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声乐教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019-02-23 00:07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声乐新媒体微课

陈 睿

(商丘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渗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与进步。伴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智能手机的普及,数字化新媒体正悄然改变着世界的方方面面,甚至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就音乐领域而言,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得音乐资讯和知识的载体再也不仅限于报纸、书本杂志、唱片、磁带或光碟,数字化的传播手段正对音乐的创作、认知、传播等产生空前影响。而当“新媒体”不可避免地成为数字化教育时代的新语境,作为高校声乐教育工作者,更需敏锐地意识到这场变革给声乐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顺应时代潮流,从根本上转换思路,接受“新媒体”,了解“新媒体”,驾驭“新媒体”,理性应对改变,积极寻求创新。

一、“新媒体” 的概念梳理及特征

“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后逐渐流行于美国并扩展至全世界。就其概念而言却是众说纷纭,国内外专家难于一致。有些人认为,“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3;有些人则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分别作出界定,认为“新媒体包括了光纤电缆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卫星直播电视系统、互联网、手机短信、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广播网等”[2]14……这些概念要么不足以揭示事物的本质,要么过于繁杂,给人混乱之感。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提出:“新媒体”是一个通俗的说法,严谨的表述是“数字化互动式新媒体”。从技术上看,新媒体是数字化的;从传播特征看,“新媒体”具有高度的互动性。“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新媒体”是指“今日之新”。“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我们不应当以“昨日之新”作为标准界定新媒体……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新媒体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3]。

笔者较认同此概念,认为其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颇具科学性和说服力。“新媒体”除了本质上具有的数字化和互动性的特征外,还体现出开放性、共享性、及时性、自由性、快餐性、便捷性、跨时空性等一系列特点。而这些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势必会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人们的认知方式,新媒体时代学生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给教育领域带来巨大冲击,对声乐教学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二、“新媒体”给声乐教学带来的机遇

(一)“开放性”与“共享性”可给声乐教学提供海量资讯,打破教育屏障,降低学习成本,丰富教学途径

可以说,如果利用得当,互联网是一个充满各种资讯的知识的海洋,只要学生愿意学习,擅于获取,总能有丰富的知识来源。而互联网天生具有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使得原本看来稀有、珍贵、小众的声乐类资料、资源变得唾手可得,平常容易。在百度,Google等搜索引擎中只需输入歌唱家的名字,便能轻松欣赏观摩到你需要的国内外不同时期歌唱家的演唱视频;输入想要学习演唱的歌曲名字,有关歌曲的简介、背景以及各种演唱版本等也是应有尽有……歌曲的谱例、伴奏,各种声乐学习的音响资料、视频资料等只需要在相应APP应用的媒体库里搜索,几乎都能找到你想要的资源。

由于声乐艺术的特殊性,能接受名师专家的指导、点拨是每位声乐学习者梦寐以求的事情。可是优质的教学资源总是有限的,再受制于地域、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对于普通的声乐学子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在过去这无疑是奢望。而如今“慕课”“微课”这样在线开放的网络课程诞生了,并渐渐成为声乐教学领域里的新生力量。像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的“戴你唱歌”大型网络声乐慕课,新生代男高音歌唱家杨阳的声乐慕课,由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美林开设的“美声之林”声乐慕课等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引领了声乐教学的新潮流。声乐学子足不出户,只需拥有一个数字终端,连接网络,便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观摩到优秀歌唱家、声乐教育家给学生上课的过程,甚至能与专家互动,接受线上一对一点评、指导。通过这些平台大家能共享到全国最好的声乐教学资源,可以收获到声乐技巧、歌曲处理、舞台表演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宝贵经验,这使得声乐教育成本大大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教学资源不平衡的现象,给学生们提供了另一种学习声乐的途径。

