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会香,李世锋,字正军,李健雪,李树明
(1.云南农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云南昆明650201;2.云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镇康县分校,云南镇康677700;3.镇康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云南镇康677700;4.镇康县植保植检站,云南镇康677700;5.镇康县种子管理站,云南镇康677700)
蔗糖产业是镇康县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认真分析和总结多年来的生产经验,找准存在问题,完善发展措施,对加快蔗糖产业提质升级,推进蔗糖产业“二次创业”,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促进全县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镇康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临沧市西部,属南亚热河谷季风气候,土地及温热资源丰富,甘蔗种植历史悠久。1984年,县人民政府成立蔗糖办公室,实施蔗糖产业开发。县委、县政府出台了《镇康县关于进一步加强蔗糖产业的实施意见》(镇政发〔2000〕6号),全面实施“三个一”工程,积极营造种蔗氛围,掀起种蔗高潮。同年国家计委以〔1999〕16号文件批准镇康县国家糖料基地县建设项目,2000年开始建设,整个蔗糖产业进一步得到了巩固、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逐年增强。“十五”初期,根据红糖走俏市场的实际,军赛乡建立机制红糖厂,甘蔗种植又发展到军赛和木场乡散路坝。2017年,辖区内拥有镇康南华南伞糖业公司、勐堆糖业公司、南汀河糖业公司3家制糖企业。全县共有蔗园面积1.79万hm2(县内 9 730 hm2、县外 1 970 hm2、境外 6 200 hm2),入榨面积1.65万hm2,农业产量达116万t(县内62万t、县外 14万 t、境外 40万 t);工业入榨量 104.16万 t(县内58万 t、县外 14.18万 t、境外 31.98万 t);生产食糖13.561万t(其中:红糖1.17万t);实现农业产值4.48亿元,工业产值7.6亿元,共涉及种蔗农户21 561户/80 175人(境外4 046户/16 858人)。全县蔗糖产业振兴呈现“一恢复”、“二优化”、“三突破”的良好态势。“一恢复”即甘蔗种蔗面积有恢复,全县蔗园面积得到恢复性稳步发展。“二优化”:一是优化蔗园结构。按照高优蔗园建设标准,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与散户种植相结合,多措并举同生存共发展的现代甘蔗生产模式;二是优化蔗区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区域规划、田间水利设施、田间道路、土地平整(坡改梯)等建设。“三突破”:一是改革创新有突破;二是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有突破。深入实施“甘蔗良种栽培技术”,不断加大甘蔗新品种引进示范和扩繁力度,优化品种结构,合理调整植期;三是提质增效有突破。蔗糖产业作为全县财政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和热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在全县脱贫攻坚,热区群众脱贫致富及建成小康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镇康县蔗糖产业发展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据统计,近几年干旱、洪涝、暴风造成镇康县甘蔗受灾比较严重。旱灾:由于山地土壤保水能力较差,给旱地甘蔗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洪涝:由于水淹、暴风导致甘蔗倒伏,使坝区蔗农损失巨大。
主要表现在优质抗旱良种贮备不足,品种更新换代速度迟缓,影响原料蔗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主推品种,种植面积最广的新台糖系列品种出现退化,替代品种匮乏。
镇康县甘蔗生产每年榨期为120 d左右,甘蔗早中晚熟品种合理的种植比例是2∶5∶3,但是镇康县甘蔗中熟品种种植比例达70%,早中晚熟品种合理的种植比例是 1∶5∶4。
镇康县山区面积占98%,属于典型的“雨养型”农业,灌溉实施弱,有水无沟渠现象突出,甘蔗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主要靠自然降水供给。同时,蔗区运输道路标准低,大部分晴通雨阻。因此,整个蔗区总的情况还是水利、生产道路等基础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低,甘蔗种植、管护和砍运无法实现科学生产,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企业和蔗农的经济效益。
蔗区布局不尽合理,有部分应该退耕还林的高海拔和上坡地仍在种植甘蔗,这种蔗区生产效益低,栽培粗放,单产低,效益低等突出,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部分新蔗区开发远离糖厂,有的蔗地离糖厂远至100 km,这样无形中增加制糖企业的运输成本及生产成本。
近年来农业劳动力价格大幅度上涨,粮食产量不断提高,其它特色产业种植面积大幅度上升,劳动密集型的甘蔗收购价有所提高,但种蔗的经济效益环比呈下降趋势,蔗农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1]。
目前镇康县甘蔗生产主要是家庭经营为主,生产管理粗放,种植技术水平不高,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不高,由于大部分蔗农种植面积少,不成规模,一般仅凭自己的经验进行种植,很难做到科学种蔗,更谈不上推广科学化、机械化和专业化,造成甘蔗收入低,农民种蔗积极性不高。
