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2019-02-22 17:59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凤阳花鼓秧歌

张 静

(滁州学院音乐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0.前言

凤阳包括凤阳府和凤阳县。凤阳府与凤阳歌中的“大凤阳”相对应,凤阳县与凤阳歌中的“小凤阳”相对应,我们平时所说的凤阳歌主要是指“大凤阳”,这里进一步指的是以淮河领域为中心,向周边拓展地区的民歌。为什么说是凤阳歌体系呢? 传统音乐将有一定渊源关系的由“母体”演变为“子体”的“曲调群”称为“系统”,这里我们将凤阳民歌的演变所形成的的一系列相关歌曲称之为“凤阳歌体系”。凤阳歌作为凤阳歌体系的代表作,描述了当时被迫逃荒的卖唱者的歌舞,也反映了当时的一定史实:在朱元璋皇帝的统治下,一方面因为减少赋税等行为给百姓带来一点好处,但朱元璋大兴土木、大肆建造宫殿等行为使得凤阳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凤阳百姓认为朱元璋还是过大于功。因为这首曲子的曲调比较欢快、简单,所以这首小曲被传唱了600 多年,是中国古典民歌史的经典代表作。下面论文将先描述凤阳歌的演变过程及凤阳歌体系曲调的特征,最后说明凤阳歌的价值。

1.凤阳歌体系的演变过程

最早记录凤阳民歌的文献是周朝俊的《红梅记》,其中内容描述有一男子和一打锣鼓的妇人,一个人问“你是哪里人?”另一个回答“凤阳人”,由此可以看出,“凤阳歌”可能最早产生于明代,但有两点可以证明凤阳歌并不产生与明代。一是明朝文字狱不允许有这样与现实联系密切的歌词,无论朱元璋在位与否,任何皇帝都会因为文字狱而不允许出现这样的歌词,民众因为皇帝的权威也不敢唱出这样的歌词,二是顾见龙曾看过《凤阳花鼓》一图,图中有一个画面为男子身上背着一个孩子,这与凤阳歌中的歌词“小户人家卖儿郎”不符,所以说这并不是描述朱元璋的那首《凤阳歌》。有人认为《凤阳歌》可能起源于明末清初,一是明末清初时随着社会阶级矛盾的不断增长,李自成带领的起义军攻克了凤阳,凤阳人十分悲伤,于是怀着悲愤唱出了凤阳歌的歌词,这是比较符合历史的,二是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由上述可以得出凤阳歌最早可能出现于乾隆年间。朱元璋在做皇帝时,曾对自己的家乡凤阳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希望自己的家乡能变得更好,富裕新生。但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凤阳大兴土木,百姓苦不堪言,加之外来的移民占据了凤阳的一部分土地等资源,使得当地的百姓不得不流离到全国各地; 而且外来到凤阳的移民也是被朱元璋强迫的,朱元璋规定他们不能回家探亲,但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如果他们想回家探亲,就会打扮成乞丐模样,老百姓虽然生活贫苦,但却用一种欢快的语调唱出的,由此可见百姓们当时的无可奈何以及他们的乐观精神。这也促使了凤阳歌的流传与演变。

2.凤阳歌体系的曲调特征

曲调包括两个基本要素,旋律线和节奏。旋律线是指音高的类似线条的伸展或起伏,节奏是指拍子,二者相互结合形成曲调。随着凤阳歌的演变与发展,与凤阳歌有关的曲调也越来越多,据统计超过了300 首,但其常见的曲调主要为秧歌调、凤阳调、打花鼓、凤阳花鼓四种,下面进行一一介绍。

2.1 秧歌调

秧歌调可能是出现最早的凤阳歌,这么说有历史依据的。因为凤阳地区在古代时就会在插秧时唱秧歌,并且在唱秧歌的时候击鼓。也有大量文献表明这个事实。《霓裳续谱》里描述了一部分与秧歌有关的内容,而且凤阳花鼓的曲词标题也是《秧歌》;张仲樵的《凤阳歌的起源及胞波》的开头中就说凤阳歌为凤阳秧歌的简称,也是凤阳人边打花鼓边唱的凤阳秧歌调。以上文献都说明了秧歌调可能是出现最早的凤阳歌。秧歌调的结构一般是四句一小段,四句的落音分别为徵(Sol)、宫(Do)、商(Re)、宫(Do),旋律比较平稳,以级进方式进行,波动性小,节奏类型基本相似。每句一般都是七个字,有五个声部都是宫(Do)音。

2.2 凤阳调

凤阳调的曲调一般每四句重复一次,每一句的结尾的落音大都是商(Re)、徵(Sol)、羽(La)、徵(Sol),每句以此结尾的曲调主要出现在曲艺音乐中,其中在琴书中最为常见。

