饲育技术不断趋向省力化、粗放化,饲养技术措施的失当,蚕品性不断退化等引起该病大量发生。云南蚕区主要分布于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较差的农村,严重制约了蚕桑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增加资金的投入,让养蚕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优化,通过政策的调整和规范执行,降低养蚕过程中因蚕病不利因素带来的风险,因地制宜地促进云南蚕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猜你喜欢
蚕座蚕儿家蚕
家蚕原原种“871”“872”种性变化分析
难题
难题
抗BmNPV家蚕新品种“川抗1号”的育成
家蚕猝倒病的发生与防治
夏秋养蚕有三早
小蚕共育一日二回育规范化操作技术探讨
可爱的蚕儿
小蚕的饲养技术要点
浙江省1973年引进家蚕品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