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
近年来,家校共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家校矛盾依然不少。如何让家校共育走出误区,让家庭与学校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成为当务之急。
“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没有学校教育,都不能够成为好的教育。”在探讨家校共育时,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被广泛引用。
对于学生而言,家庭和学校是他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父母与老师是对他们影响最大的人,家庭与学校的教育能否形成合力,对教育的实施至关重要。
合力的形成并不容易。近年来,家校共育越来越受重视,但家校矛盾依然不少。如何让家校共育走出误区,让家庭与学校成为更好的合作伙伴,成为当务之急。
家校错位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对于很多有“读书娃”的家庭来说,这是最真实的日常景象。
“求未来亲家抱走孩子,顺带辅导作业……”这个段子刷屏的背后,是大批家长的心酸。辅导功课,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却让家里充满火药味。
与此同时,“烹饪进课堂”“法律进课堂”……各种任务进入学校教学,有媒体大呼“娃娃要被抓坏了”。
在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吴颖惠看来,这是一种错位。在家校矛盾中,一个重要的冲突就是合作的偏离或者定位的失范,各走各的,并且越位和缺位的情况同时存在。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8)》显示,家长与班主任沟通的内容中最多的是“学习习惯”和“考试成绩”,超过九成的班主任报告与家长的沟通遇到困难。
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甚至为之焦虑,成为很多家长的通病。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书记陈德收发现,曾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要求自己的孩子必须优秀,考上好的大学;年轻时没考上理想学校的家长,也期盼自己的孩子实现自己曾经的理想。当孩子的成绩不尽如人意时,有些人便会指责学校,与老师达不成共識。
随着80后一代独生子女成为家长,家校沟通也出现一些新的难题。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教师魏金平近年来明显感觉到,在接送孩子的队伍中,老人越来越多。甚至在学校开展的一些活动中,也是祖父母代替父母参加。
这让她感觉很为难,有些话经过老人转述,有可能会产生误解。更棘手的是,有的家庭两代人对孩子的教育观念不一致,家里已经矛盾重重,家校共育无处着力。
给家庭教育更多支持
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课堂……近年来,家校共育以多种形式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开展。
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职能不断被强化。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很多地方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比如,2018年9月20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发布,要求全市中小学要建立家长学校,建校率要达到100%。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认为,指导家庭教育,是家校共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学校教育目标更好地实现。如果家庭与学校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教育将大打折扣。
但她也强调,指导家长,不是教育家长,而是给予家庭教育更多支持。除了学校,儿童教育相关机构,比如妇联等部门,都要担起相应的责任。
事实上,这也是大量家长需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却无需培训,直接上岗,很多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在孩子的教育面前依然束手无策,焦虑成为很多年轻父母常有的状态。
这种焦虑在不良的家校沟通中会进一步加剧。北京市润丰学校德育主任刘曦举了一个朋友的例子,他的孩子很淘气,一到三年级期间,他几乎每周要去学校三次。通常第一次是接到班主任的电话:你的孩子又打人了。第二次是带着对方孩子去看病,赔礼道歉。第三次是去接受班主任的批评教育。这样弄得他焦头烂额,极为焦虑,对他儿子就逐渐衍生到了暴力的状态。
进一步专业化
家校共育全面铺开后,如何进一步完善家校共育体系,提升专业水平成为新的挑战。
2017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对海淀区中小学家校共育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海淀区中小学普遍建立了家校共育的组织机构,初步形成了家校共育的氛围,但还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家校共育形式流于表面。学校开放度不够,家长参与学校工作不够深入;家校共育未能有机整合进当前学校管理体系;家校共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流于表面,运行效果有待提高。另外,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中小学管理者、班主任及教师“家校共育”的胜任力尚有不足;家长参与家校共育的能力有待提高。
其实这些问题在其他地方也十分普遍。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学校的老师自身家庭教育的能力和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都有些不足。尤其是一些比较年轻的老师,不知道怎么跟家长沟通。
有些学校邀请了一些人为家长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但讲的内容却不一定符合教育规律,网络上各种育儿信息也是鱼龙混杂。
“家长自己读书、学习非常重要,要加强甄别能力。另外,对各种教育机构、家校共育组织,也要加强管理。”边玉芳说。
“家校共育是一个牵涉家庭与学校双方的问题,要达到‘育的目标,解决好如何‘共是前提。在此方面既需要理论的指导,也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刘秀英说。
海淀区进行了新的探索,印发了《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校家校共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在专业化方面,提出组建一支家校共育专家团队,培育一支家庭教育专兼职队伍,选聘一支家长志愿者服务队伍。目前,海淀区首批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班学员已经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