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锐 向 伟 刘 丽
贵州省铜仁市人民医院 554300
MA是机体缺乏维生素B12(VitB12)或(和)叶酸(FA)导致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障碍的疾病;MDS是一种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MA与MDS作为临床上较常见的贫血性疾病,不论是血常规、骨髓形态学、实验室检查均有相似的特点,部分医院不能开展染色体核型分析、流式细胞学等检查,导致MA和MDS早期诊断较困难,进而延误治疗时机。如何有效鉴别诊断MA和MDS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内容,为此笔者从既往研究中总结出两种疾病检查特点,叙述如下。
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可通过血常规大致判断贫血性疾病类型,需要通过分析红细胞参数如MCV、RDW、MCH、MCHC等,利用MCV及RDW对贫血的分类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并直接反映出贫血的病因[1]。MCV是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对红细胞体积的总体改变较为敏感,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离散状态,其升高表示红细胞大小不一,差异增大。MA、MDS均属于大细胞性贫血, MA表现为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即MCV、RDW 均增高。而MDS是造血干细胞的获得性克隆性疾病,红系类巨幼样变,表现为大细胞均一性贫血,即MCV增大,RDW 正常,与MA相比,MCV要远小于MA;研究表明在MA及MDS中,前者MCV及RDW-CV远高于后者[2]。学者发现[3],MA患者的MCH、MCHC较MDS明显增高,因此结合MCV、RDW、MCH、MCHC可进一步提高两者诊断率,在MA与MDS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如患者MCV(>124fl)、MCHC明显增高,RDW-CV增高,结合外周血涂片可见卵圆形大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多分叶现象时,多考虑MA,其机制为MA缺乏FA和(或)VitB12对细胞 DNA合成产生不良影响,并影响到RNA合成,使细胞核成熟对比质成熟出现落后现象,核成熟发生延迟导致细胞在分裂前胞浆大量积累,由此导致大红细胞出现异常,主要表现为MCV、RDW均上升[4]。
骨髓形态学作为血液系统疾病诊断的基本检查,在血液病中又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许多疾病中仍然存在鉴别难的处境,如MA和MDS均有巨幼样变及病态造血,在骨髓形态学上很难区分。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在骨髓形态学上有所不同,均有其特点,而MA与MDS骨髓象相比既有共性,亦有特性,需要在检验中抓住其特点。MDS主要表现为病态造血,而MA侧重点在于红系巨幼样变。红细胞系病态造血主要表现在核的改变,包括奇数核、核碎裂、核出芽、核间桥、多核及巨幼变。MDS的红系病态变化阳性率较MA高,若红细胞外形呈多边形,质染色不均,核多为奇数个,提示MDS可能性较大;MA则是以巨幼变为其特征,表现为核幼浆老,染色质呈疏松、均匀,胞质十分丰富,边缘可呈花边样,而奇数多个核现象较罕见;并且MDS属于类巨幼样变与MA存在差异,胞体较小,核浆比相对较高,此可作为鉴别诊断有意义的一个参数。研究表明MA 的幼红细胞巨幼变比MDS更明显[5]。粒细胞系骨髓原始病态造血表现为核质发育不平行、巨型变、双核、畸形核、环形核、嗜天青颗粒粗大、中性颗粒减少或缺如、假性Pelger-Huёt畸形等。研究表明,对MDS粒系病态表现显著高于MA组[6],而巨幼变化不典型,可见假性Pelger-Huёt畸形,其染色质相对浓集;MA时粒系巨幼变化典型、明显,染色质呈疏松网状,其中巨中、晚幼粒及杆状核常见,其病态变化多以核分叶过多形式出现,不见Pelger-Huёt畸形。在巨核系中,MDS患者有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并有血小板越期成熟现象;而MA则未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而较常见变性的多个小圆核巨核细胞,故MDS与MA鉴别诊断,以可见淋巴样小巨核细胞具有诊断意义。
在骨髓化学染色中能鉴别MA与MDS的染色以糖原染色(PAS)具有重要意义,在正常人中,有核红细胞及红细胞均呈阴性。在红血病、红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有核红细胞呈阳性,但在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中有核红细胞常呈阴性,故PAS可鉴别MA及MDS。研究证实[7],MA中巨幼红细胞糖原染色阴性,而MDS通常呈阳性,故PAS染色阳性可作为MA与MDS鉴别的重点。
MA与MDS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学有很多共同点,特别对于早期无明显病态造血或只有一系病态造血的不典型MDS患者仅从血象、骨髓形态学等传统实验室检查很难与MA鉴别诊断,故需进一步行其他实验室检查。