(二)“即时性”与“跨时空性”可给声乐教学带来最前沿信息,开拓学生的视野

新媒体较传统媒体而言,其显著优势除了其传播的信息量大外,还有传播的速度快,信息能够即时更新。像类似“声乐助手”这样的专业声乐学习APP,或是微信平台的一些自媒体公众号,如“声乐家APP”“声乐笔记”“歌唱艺苑”等都会实时更新,你只需要下载或关注,就能获得最前沿的声乐资讯。这其中包括最新举办的国内外声乐赛事的资讯和视频,刚出炉的新歌及谱例,最前沿的声乐技术探讨等。当然也吸引了不少优秀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入驻开设声乐讲堂。当下,在手机上打开“声乐家App”微信公众号就能观看到2019年8月份举办,正在进行时的“第十三届全国声乐展演”活动的导师课堂系列视频,你能在第一时间领略到幺红、阎维文、田浩江等一系列大腕上课时的风采和魅力,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可谓大开眼界。

新媒体的“跨时空性”除了体现在海量资源可以跨越时间空间屏障得到共享以外,还体现在可随时随地多次反复利用、学习。它有别于线下的传统声乐课堂不可逆转的特点,对于知识要点或是技术难点,学生可以根据需要反复拖拽观看,以加深学习印象,降低学习难度。

(三)“互动性”与“自由性”可给声乐教学增添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正如前文所述,“互动性”是新媒体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根本属性,新媒体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单一线性传播方式,更注重交流,便于交流。最明显的就是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各类直播平台APP,如“唱吧”“斗鱼”“酷狗”等,微信、QQ等社交软件也开发出强大的网络在线视频、语音功能。老师可以利用软件直播功能在线直播上课,通知学生通过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同时学习,并在线上即时提问交流。学生也可通过直播功能或是上传自己演唱的歌曲,接受老师的点评或是同学间的互相交流、鼓励。在微信里建立声乐学习交流群也是不错的方式,学生们在课下有什么疑问,随时能在群里给老师留言,或是同学间互相讨论。例如,学生在学习意大利文歌曲时,在课下对某句意大利原文发音有疑惑,便可立刻通过微信咨询老师,老师只需通过微信语音功能就能轻松解答学生的疑惑,这种线上的讲解还可以反复收听,直至学生掌握。

新媒体的“自由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匿名发表自己的疑惑、见解和言论。这无疑给那些胆小害羞的学生穿上了保护衣,让他们能把平时面对老师、专家、同学时不敢说的话自由畅快地表达出来。声乐教学如果能在自由的空间里开展,实现平等互动,必定是充满活力的,这将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创造力。

(四)“碎片性”与“浓缩性”可拓展学习时间,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手机、Ipad、可穿戴数字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阅读学习习惯。特别是智能手机,几乎人手一部,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手机体积小、便于携带、方便使用的特点也使得咨询获取的场所和时间更生活化和随性,车站等车的间隙,餐厅用餐的同时,地铁乘车的途中……这些不确定的碎片性时间使学生能够把过去不能利用的闲置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实现全天候学习[4]。当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时,日积月累必定也会有可观的收益。

根据人们的快餐需求,有专业的微资源开发团队开发了大量的“慕课”“微课”“微视频”等微资源。线上的声乐慕课和微课有别于传统的声乐课堂45分钟的时长,大部分浓缩在10-20分钟,甚至有些仅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例如网上能搜到仅讲解“歌唱中如何呼吸”的微视频,还有专门讲解“歌唱中如何咬字、吐字”的微课,时长多是5-10分钟,短小精悍,很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的学习时间进行学习。

三、“新媒体”给声乐教学带来的挑战

(一)学生面对海量资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难度大

互联网强大的包容性致使网络资源虽丰富却是良莠不齐,信息爆炸在给人们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也会让人们无所适从。当你在网络上搜索一首歌曲的谱例,会出来多个不同的版本,且有些谱例在专业人士看来存在明显的错误。但对于专业知识匮乏的学生来说,要想从中分辨出优劣,去伪存真,实在困难。而且学生要从这海量资讯中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资讯,去粗取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

