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然语文”视角下的古诗课堂教学误区之探讨

2019-02-23 06:35马艳峰吴智勇
考试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古诗教学

马艳峰 吴智勇

摘 要:推动古诗课堂教学回归“本然语文”,这是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相呼应的,是对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种更质朴的践行。然而在一线教学中,我们的古诗教学普遍存在“功利化”“碎片化”“无我化”的三大误区,使其偏离了课标的目标,也偏离了语文的“本然”。笔者从一堂省级公开课课堂设计切入,提出对此三大误区的探讨,以期引发反思。

关键词:本然语文;古诗教学;误区纠偏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从该角度来说,古诗词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让学生能感受体验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在审美鉴赏提升的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叶圣陶先生主张“何以为教?贵穷本然。化为践履,左右逢源。”推动古诗课堂教学“求真、求序、求和、求新、求实、求美”,回归“本然语文”,这是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相呼应的,是对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一种更质朴的践行。

然而在一线教学中,我们的古诗教学普遍存在“功利化”“碎片化”“无我化”的三大误区,使其偏离了课标的目标,偏离了审美与情感,也偏离了语文的“本然”。

所谓诗歌教学的“功利化”,指的是将诗歌教学的目标直接导向高考,把诗歌文本品读感悟的过程当成诗歌鉴赏题的解题过程,把诗歌中所蕴含的形象、情感、语言等审美因素转化为高考考点的训练内容的应试倾向。诗歌教学的“碎片化”,指的是诗歌知识传授的零碎化,对诗歌文本采用解剖式解读而带来的阅读碎片感。诗歌教学围绕高考考点转的“功利化”倾向,必然会带来诗歌教学的“碎片化”,甚至是“无我化”。所谓“无我化”,指的是诗歌教学过程中审美主体的缺失,无论是诗歌审美活动中的引领者——教师,还是诗歌审美活动中的参与者——学生,都很少能沉浸在诗歌文本深处,以自我之情去体悟诗人之情,以自我的审美体验去感悟诗歌的审美内涵。因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只是停留在诗歌的表层,功利化的追求必然使得教学远离非功利的审美追求。

例如在某节省级公开课《蜀相》中,执教者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而参与听、评课的教师也没有就这种教学模式提出明显的异议。这就不由得引发我们警惕与反思了。

以下是该课教学过程简录:

1. 导入新课:

谁是三国第一谋士? 冢虎 幼麟 凤雏 卧龙

2. 温故知新:回顾上节课单元赏析指导的内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以读者的体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①理解字面意思

②读懂诗家语

折柳 登高 月亮 鸿雁 柏松 灞桥 南浦 长亭

③生活体验、主观感受(行万里路)

登山——山行

观海——致大海

(教师简要介绍相关知识)

知人论世:

毛主席 《沁园春·长沙》

郁达夫 《故都的秋》

秋天 生机勃勃?清静悲凉?

知人——生活、思想、艺术追求

论世——时代背景

(教师简要介绍毛泽东及郁达夫的生平及两篇作品秋天的不同)

3. 学生一读:扫清字词障碍,读懂字面意思

字音:柏 bǎi 好 hǎo

字形:频烦 长

释义:寻 森森 空 顾 频烦 开济

翻译:对译 省略 倒装 单音词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PPT展示的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解释,然后让一生翻译诗歌大意,指导翻译方法,接着出示诗歌译文)

PPT:

(该到)什么地方寻找诸葛丞相的祠堂呢?(倒装 何处寻丞相祠堂)

(它就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茂盛繁密的柏林之中。(省略)

碧绿的春草映照着台阶,空自(展现着)春天的景色;藏在茂密的树叶中的黄鹂,徒劳地(唱着)动听的歌。(省略动词)

(先主刘备)多次拜访,(请他出山)向他询问统一天下的计谋,(他于是)(帮助先主)开创基业,(又辅助后主)匡济艰危,忠心耿耿。(省略主语、谓语)

可惜出兵(讨伐魏国)没能成功,自己就英年早逝;长使历代英雄泪满衣襟。

4. 听录音,把握诗歌感情基调

5. 学生二读:读出节奏、重音、语速,读出感情

(4、5环节,教师先播放配乐朗诵《蜀相》,让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接着用PPT出示节奏划分情况,要求学生有节奏、控制语速、有感情地朗读。而实际上由于有配乐朗诵在先,学生朗诵几乎是在模仿,而不是自我感悟后的有感情诵读)

6. 学生三读,逐联鉴赏,披文入情,把握主旨

(6环节的“三读”并不是让学生朗读,而是教师的解读。教师展示PPT,结合各联解读相关内容,有时会提问学生然后再讲解相关内容,这里的讲解更多是在“灌输”,而不是通过语言来品悟的审美活动)

PPT首联

①首联中哪些词语用得比较传神?

②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来瞻仰一代名相诸葛亮的?

③为什么侧重写柏樹?它有何特点和寓意?

松柏常青——功业不朽

不畏霜雪——品格坚贞

墓地、庙堂——庄严、肃穆

PPT颔联

①这两句诗中涉及了两个意象,请找出来,并用一个成语概括。

②进入祠堂之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③诗人耳闻其声,目睹其景,心情如何?

