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多元模式运行机制研究

2019-02-22 10:27宋秀庆祝永卫郭梅芳王安冬杨金福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分析测试测试人员仪器设备

赵 明, 宋秀庆, 祝永卫, 郭梅芳, 王安冬, 杨金福

(北京工业大学 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 北京 100124)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当前,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愈加强烈。新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市场竞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型仪器设备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高水平科研的重要支撑条件,也是高校顺利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和坚强后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数量明显增加。高校添置的大型仪器设备日益增多,随之产生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目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存在重复购置、封闭使用、利用率低的问题,有的大型仪器设备以“学院各自为政”的模式进行管理,造成大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以及使用率不高;有的大型仪器设备采用分散的课题组管理模式,由课题组申请购置,并实施管理,所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较低,造成了仪器设备资源的浪费。

构建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是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和共享率的重要举措和主流趋势,也是确保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让仪器设备打破“部门所有制”,根据学科的优势、特色和发展方向,配置仪器设备的类型和功能,通过对教学实验室和科研实验室的调整、合并和充实,构建具有综合功能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将课题组及学院单一管理模式改变为多元参与共建的管理模式,保障仪器设备的合理运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尽管国内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何建设专业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建立有效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树立资源共享观念和激励机制等问题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研究建立多元化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管理和运行模式,可以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有效促进仪器设备的资源共享,提高其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科研和教学中的作用和效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校科研和教学任务。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国外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概况

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方面,欧美国家起步较早,目前已形成世界一流的开放共享机制。在美国,很多著名高校如哈佛大学,都建立了不同研究方向的仪器共享平台,一般称作“核心设施”(core facility)或“共享资源设施”(shared resource facility)[1]。仪器平台由学校或学院管理,其学科涵盖面非常广泛,充分实现了学科的交叉融合;平台既可为用户提供测样服务,同时也可以培训用户独立使用,实现了实验室24 h全天候开放,因此设备使用率和使用效益极高。平台采取全成本核算,开展有偿使用服务,保持平台财务收支平衡。此外,美国国家仪器设备共享服务中心将国内大部分高校、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资源进行了整合,加强高校与其他科研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了科研效率。

英国高校通常构建二级或三级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根据科研需要,申请大型仪器设备购买基金购置仪器设备,建立共享平台,面向全国开放共享,并配备有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专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实力的实验室也可将自行购置的仪器设备自愿加入共享平台,并对其享有优先使用权[2]。例如Bristol大学,采用一种培训—考核—自由预约—自主测试的共享仪器设备使用模式[3],使其仪器设备高度共享,科研自由度也较高。

2 国内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概况

2.1 国内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模式

虽然国内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对科研仪器设备共享逐渐重视,通过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当前国内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运行模式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3种。

(1) 集中管理,集中运行模式。该模式由学校成立相关部门对平台进行统一管理,配备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技术人员负责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管理。此类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是北京化工大学和四川大学的管理模式。北京化工大学作为一所行业特色院校,非常重视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讨研究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就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2012年,通过整合原有的化学和材料测试中心,建立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挂靠国有资产管理处,并配套出台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规章制度,如贵重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使用基金管理办法、对外服务和开放使用管理办法、有偿使用服务管理办法、使用效益考核奖惩办法等[5],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管理体系,促进了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该平台独立运行、集中管理、自负盈亏。四川大学校级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围绕为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宗旨,在平台建设和运行过程中不断深化创新,精心打造功能完备、方便实用的平台操作软件,并建立总控制中心,实现共享平台的智能化管理,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系统管理模式,成功推广到复旦大学等高校科研单位[6]。

(2) 集中管理,分散运行模式。该模式下仪器设备分散在各个相关院系,由学校实验室与资产设备管理处负责统筹管理,协调运行。此类模式在我国应用较多,很多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灵活运用[7]。如,北京科技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依托校、院、系三级共享平台进行管理,在学校层面成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工作委员会,作为学校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管理与监督机构。同时,为了实现各类仪器设备的分类规范管理,依托各二级单位成立了相应的分析测试中心,以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和管理。北京科技大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建设卓有成效,平台发展迅速,目前已取得CMA检测资质[8]。厦门大学分析测试中心自2007年成立以来,创新管理机制,采取“集中管理、分散运行、开放共享”的管理模式,对分散在学校化学化工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材料学院等6个学院共11个实验室的大型仪器设备,按照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要求集中管理。另一个典型的例子为西南大学,该校根据其“一校多区、校区分散”的实际情况,创新地采取了“统筹管理、分点运行”的“3+X”共享模式,确立了3个相对集中的分析测试中心(理学分析测试中心、农学分析测试中心和工学分析测试中心),X即多个未纳入中心但可提供仪器设备共享的校内单位。平台根据各学院需求购置仪器设备,由学院分散运行,但由学校设备处统一监督管理。这种分散运行的模式避免了仪器设备的搬迁,且有效利用现有的实验场地和技术人员[9]。

(3) 委托管理,联合共建。该运行模式是由学校将仪器共享平台委托给学校某院系负责管理,由学校设立专门的职能部门对其进行监督。院系具有较强的学科力量及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学校管理部门具备严格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较好的管理队伍,因此二者联合共建能够优势互补,有利于充分发挥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利用价值。典型的例子就是南京大学的分析测试平台,与校内化学化工学院等联合共建,除完成校内教学科研任务外,面向社会开放共享[10]。

2.2 国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高校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建设不断创新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普遍、不可忽视的问题,总结如下:

