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浅析

2019-02-22 12:53
昭通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思想

(曲阜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涉及到民族和民族团结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新论断,形成一系列新思想,逐渐形成了科学的具有生动实践性的民族团结思想。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事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注重民族团结也是实现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群众富足安乐的必然要求。

一、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形成基础

(一)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恩经典作家的民族团结思想

民族平等和团结在马恩民族理论中居重要地位,他们将其视为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准则。他们认为民族差别和民族偏见严重破坏和妨碍了各个民族的协作和友好,主张民族平等,号召全世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消灭剥削,反对压迫,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原则,最终解放全人类。在列宁看来,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民族平等是不真实的,具有虚伪性,而无产阶级实行民族平等具有历史必然性,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与基本保障,各民族的大团结则是伟大革命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

2.我国历代主要领导人的民族团结思想

毛泽东在继承马恩经典作家民族团结思想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独特的民族特点,制定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发展政策,提出实行区域自治的基本政策,有力保障了民族团结。他十分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曾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1]他还充分分析了破坏民族团结的各方面因素,认为任何阻碍民族解放和团结的干扰因素都应该坚决铲除。

邓小平同志在民族问题上有很多精辟的见解。他向来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认为搞好民族团结是建立中华民族美好大家庭的重要保证,曾在讲话中提到:“民族工作是全国范围的根本工作之一,有了民族团结,才可以谈到国家强盛、国防巩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改善。”[2]他还特别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主张消灭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和落后,基于我国民族实况,提出了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江泽民坚持和发展了马恩经典作家、毛泽东、邓小平的民族理论,推进民族工作不断向前。他强调指出,加强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有助于维系社会主义的稳定,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把“两个共同”思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指明民族团结为伟大民族和祖国的发展提供气力和希冀。此外,他还提出了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和”思想,以巩固新型民族关系。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爱好和平、追求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厚重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彼此患难与共、同心同德、守望相助,培育和造就了质朴而可贵的民族团结精神,团结统一也成为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主流和大势所趋。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屡次谈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他本人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宣传者和杰出传承者,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不仅滋养了总书记的精神世界,同时也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由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团结精髓也可以给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以深刻的启迪,重要的借鉴,能够为其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1.十八大以前的习近平工作实践

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是循序渐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总结自身民族工作实践经验的成果。习近平向来十分关注民族难题与民族事务。他在福建工作近十八年,任宁德(多民族聚居地区)地委书记时,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带领千余名地直机关干部深入农村山区看望少数民族群众,参加义务劳动,实地调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情况,对民族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并写下了一些关于民族问题的文章。在福州任职时,依然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地区,认为各民族的繁荣进步既关系到民族振兴又与国家统一密切相关,努力探索一条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的康庄大道。习近平这些宝贵的工作经历为民族团结思想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2.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党的十八大确立了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此后,习近平又创造性的提出“中国梦”的新思想,在这一伟大梦想的指引下,努力实现各个民族的全面小康成为新时代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重点。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始终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亲自走访民族地区,关注民族地区良性发展,详细安排民族工作,多次举行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座谈会,强调加强各民族团结和互助,民族团结思想在实际民族工作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习近平总书记的民族团结思想正是在同包括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人民齐心协力共筑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形成和丰富发展的。

二、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功能论

1.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

2015年,习总书记在会见来自少数民族自治区的13名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提出了“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3]这一形象论断,并进一步阐明各民族之间应当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起来。这一形象比喻突出了他对民族团结的高度关注,同时也强调了民族团结之于国家和人民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义。以往历史实践和事实表明,各民族的紧密团结有利于国家稳定、社会兴盛、人民幸福,相反,民族分裂则会导致国家落后、民族衰败、文明倒退。在全面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民族团结与各族人民利益休戚与共,各民族之间要培养深厚的民族感情,建立密切的生产关系,共创祖国美好未来。

2.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中国是历史悠久、民族多元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以团结统一、勤劳勇敢等为基本内容的民族精神,各民族互助团结是先辈们遗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优势,我们应当继承这一份宝贵的遗产。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谈到民族团结及其重要功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14年,习总书记深入新疆进行考察时特别强调指出:“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4]伟大的中华民族集合所有中华儿女之力而生,其兴旺发达离不开个体的奋进努力,更离不开各民族团结发展带来的伟力。各民族团结是国家得以发展、社会能够进步的重要法宝,也是各民族得以共同振兴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巩固民族团结事业。

(二)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本质论

1.民族团结的价值旨归:各民族同心共筑中国梦

习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3]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依靠各民族大发展、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与民族团结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作用于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一方面,民族团结是中国梦这一恢宏愿景得以达成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中国梦的兑现必须以民族大团结带来的和平安稳的社会环境为依托,也离不开民族大发展所带来的强劲的发展势头。另一方面,实现中国梦是民族团结的核心价值目标。各民族群众万众一心、同舟共济,最终的落脚点便是国富民强。实现中国梦需要集结各民族团结的伟力,达成广泛的社会认同,需要各民族人尽其力,同心同德,不懈奋斗。