从哪两个字可以看出来? 自—空自

空—徒然

④这里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乐景反衬哀情 以乐写哀,倍增其哀

PPT颈联

①进入正殿之后,诗人想到了什么?

②谈谈诸葛亮的生平功绩和最让你感慨的地方。

诸葛功绩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③颈联主要抓住哪两个字来写,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计——雄才大略(足不出户,知天下三分;新官上任三把火;锦囊妙计;七擒七纵)

心——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④你最佩服诸葛什么地方?

⑤有人说诸葛亮是蜀国最先灭亡的罪魁祸首,你赞成这种说法吗?

PPT尾联

①谁的眼泪在飞?

②这里的“英雄”指谁,有何共同特点?

烟消云散的悟空(今何在《悟空传》)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我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诸佛,全都烟消云散

英年早逝的罗阳(大国重器歼15总设计师):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天眼之父南仁东

……

为国为民、事业未竟

献身正义、知其不可而为之

(教师试图通过补充课外资料,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英雄”有何所指,但似乎游离了文本。并非说课外补充材料的做法不可取,而是要讲究这样做的目的及作用何在,是否有效,但从这里看,更像是为拓展而拓展)

PPT主旨探讨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①杜甫人生三阶段遭际、思想以及本诗写作背景

35岁以前 读书壮游时期

35到44岁 陷贼与为官时期(困居长安十年)

48到59岁 漂泊西南时期

②诸葛亮生平功绩及遗憾

问:A杜甫写过许多追怀诸葛亮的诗歌,请问他为何对孔明如此一往情深?

B这首咏史怀古诗,单单只是赞颂诸葛亮的才智与功绩吗?其实还写了谁?

7. 总结咏史怀古诗之咏人物类常见主题(PPT):

借古喻今:悲吟古人际遇,暗伤己之情怀

①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今昔对比)

②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同病相怜)

8. 当堂背诵

9. 当堂练习(拓展延伸):

同类诗歌不同人物(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

《咏怀古迹》(其三)咏明妃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思考:

(1) 这首诗歌咏的对象是哪位历史人物?

(2) 诗中点明作者情感的词语是什么?

(3) 颔联颈联是如何写出昭君的不幸的,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4) 咏史怀古诗大都借古喻今,这篇呢?试从人物遭遇、悲剧原因、对国家的情感等方面去比较杜甫与昭君的异同。

10. 课后作业:

(1) 同一人物不同诗歌,比较鉴赏(必做):

武侯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①比较《武侯庙》和《蜀相》,说说二者在思想感情内容以及表达方面有何异同?

②试比较上述两首诗中的“空”字的艺术效果。

(2) 悦读《草堂·诗魂》,感悟杜甫伟大灵魂,借鉴文章对比写法。(选做)

(8、9、10环节,因时间不够,没有当场完成)

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来看,本堂课呈现出几个特点:首先是教学环节设计太多,一课时的时间是难以从容完成所预设的教学过程的。其次是教学目标的“功利化”,教师将诗歌文本切割为具体的小问题,并依此逐联设问解答,试图帮助学生提升诗歌鉴赏的能力,实际上割裂了诗歌的整体感,另外未完成的环节——当场作业与课后作业,是功利色彩明显的试题练习形式。第三是教学内容“碎片化”,整堂课关注重点显然是尽可能多地呈现相关知识,以及尽可能多地训练机会,而没有考虑到诗歌文本的完整性。第四是教學过程的“无我化”,“我”这一审美主体在课堂中是缺乏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匆忙完成预设的教学环节,都没有用心沉潜下来,深入体悟文本,没能做到“以意逆志”,唤起自己的审美体验,并依此去领会作品中所蕴含的意旨、情感;而所谓的“知人论世”,缺少足够实践的体悟探究,基本上也是流于表面。第五是教师展示自我的愿望突出,基本上是“一言堂”,学生虽然有所表现,却是陪衬,这与当下所倡导的课堂教学改革方向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诚然,备课十分充分,目标导向也十分明确,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如此自信,所有环节均是预设在内。像这样的与高考指向结合非常紧密的古诗教学是否就值得肯定,是否应该引发我们的警惕与思考;如此陷入“功利化”“碎片化”“无我化”误区的古诗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之下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回归语文的“本然”。

总之,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是关乎人和心灵的存在。如果不能让自己的心灵抵达诗人心中最温暖的地方,那么,诗歌的阅读就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如果诗歌教学只是就支离破碎的知识而传达相应的零碎知识,那么,读者与文本,读者与诗人的心灵并没有相通,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就诗歌给予人的心灵滋养、情感滋养与审美体验而言,也恐难实现。阅读诗歌时,如果缺乏审美主体心灵的参与,缺席“人”的在场,即便是再条分缕析地解读,终究恐怕还是只能如王国维所说的“隔”,“隔”在诗人的心灵之外,隔在文本之外,也隔在审美之外。

参考文献:

[1]应永恒.本然语文[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2.

作者简介:

马艳峰,福建省宁德市,霞浦第一中学;

吴智勇,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国光中学。

猜你喜欢
古诗教学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古诗教学如何激发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教学研究
随堂练笔,古诗教学中一抹绚烂的彩虹
诗画结合,演绎诗韵精彩
立足原点 多向辐射
古诗教学,须从“四有”起步
提高古诗教学效率的研究
对话体验,让古诗学习更有滋味
关注外围留白,让古诗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