(1) 缺乏专业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在高校仪器共享平台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仪器设备等硬件经费的投入,而忽视了对实验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积极性等方面的投入,导致平台及技术人员在整体上缺乏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同时平台技术人员面临待遇偏低、晋升渠道困难等,以致于对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工作动力不足,甚至导致高水平人才流失[11]。

(2) 缺乏有效的平台运行管理机制。很多高校都制定并实施了“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及共享管理办法”等文件,但大多由于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在平台实际运行过程中,文件操作性不强,进而导致平台仪器的使用率降低[12];缺乏平台建设资金和有偿使用管理机制,导致仪器设备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工作人员缺乏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的动力;缺乏将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与相关仪器设备管理人员有效整合的管理体制和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考核办法,平台难以实现有效可持续发展。

(3) 缺乏资源共享观念和激励机制。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已经将学校、学院等购买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纳入共享平台,但仍存在部分由课题组经费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因其管理者缺乏共享观念而造成该类仪器使用率低的问题,此类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仍有待进一步开发[13]。同时,对于将实验室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纳入平台,但没有制定相应的支持和激励机制,也使该部分仪器设备管理者缺乏仪器共享的积极性,进一步阻碍了高校科研仪器设备的充分共享。

3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的多元共享模式运行机制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应该是一项惠及全校各学科和科研课题组的大工程,因此平台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学校,适应本校的实际情况,不能照搬、照抄其他高校及科研单位的运行模式。我校积极探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运行模式,结合我校特色和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平台硬件的管理、仪器设备共享运行方式以及平台实验测试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探索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多元化共享运行模式。

3.1 大型仪器设备来源的多元模式

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来源具有多样性。一部分是学校根据不同专业对大型仪器设备使用需求情况及同类大型仪器设备保有和使用效率,进行科学论证后由学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部门代表学校出资购买,提供公共测试服务;另一部分是二级学院使用学校下拨的建设资金购买的、能够提供公共测试服务的设备,这部分仪器设备在共享平台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还有一部分仪器设备是教师通过科研经费购买的具有公共服务属性的仪器设备。这三部分仪器设备是我校共享平台仪器设备的重要来源。

我校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分散在各学院和课题组中的仪器设备进行整合,统一纳入共享平台管理。根据各学院情况,在校级仪器设备平台下建立了不同的检测中心。现有化学性能分析中心、材料显微结构分析中心、生化分析中心及机械加工与检测中心,其中化学性能分析测试中心正式对校内外开展测试服务。化学性能分析测试中心共有设备68台套,其中,学校统一购置设备37台套,院系自主纳入设备31台套;材料显微结构中心有X射线3D显微镜、XPS以及透射电镜与扫描电镜等20台套;生化分析测试中心以生命学院原有仪器设备进驻为主、学校购置设备为辅;机械加工测试中心的数控机床、三坐标测量仪、疲劳试验机等50台套的设备均由机电学院提供,统一纳入校级平台管理。

3.2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管理的多元模式

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应采取多种模式,对于学校统一论证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可以集中房屋资源,统一放置,平台统一管理,对于不同的仪器设备,可以实行专人管理、团队承包管理和外聘人员管理模式;对于二级学院申请购置的,在学院已形成了一定测试规模的设备群,纳入校级平台统一管理时,不建议进行设备迁移,设备仍放置在二级学院为好,学校通过对二级学院科院用房有偿核算时将设备占用的空间予以减免,以保证学院对用房空间的合理诉求。但是,不管实行哪种模式的管理方式,仪器设备必须对校内外开放,仪器设备的使用需预存测试费用,实行网上预约的方式[14]。

3.3 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多元模式

专业技术人员是大型仪器设备平台正常运行工作的核心,加强共享平台技术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共享平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人员编制不足的情况下,我校不断探索新的用人机制,以保障仪器设备平台的高效运行。例如,采用实验技术人员多元模式管理,其一是事业编制属平台的专有实验技术人员管理;其二是与平台签订服务协议的归属学院的技术人员,采取双聘模式,要有“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观念;其三是平台外聘和返聘的非事业编制的实验技术人员;其四是对某类仪器设备能够熟练操作使用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通过为其提供优惠的测试价格或免费机时,使其协助平台完成测试服务工作。

目前,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有专业测试人员28人,其中属国资处编制的专职测试人员5人,通过与学院合作,以互利共赢的方式签订服务测试协议的16人,退休返聘具较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3人,非事业编制的社会聘任制测试人员2人、硕博测试人员2人。我校通过测试人员的多元模式解决了测试人员事业编制不足的问题。

3.4 人员激励机制的多元模式

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仪器设备平台测试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高等学校大型仪器平台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的建设中,针对多元化的测试人员,在人员激励机制上同样采取多元模式。通过对测试人员在设备的使用效益、测试方法的开发、对重大科研项目的支撑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通过绩效奖励、职称职务的晋升、课题组测试费的减免、国内外进修培训、发放劳务费等多方面的激励方法,充分调动平台测试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仪器平台的建设当中,推动我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的高效运转。

4 结语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服务的共享契合当前共享经济的时代背景,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是解决仪器设备资源闲置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的重要探索。积极响应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 70号)文件精神,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从每个高校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一些现有的政策和制度有所突破,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运用多元模式运行机制,践行共享观念和多元化科学管理制度,建立层次分明、开放合理、运行高效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

猜你喜欢
分析测试测试人员仪器设备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铁路通信网络安全的分析测试与可信防御研究
关于分析测试中心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思考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软件测试误区分析
浅析软件测试中的心理学应用
绿色分析测试技术在食品检验中的应用
重视建、配、管、用过程管理 发挥仪器设备效能
发动机仿真试验及燃烧分析测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