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硕 , 葛舒阳
(1.常州大学 周有光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 常州大学 监督检查处,江苏 常州 213164)
“思政课程”指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大学生全面、系统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思政”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各门课程也必须承担思想教育的任务,通过课程教学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全国教育大会、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座谈会等会议上,多次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打造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效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全国高校在大力改进和加强“思政课程”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方法。由于“课程思政”提出时间较短,以及受传统思维定式影响等原因,高校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门课程的协同效应,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关注的重点。进一步理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对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价值的本质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指向是人们对客体属性的美好期待与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无论“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必须服从服务于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讲话精神,必须保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要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校必须坚守的教育教学原则。教师必须坚持这一基本原则,在搞好课堂教学、进行知识传授中把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放在首位,突出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努力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要服务意识形态的建设大局。高校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必然去占领。抵制反动腐朽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需要高校上下共同努力,广大教师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渠道深入阐述科学理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要满足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伴随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交融交织的态势日趋明显,学生在思想认识上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积极、主动和正面解答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问题,用先进思想文化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新时代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和使命,完成这一使命,需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及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新时代营造高校全面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不可推卸的责任。只有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才能促进高校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要紧紧围绕学生、大力关照学生、积极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要发挥好主渠道作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良好的道德品质是高校教师开展思想教育的前提基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神圣使命的一致性决定其道德品质的一致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的“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六点要求,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提升自身品德和修养的目标追求[3]。
坚持做到“可信、可敬、可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师应当通过不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和思想文化素养,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站位,具有现代化的思维和创新的理念,具有高尚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术,对党和国家及民族有较深的情怀,对学生具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师,成为党和国家信赖、高校师生敬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依靠的主体力量。
坚持做到“乐为、敢为、有为”。自觉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使命、敢于向各种反动腐朽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亮剑、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所作为是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时代要求。只有引导高校教师以乐观的心态、无畏的品格、进取的精神积极开展工作,才能保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教育工作取得实效。
妥善处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关系,必须在坚持其价值指向一致性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其在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载体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实施过程和教育效果上具有全面性、统一性和直接性等特征,而“课程思政”的局部性、分散性和间接性特征显著;“思政课程”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队伍配备、教学规范管理等方面呈现出专业化的发展态势,而“课程思政”则是在探索中创新发展路径;传统的思维方法和工作理念中,人们对“思政课程”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期待程度高于“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思想教育地位和影响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差异性的视角明确“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独特价值和思想教育功能,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质化发展过程中,差异化推进“课程思政”工作。
要巩固“思政课程”的地位。“思政课程”是一个科学的学科体系,有着独特的教育教学特点和教育规律,在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积累了学科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突出贡献。新时代以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讲话精神,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程”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人员素质要求、达到的目标和教育效果等方面提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要求,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政课程”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高校普遍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领导小组,党委书记担任组长,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分析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情况。很多高校在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培育,教师学历提升、职称评定、绩效津贴等方面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倾斜,极大地调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积极性。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大力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课程实践、严格课程考核、促进方法创新、加强经验总结和实现成果转化等形式,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与实效性。
要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在于强化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引导他们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于整合和壮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吸引专业教师主动参与构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在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效能,激励广大教师努力探索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模式和路径方法;在于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形成高校人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态势。实现“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广大专业课程教师始终坚持教书育人,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主动与渗透相结合,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一是用自己的言行教育引导学生,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向学生传递热爱党、热爱祖国和人民,积极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展现专业教师的敬业精神、渊博知识、思想品德和创新能力,激励和影响学生,给学生树立楷模。三是参与和指导学生活动,以朋友和师长的身份了解学生、关爱学生,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要有组织、有计划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通过集中培训、集体备课等形式,提升“课程思政”教师的理论素养、政策水平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保证“课程思政”取得扎实、丰富的成效。
要走出“课程思政”的误区。要科学理解“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积极创新“课程思政”建设载体,要从学理上搞清楚“课程思政”是什么,“课程思政”做什么,“课程思政”怎样做。“课程思政”不是要求所有其他专业课教师都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通过“课程思政”,引导其他专业课教师以特有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标;“课程思政”也不是其他专业课教师都不讲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特长和爱好、资历和经历、能力和水平,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要,创造条件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内容,达到言传身教的效果;“课程思政”更不是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简单叠加,不是课堂上讲一会专业课再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是老师在讲授专业课程中,通过知识传授和形象展示,体现思想教育要求,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达到思想教育效果。“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口号和可有可无的形式,而是新时代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守的理念和方法,既不能因专业课教师不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而淡化、弱化,甚至忽视“课程思政”的作用,也不能因为强调“课程思政”而忽视其他专业课程本身的教育教学要求[4]。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性是指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始终保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共同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相融相济、相互激励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统一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当中。高校在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效应过程中,要妥善处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必须充分认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特殊地位和独特价值,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发挥“思政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注重发挥“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作用,突出强调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
要发挥“思政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多年来,我国不断加大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力度,积极创新“思政课程”教育教学载体和模式,努力提高“思政课程”的教育教学实效。发挥“思政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就是通过集体备课明确教学内容、制作标准化课件规范教学文件、讲授示范公开课传授教学方法等形式,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好的经验和做法传递给广大专业课教师,为广大专业课教师树立教学样板,提供教学参考,带动专业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活动。发挥“思政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要在强化意识上下功夫,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交流活动,营造人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要在培育典型上下功夫,培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先进集体和个人,为“课程思政”提供样板;要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制度化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系学院、联系班级、指导学生工作,积极培育“三全”育人体系;要在改革创新上下功夫,运用现代科技知识,结合时代特点,总结和发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要发挥“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作用。目前,一些高校面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足等现实问题,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数时间用在教学上,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还显得不平衡和不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作用,就是大力强化“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意识,在思想和行动上保持与“思政课程”的一致性,积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程思政”教师要坚持守好“一块田”“一段渠”,始终保持课堂教学的政治性、神圣性和教育性,保持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思想性、示范性和引领性,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课程思政”教师要坚持传播主旋律,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杜绝传播任何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负面消息;坚持弘扬正能量,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以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教育学生,引领学生自觉抵御反动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坚持做到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体魄、文明的行为和较高的修养,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中带动和引领学生成长进步。发挥“课程思政”的有益补充作用,需要大力提升专业教师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和水平,教育和引导教师绝不能将自己置身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外。
要发挥“思政体系”的协同创新作用。只有积极构建高校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模式,形成立体交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积极发挥“思政体系”的协同创新作用,才能更好完成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5]。发挥“思政体系”的协同创新作用,重点强化“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工作。“以提升高校思政课建设质量和水平为基本目标,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路径,实现教学目标、教学理念、教学关照、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转化。”[6]建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联系学院制度,选派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深入到各个学院,参与指导“课程思政”工作;定期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教师交流研讨活动,促进相互了解高校思想教育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实际、交流思想教育经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利用新媒体推进学生思想教育创新工作,占领现代信息传播阵地,在守正创新中形成思想教育优势。
总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辩证统一于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只有在改革创新中增强“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在探索实践中丰富“课程思政”的载体和形式,在同向同行中提升“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