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城乡社区治理工作,每到一地,都会深入街道乡镇、城乡社区考察,对城乡社区治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家庭是社会细胞,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遍布城乡的不同社区,集聚了亿万居民家庭,守望相助。城乡社区在基層民生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城乡社区治理事关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事关居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城乡基层和谐稳定。
社区是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2018年11月6日至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某社区时说,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
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城市居民人口不断增加,许多传统的城市居民小区被改造为现代化居民社区,新建的各类居民小区更是按照现代社区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的;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传统的村庄也将建成现代化的乡村社区。
社区是一个个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服务等多方面功能的居民生活小区,能够满足社区成员的多种民生需求。社区治理要为社区成员提供诸如文化体育、卫生保健、家政养老、安全保障等服务。
城乡社区是居民群众生活的家园,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落脚点、发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必须把社会治理的重心落到城乡基层,落实到城乡社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建设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探索新时代社区治理路径,着力解决城乡社区居民服务难题,许多城市把城乡社区建设示列为重要工作。例如,上海虹口区为满足居民社区生活各方面需求,虹口区设置了35个市民驿站,努力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中共四川成都市委成立专门机构,把社区发展和治理体系建设,作为党委重要工作,安排专人负责。目前,成都各区县共建立了4000多个不同类型的现代城乡社区。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为居民创造了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环境。
城乡社区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是社区治理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2017年6月12日起实施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社区治理进行了顶层设计,为社区治理规划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意见》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目标是: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完善,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再过5到10年,城乡社区治理体制更加成熟定型,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基层政权提供有力支撑,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意见》就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提出五项基本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固本强基;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改革创新,依法治理;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意见》提出要健全完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有效发挥基层政府主导作用,注重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基础作用,统筹发挥社会力量协同作用;要不断提升城乡社区治理水平,增强社区居民参与能力,提高社区服务供给能力,强化社区文化引领能力,增强社区依法办事能力,提升社区矛盾预防化解能力,增强社区信息化应用能力。
《意见》要求着力补齐城乡社区治理短板,改善社区人居环境,加快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社区资源配置,推进社区减负增效,改进社区物业服务管理,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心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充分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社区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多想想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真正使千家万户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社区治理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
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面对改革攻坚爬坡过坎艰巨任务,适应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要求,为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动社会治理结构合理化、治理方式科学化、治理过程民主化,探索符合国情和社会发展实际、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道路,构建全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社会治理格局。
从总体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在改革中不断现代化、科学化、民主化。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社会、社区治理体系,保持了我国社会长期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稳定感,日益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平安中国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国家名片。但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社会、社区治理也面临复杂矛盾。我国社会阶层出现多元结构,引发社会利益多元复杂,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人民群众对社会问题的表达和参与热情更加强烈,特别是互联网时代,不仅有现实生活中的实体社区,还有网络上的虚拟社区,社会及社区治理模式,也从单向向双向互动、网上网下融合发展。所以,社会、社区治理必须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新的治理需求。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点,社区治理要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共建是基础,共建要从制度和体系建设发力,突出制度和体系的基础地位。
共建就是要通过制度和体系建设,在社区治理这一社会治理的基层平台,贯彻党的宗旨,实现党的初心,加强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宣传好、贯彻好、落实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集聚党的执政资源,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说,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
共治是社区治理的关键。社区治理要在党统揽全局、协调八方的政治引领、组织凝聚下,把政府整合资源的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社会组织的群众动员能力以及社区热心居民社会贤达的号召力整合起来,充分发挥各个主体的作用,打造全民参与的开放型社区治理体系。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体现。要充分发挥社区居民作用,让居民在社区治理中唱主角、当主人翁。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社会道德等软性力量,让社区居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地方党委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必须引导、服务,但不能包办、代替。群众的事同群众多商量,大家的事人人参与,形成社区居民的良性互动体制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社区治理体系。
共享是共建共治的最终目标,是让每个社区居民能够更广泛、更公平地分享社区治理成果,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许多城市在发挥社区居民主体作用上,进行了有益探索,收获了丰硕成果。成都市金牛区营门口街道茶店社区,是由多个村庄农民农转城后建起的新社区,一度是“洗脚上了楼,习惯在村里”的老大难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他们撤去柜台,让办事群众和社区服务人员面对面,进行促膝谈心式服务,拉近了居民与服务人员距离;他们以社区楼栋党小组为中心,遴选威信高、能力强、身体好、热心公益、居民公认的居民担任楼栋大管家,发挥居民矛盾调解者、家庭教育示范者、院落环境维护者、院落活动组织者、先进文化传播者、院落好人宣传者、党群关系连接者、院落治理参与者等八大作用,将一个互不相容、矛盾丛生、又脏又乱的社区治理得邻里和睦、文明和谐、卫生安全。居民自治把全社区居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成为远近闻名的模范社区。
把社区建成居民幸福生活港湾
目前,我国不少城乡社区存在着共同短板,如居住环境、垃圾分类、养老服务、卫生保健、社区安保、邻里纠纷、弱势群体救助、子女教育、交通出行等,弥补这些民生短板,一、靠党和政府的投入;二、通过扩大开放公共服务市场,通过购买公共服务,弥补社区服务不足;三、更重要的是引导激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激发社区居民的主人翁责任感,从根本上解决社区治理中的民生难题。
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在全国城乡形成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格局,不断健全城乡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层治理基础。在社区治理实践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特色鲜明、功能齐备、凝聚力强的现代城乡社区。
——建设优良社区人居环境,这是社区治理的基础。完善社区基础设施,综合治理城乡社区居住环境,如绿化美化、垃圾分类、噪声空气污染治理、水资源再生利用等等,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区,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重要依托。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为居民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切实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在政府必要投入的前提下,注重改变社区治理由党政力量唱“独角戏”的局面,大力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服务,推动社区服务机构从单纯公益型向公益经营型转变,社区服务实体从个体分散向规模连锁转变,为居民生活提供全方位服务。
——建设社区治理智慧化平台。智慧化服务是社区治理趋势,加快智慧社区建设, 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发社区APP,设立社区微信、QQ群,建设社区网站等新型社区协商服务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有机结合、需求供给有效对接的“智慧社区”,提高社区服务精准化、及时性、个性化。
——加强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方法在社区工作中的普及应用,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健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
——构建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依托社区文化设施,结合各城乡社区特点,发挥社区居民特长,提升居民文化参与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融入社区居民日常生活,塑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让文化成为凝聚社区居民人心的精神纽带,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坚持依法治理社区。用法治精神引领社区治理,用法治思维谋划社区治理,用法治方式破解社区治理难题。
共建共治共享,城乡社区将成为居民幸福生活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