2.3 打花鼓

打花鼓主要出现在戏曲音乐里,它的四句的落音大多为徵(Sol)、商(Re)、商(Re)、商(Re),属于五声商调式。

2.4 凤阳花鼓

凤阳歌有时也被称为凤阳花鼓,自从被金嗓子周璇演唱后,开始在我国迅速传播起来,引起一时的热度,同样这首歌的曲调是非常欢快的,歌词也与以前有所不同。这首曲子属于五声宫调式,开头用的是凤阳歌的引子,前四句是对称结构,前两句“左手锣”与“右手鼓”相对应,后两句“手拿着锣鼓来唱歌”与“别的歌儿我也不会唱”相对应。最后有一个很长的衬腔,运用压缩模仿的手段反复重复了花鼓和小锣的声音,旋律轻快简单、朗朗上口,与前面“左手锣、右手鼓”相照应,用同音反复和唱词形象地描述了花鼓和小锣在一起演奏的声音,与前面较平稳的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5 共同特征

随着凤阳歌的不断演变,上述四种凤阳歌曲调也发展了各自的支系,这些支系也构成了凤阳歌体系,下面将从音乐和文学两个方面说明它们共有的特征。

①相同的句尾旋律和落音。句末的旋律主要是依次递减,级进下行,如句末落音为“re”则常唱成“sol-mi-re”;整个曲子的节数和每个乐句的节数都一样,而且在曲调情绪、演唱的速度、力度等也相同,具有许多相同的月汇。

②共同的音乐材料。如果把凤阳歌的材料变体分为a,b,c 三种,那么秧歌调的音乐材料运用量为3a,2b,1c,凤阳花鼓的音乐材料用量为2a,2b,9c,打花鼓的音乐材料用量为3a,3b,3c,凤阳调的音乐材料用量为4a,4b,3c。

③共同的结构形式。秧歌调的结构类型为“混合型四句式”,凤阳花鼓的结构类型为“混合型四句式+垛句”,打花鼓的结构类型为“混合型四句式,凤阳歌的结构类型为“混合型四句式”,由此可见它们大多是以混合型四句式为基础,部分在此基础上发展处自己独特的句式。

④共同的调式色彩。胡江认为调式色彩包括徵类色彩、羽类色彩两种。徵类色彩又包括徵调式、宫调式、徵类商调式;羽类色彩包括羽调式、角调式、羽类商调式。客观来说,商调式是中性色彩,其色彩的种类主要取决于色彩音与主音的关系,上述四种曲调虽然在调式方面有点不同,但都属于徵类色彩。

⑤共同的文学特征。基本上都是四句式为主,句式结构为“2+2+3”七言体。

3.凤阳歌的文化艺术价值

明末清初已经出现了有关凤阳歌的记录,说明当时凤阳歌已经有了基本的演唱形式;随着金嗓子周璇的演唱,凤阳歌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走向了全国甚至世界,由此可见凤阳歌有着浓厚的文化艺术价值。

(1)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凤阳歌最早产生于明末清初,在安徽凤阳以及淮海地区一代流传,反映了凤阳老百姓的悲惨生活和人们的乐观态度。后来在抗日战争时期,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唱出了全国,让凤阳歌为更多人所知,同时凤阳人民为了适合时代的要求也创造了许多符合当时时政的民歌。现在凤阳歌的歌词很多也发生了变化,曲调也很欢快,更多的反映了时代的美好发展,由此可见凤阳歌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

(2)民俗文化价值。民歌大多注重风俗,凤阳歌作为经典民歌,也反映了很多社会风俗。凤阳歌不仅反映了当时安徽凤阳对朱元璋的悲怨,也反映了当时老百姓的风俗,过街乞讨卖唱,左手拿锣、右手拿鼓,锣鼓声相互交替,此起彼浮。除此之外,凤阳歌体系中更多的表现的是爱情相关的内容,如《王三姐赶集》中王三姐卖双鞋给男青年以表达自己的爱意,这个场景表现了当时的自由恋爱,因此凤阳歌及其体系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价值。

(3)艺术审美价值。凤阳歌在流传的过程中,不仅发展了自己的相关体系,也吸收了其它民歌和戏曲的知识。曾有人已经证实《茉莉花》就是来源于安徽的凤阳花鼓,“东北二人转” 也借鉴了凤阳民歌的曲调,诸多经典都是来源于凤阳民歌。凤阳民歌自身因为其特殊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现代生活中人们很难体会到当时的贫困生活,这是凤阳歌具有的更多的是一种审美价值,被全国乃至全世界欣赏它作为艺术品所具有的价值。

4.结束语

凤阳歌作为中国经典代表民歌,已经从过去的描述安徽凤阳人民的贫困生活变成了一种欣赏作品,具备的更多的是一种娱乐作用。凤阳歌体系也有着相同的句尾旋律和落音、共同的音乐材料、共同的结构形式、共同的调式色彩、共同的文学特征等曲调特征。凤阳歌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因此我们的社会虽然很现代化,但我们也不要忘记过去的经典,更要经常学习经典、欣赏经典,争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将我们的民歌文化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凤阳花鼓秧歌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新媒体时代凤阳民歌的传播探析
昌黎地秧歌
凤阳民歌的美学探究
幸福花鼓
花鼓灯小唱
富平村里唱秧歌
旧凤阳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