2.民族团结的核心要义:各民族共同繁荣

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既依赖于民族团结又作用于民族团结。各民族大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大发展、大振兴的基本前提,每个民族的繁荣振兴有力的维护和巩固了各民族大团结的生动局面。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应当由全体各族人民共同享有,努力增加全国各族人民的成就感和获得感。习近平指出:“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5]这一论断明确彰显了56个民族是一家,各民族荣辱与共、唇齿相依、风雨同舟。在实际的民族工作实践中,习近平十分关注各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状况,着力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脱困,有力赢得了民族团结,开创了民族繁荣和团结的新局面。

3.民族团结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中国共产党反映和维护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利益,其坚强领导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政治保证。这里所说的“人民”当然包括了各少数民族群众在内的全体人民。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做好民族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6]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人民谋福祉,为民族谋复兴,从诞生之日起就承担着领导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光荣使命,把各民族紧密联系起来,有力的推进了民族团结,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恰当的民族政策,采取合适的民族策略处理民族事务,始终是维护民族团结的中坚力量和根本保证。

(三)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方法论

1.努力创造四共的社会条件

习近平在同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交谈时指出,要“努力创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3]各民族互相尊重,以嵌入式社区的构建为载体促进各民族共居,加强彼此间沟通交流,理解包容,循序增加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到较发达地区进行居住、工作和教育的人数,一起做增进感情、提升能力的工作,使得各民族人民在共同生活、学习、劳动和交往中加深了解、增进感情,形成休戚与共的紧密联系,从而缓和民族矛盾,增强各民族的共识度,稳固民族团结,进而有助于形成平等、和谐、互助的民族关系。

2.切实增强五个认同

认同,顾名思义即个体发自内心的认可赞同。认同有助于社会稳定、国家发展、民族振兴,民族团结以其为重要前提,民族凝聚力以其为重要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认同是团结的先决条件,没有认同根本谈不上团结。习近平在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加强民族团结的思想根基“五个认同”——对中华民族、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文化的认同。这五个认同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各民族与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相互依存,唇齿相依。只有认真加强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的认识,各族人民才能团结互助,立于不败之地。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定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形成各民族唇齿相依、风雨同舟的生动局面。文化是一个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经久不衰的重要法宝。认同中华文化,有助于各民族团结,有利于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奠定对中华民族和伟大祖国认同的精神基石。

3.自觉加强六个相互

正确对待各民族间的同一性和特殊性,欣赏彼此的优势,学会取长补短、包容并存是各民族深入交融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路径。习总书记强调:“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7]“六个相互”的论断彰显了各民族平等互惠、互利共赢的相互依存关系。各民族的繁荣发展也不能是孤立、闭塞、抽象的,离不开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交融。相互了解是理解和接受民族差异的基础,相互尊重、包容是相互欣赏、学习的重要前提,也是各民族深入沟通的必然要求,相互帮助既是民族团结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巩固民族团结的有效手段,“六个相互”是新时期实现各民族博采众长、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具体路径。

4.民族团结的制度支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纵观全球,民族问题依然比较难处理。正确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难题关系着国家与民族的长治久安和发展大势。习近平同志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8]12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实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妥善处理民族关系的创造性方案。实践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民族实况,具有明显制度优势和鲜明中国特色,有力的维护了民族团结。我们必须毫不动摇的坚持和完善,以坚实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三、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理论价值

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和中国特色民族思想体系。民族团结是马恩和我国历代主要领导人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基本原则,在具体民族实践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彰显了巨大的优势,习近平的民族团结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我国民族发展现状和阶段性特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与中国具体民族实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创造性的回答了民族团结的功能、民族团结的本质以及如何更好地坚持并完善民族团结等一系列问题。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关于民族团结的一些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理论充实,结构完整,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的思想体系,是一笔宝贵的理论财富,为我们提供处理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智慧和方案,有力的巩固了民族关系,形成各民族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

(二)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指导民族工作顺利开展,保障了各族团结和发展,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为解决我国新时期民族问题、处理民族事务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确保民族工作顺利进行。在习近平民族团结思想的指导下,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有效提高了广大少数民族地区对国家、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切实提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整合能力。迈入新时代,各民族地区经济获得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扶贫脱困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少数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中国民族团结事业获得了巨大飞跃和历史性突破。各民族间的团结有爱、平等互助减少了民族摩擦和民族冲突,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和平稳定的国内发展环境,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助力实现中国梦!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我们的民族
思想与“剑”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