(二)网络“慕课”“微课”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

声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由于人体发声器官的不可视性、个体的独特性,使得声乐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具有抽象性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传统的声乐教学经验多是采用“一对一”的面授形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情况,实时对教学手段进行灵活调整,效果颇佳。受制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学资源缺乏的条件限制,“小组声乐课”和“大班集体声乐课”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些模式在某些方面虽有其优势,也节约了教学资源,但笔者以为,依据声乐学科的特点,其只能作为“一对一”教学模式的补充,而不能成为替代。同理,网络“慕课”“微课”虽然看起来是专家“一对一”进行授课,但这个“一”也并非观看者本身。每个歌者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尽完全一样,即使问题相同,适用于慕课、微课里学员的教学手段也不一定适用于观看者。举个简单例子,在慕课里,专家针对学员喉位高,声音挤卡的问题,提示学员要“吸开喉咙,往里唱”。这只是在当下专家针对个例的一个提示,并不具有普遍性。但对于经验欠缺的学生来说,观摩了慕课后很可能断章取义,照搬套用,结果原本好的喉部状态被打破,造成了“声音窝”的毛病。“慕课”“微课”中虽有互动功能,但这种互动往往是浅表的,具有偶然性。声乐学习的过程是充满了变化的,可能此次互动中专家指出的问题,在下一阶段学习中就已经不存在了,或是新添了别的问题,如果不能保证有规律的互动,就不能保证学习的时效。所以,那些以为有了新媒体网络资源,只用跟着“慕课”“微课”进行声乐学习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三)“碎片化”“快餐化”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如前文所述,智能手机以不可阻挡之势全面渗透进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据调查,截至2017年,国人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95%以上。手机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渠道,而咨讯获取场所、时间的不受限制,使人们获取的资讯呈现“碎片化”特征。人们习惯了“短、平、快”的“快餐式”学习。学生通过网络、数字移动终端可以获得海量的声乐资讯,其中不乏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碎片性、离散性的,再加上“快餐化”的学习方式——“短时间,泛阅读,浅理解”,是很难将知识点连接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的[4]。

(四)一线声乐教师对新媒体的驾驭能力有限,对利用新媒体“心有余而力不足”

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对教育信息化理念的灌输和建设的推进,大部分声乐教师已经逐步意识到新媒体时代有必要将信息化技术与声乐教育相结合,有效利用新媒体。但是,一线声乐教师能真正充分利用起新媒体的少之又少。根本原因在于声乐教师在新媒体相关知识和技术能力上有很大欠缺,往往面对新媒体“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新媒体语境下,基于声乐教学现状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第一,声乐教学改革不能盲目、随大流。虽然新媒体语境下,各类学科都在积极寻求改革和发展,努力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模式创新中,但前提是必须尊重学科特点。声乐教学有其特殊性,对于这样实践性强、个性化强的学科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而不是被新媒体绑架、主宰,是每一位声乐教育者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

第二,声乐学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要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提供的开放共享的资源环境和平等互动的教学环境,让新媒体成为自己声乐学习的又一老师而不是唯一老师。课下,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擅于网络自学,乐于探索思考,并积极与老师、同学线上交流,尽量把一些简单性、确定性、通识性的问题解决掉。在课堂上,与老师努力配合,重点解决一些技术难点或困惑,在老师的帮助下将离散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梳理整合,形成完整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声乐教师要抓住机遇,更要迎接挑战。首先,思想上要顺应时代潮流,接受新媒体。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以更好地为学生和教学服务。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积极思考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声乐教学融合最恰当。这涉及教学目标的阶段化设定、教学过程的动态调整把控、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还有针对教学效果的多元评估等方面。这需要声乐教师理性、细致地思考和积极、耐心地实践。

第四,学校要引导声乐教学改革。在鼓励教师积极进行创新性声乐教学改革的同时,也保持理性,尊重学科特点,对改革进行引导、把控。要为声乐教师提供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和进修机会,帮助他们适应新媒体环境。更需要在硬件环境上给予支持,将校园专业信息技术团队和声乐教师资源整合,加快校园新媒体声乐网络平台和新媒体互动体系的搭建,为声乐教师和学生们提供经过筛选后更专业、更实用的声乐教学资源。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语境下声乐教学面临的自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声乐教育工作者,只有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以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以学科特点为依据,积极理性地进行声乐教学改革,才能不被时代洪流淘汰。

猜你喜欢
声乐新媒体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