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老幼比例变大,年轻劳动力缺乏,很少见到年轻人务农,农村富余年轻人劳动力转移到城里务工;农村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农村创业,成为城市待业青年,而甘蔗产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加之砍收甘蔗劳动强度比较繁重,需要年富力强的劳动者进行生产,甘蔗产业发展缺乏劳动力现象比较突出[2]。
针对镇康县目前的受灾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蔗农充分认识抗灾救灾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抗灾救灾工作责任制,县蔗糖产业办应该加大对抗旱、抗冻、病虫害等知识的培训和开展经验总结会,从而增强蔗农抗灾救灾的本领;应努力引进优良品种,增强甘蔗自身的抗灾本领、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对受灾严重的蔗区给予一定经济补助,并解决引导下期生产,从而使甘蔗的损失降低至最低。
品种改良、更新是蔗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3]。目前,镇康县推广种植的粤糖、闽糖、新台糖、云蔗系列等品种,虽然产量及糖份含量均较高,但基本为中晚熟品种,与制糖企业均衡开榨的要求不相适应。且随着生产的发展,对产量和糖分含量必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千方百计增加科技投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县甘蔗良种繁育基地的有利条件,按照早、中、晚熟品种结合,高产、高糖、抗逆性强的标准,做好甘蔗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不断加快品种更新,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甘蔗产量及糖分,确保企业实现均衡开榨,提升产业效益。
早熟品种的成熟期出现得比较早,一般在10-11月蔗糖分已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糖厂提早开榨,但早熟品种维持一段时间的高糖后,也会较早地进入“回糖”过熟期,在榨季中期和后期,糖分下降较快;相反,晚熟品种的成熟期出现较晚,一般在翌年1-2月以后才达到成熟高糖期,在榨季后期糖分能保持较高水平,有利于糖厂延长榨期,提高榨季后期蔗糖分[4]。因此,应进行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合理搭配,避免熟期单一化,早熟、中熟、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的适宜比例,要因地制宜而定。镇康县早、中、晚品种比例以2∶5∶3较为合理。
首先要逐步改善镇康县蔗糖产业发展靠天吃饭的局面,政府要加大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方面建设的投入,从当地水资源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抓好水利工程建设。抓住国家糖料核心基地项目建设,建一批节水灌溉示范点,加大对水资源不均地区的“集雨节灌”工程建设力度,努力为镇康县甘蔗生产保驾护航;其次要加大对道路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甘蔗运输成本。
根据镇康县甘蔗区域布局规划,重点抓好乡(镇)甘蔗生产工作,解决好甘蔗与其它特色产业争地的矛盾,确保规划面积的落实。在规划中要坚持以下原则:重点发展优势区域,合理规划,科学布局,规模化生产;按“甘蔗种植向最适宜区域集中,向制糖企业附近集中、向好田好地集中”的思路发展;以科技为动力,大力推广高优甘蔗新品种,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稳产的甘蔗生产基地;对坡度25°以上、海拔1 200 m以上、内涝及水淹田等生产成本高、科技应用程度低、栽培管理粗放、单产低、效益低的田逐步调整下来。
提高甘蔗的比较效益。甘蔗的间套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受灾的损失,提高甘蔗的比较经济效益。目前,镇康县只有小部分蔗田试行田间套种,且这些间套种的经济作物也是局限于马铃薯、大豆、青菜等品种。还未形成规模化和品种多元化。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广甘蔗间套种,加大在技术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必要时可以开展短期的集中培训会给予帮助,以达到间套种种植品牌化、品种多元化、效益高效化的目标。同时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和“哪种农作物价格高就间套哪种农作物”的思路来播种,真正做到与市场同步。
传统的家庭甘蔗种植模式,不仅面积小和管理水平差,而且种植甘蔗经济效益低,蔗农种植积极性不高。为提高蔗农的收益,提高他们的种植甘蔗积极性,可以把蔗农的土地资源集中起来,组成多个甘蔗专业合作社,可以更好地进行良种推广和机械化推广,做到科学种植,降低成本,提高甘蔗种植效益,增加蔗农收入[5]。
加快乡村振兴建设步伐,改善人居环境,吸引年轻人才返乡,强化人才队伍振兴是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培养一批情系农业、心向农村、熟谙农业知识、热心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带路人,为蔗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助推蔗糖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发展,促进镇康蔗糖产业提质增效。
蔗糖产业是镇康县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只有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蔗园生产条件,着力引进高产、高糖、丰产抗旱性强的优良品种和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乡村人才振兴,从而提高甘蔗抗灾能力、提高单产,提高经济效益,促使镇康县蔗糖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