在MA及MDS实验室检查中均可以检测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酶(HBDH)、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同型半胱氨酸(Hcy)、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血清铁蛋白(SF)水平升高,但在这两种疾病中升高水平完全不同,因此在鉴别MA及MDS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乳酸脱氢酶增高见于全身各个系统疾病,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巨幼细胞贫血存在红细胞破坏,因红细胞内LDH含量高,而HBDH活性代表乳酸脱氢酶活性,故LDH升高时伴随HBDH升高。目前发现有5种同工酶,存在于人体组织器官,如肝、肾、心肌、骨髓、红细胞等。MA是体内缺乏FA和VitB12导致红细胞巨幼样变,引起红细胞在骨髓中破坏(原位溶血),因幼红细胞胞质内的LDH水平较正常红细胞高,而且各阶段巨幼红细胞和大红细胞生存期较正常红细胞大为缩短,故MA患者血清LDH水平升高,特别是LDH1和LDH2(来自幼红细胞)水平升高[8];而MDS因存在多种细胞代谢酶异常[9]以及其细胞凋亡过程中产生多种异常酶的可能性有一定的关联,从而导致LDH升高[10],这可能是MA患者LDH高于MDS的重要原因。许晓强研究发现[11],初诊MA组血清LDH、HBDH水平明显高于MDS组,治疗后MA组LDH、HBDH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MDS组治疗前后水平无明显下降,提示初诊MA、MDS患者LDH、HBDH升高,经治疗后LDH、HBDH水平下降,对MA、MDS诊断有临床指导意义。
通常来说MA患者血清FA和VitB12水平降低,MDS不存在以上两种维生素缺乏,而这两类维生素的作用均在细胞内,而不是血浆中,MA患者中也有血清FA和VitB12在正常范围的,故单纯血清FA和VitB12水平测定不能作为FA和VitB12缺乏的诊断,最能反映体内FA缺乏是测定红细胞内FA降低,提示在鉴别MA与MDS时,FA和VitB12只能起到一定辅助作用,需结合其他指标进一步明确。
Hcy是机体蛋白质代谢时合成的含硫氨基酸,是蛋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体内不能合成,只能来源于蛋氨酸的分解代谢。正常情况下,它在人体血液中含量很低,由于MA患者体内缺乏FA和(或)VitB12,而FA和VitB12是Hcy再甲基化的辅酶,故导致MA患者体内Hcy堆积,造成高Hcy血症。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胆红素分为直接胆红素及间接胆红素,根据总胆红素升高程度及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在血液系统疾病中,溶血性贫血、MA、MDS、环形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可引起溶血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这些疾病引起间接胆红素升高的机制不清。研究推测MA患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升高可能与MCV超过一定的临界值后红细胞通过直径较小的脾窦时,存在其中的单核巨噬系统激活,破坏大量异常红细胞所致。王伟伟研究发现[12],TBIL、IBIL、Hcy在MA组明显高于MDS组。
血清铁蛋白储存于肝、脾、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体内铁的转运、储存及铁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铁的主要储存形式。其水平降低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可靠及敏感的指标,临床工作中血清铁蛋白增高更为常见。其增高机制包括各种疾病或反复输血引起体内储存铁增加;肿瘤、炎症、风湿性疾病等合成铁蛋白增加;组织释放铁增加,慢性肝病,肝坏死;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各种慢性溶血性贫血可因红细胞破坏,血红蛋白中的铁释放并蓄积于体内,导致SF升高,MA及MDS属于原位溶血。程治军等发现[13],MA患者血清铁水平可轻度增高,而MDS患者SF水平升高较MA明显,其机制可能为MA患者骨髓细胞增生紊乱,发育过程中出现核浆发育不平衡,红细胞出现巨幼样变,发生原位溶血,导致铁的利用障碍;而MDS属于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恶性肿瘤细胞合成SF增加或存在清除障碍所致。
MA患者主要为缺乏FA和(或)VitB12,补充造血原料后有效,而MDS无FA及VitB12缺乏,故补充FA及VitB12对MDS无效。MA患者使用VitB12或(和)FA试验性治疗后48h内症状即可改善,如有胃肠道症状发生,则该症状最早恢复,神经系统症状恢复慢或不恢复;骨髓红细胞形态可在6~24h即可找不到典型的巨幼红细胞,粒系巨幼变在治疗后的恢复要迟于巨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2~3d即可上升,5~8d达高峰,此后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逐渐升高,1~2个月血红蛋白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其他实验室异常一般在7~10d内恢复正常。研究发现[14],MA和MDS患者LDH、HBDH水平明显升高,且MA组水平比MDS组更高,治疗早期MA组LDH、HBDH下降水平明显高于MDS,随治疗时间推移, MA组LDH、HBDH水平可降至正常范围,但MDS组LDH、HBDH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该结果对于诊断及鉴别MDS和MA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MA与MDS在临床上均可表现为贫血、外周血一系乃至三系减少,单凭症状及体征均无特异性,往往很难鉴别;可以从血常规、外周血象、骨髓象进一步鉴别,因血象及骨髓象也存在相似之处,在基层医院无流式细胞学、染色体检查等辅助诊断,可进一步结合生化、铁蛋白、骨髓特殊染色或试验性治疗指导诊断,做到以上辅查相结合才能减少误诊率,更深层面提高二者之间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