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传》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
——以四大战役为例

2019-02-22 10:25李婉莹
关键词:晋军左传战争

李婉莹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左传》是先秦叙事散文之最,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左传》叙事的突出成就在于它的战争描写,梁启超在他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曾经高度评价《左传》的战争描写:“《左传》中有名之五大战——泓、城濮、鞌、邲、鄢陵,吾脑际至今犹有极深刻之印象,觉此五役者为我国史中规模宏大之战事。……动辄以之与后世国际大战争等量齐观。”[1](P181-182)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是《左传》中战争描写的代表,作者在描写这四场战役时,有着不尽相同的方法。“《左传》的作者立意在先,详因略果,战争的起因、准备的阶段和影响战局的关键因素等,详加叙述,从而通过这些预示战争的大致结局。至于具体的战斗过程、交战撕杀的场面和战争的结果,则往往寥寥数语,一笔带过,显得干净利落。”[2](P162)此外在对战争过程的叙述中,作者在每一篇中都着重突出了梦境、占卜等各种预示活动,以及对德行、礼、义、诚信等一系列优秀品质都表现出来强烈的赞同和支持。此外,这四场战役在叙述时各有各的侧重点,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体现了《左传》叙事手法的高超。

一、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

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是《左传》中战争描写的代表,虽然这四场战役在作者的笔下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在相似的背后,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着重策略描写的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是发生在晋、楚之间的一场较大的战役,同时它也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所以《左传》中关于城濮之战的描写则着重于描写它的战争策略。关于这场战争的策略描写的方法主要分为三个方面来叙述。

1.引用兵书。城濮之战在战争策略的叙述方面所运用的第一种方法就是引用兵书,如“《军志》曰:‘允当则归。’又曰:‘知难而退。’又曰:‘有德不可敌。’此三志者,晋之谓矣。”[3](P456)这是楚王在让子玉离开宋国时所引用的一句话,意思是“《军志》上说‘适可而止。’又说:‘知难而退。’又说‘有德的人不能抵挡。’这三条记载,适用于晋国”[4](P115)。以此来劝说子玉放弃攻打晋国的念头,但是子玉不听,决意攻打晋国,所以导致战争的失败。

2.信用、德行赢民心。“《左传》虽略写战争过程,但对其中一些守礼的细节却没有忽视,常常在激烈紧张的酣战中也不忘驻笔一叙。”[5](P28)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取胜的关键就是讲信用、重德行,所以作者花了大量的文字来叙述晋国对讲信用、重德行这一战略的运用。城濮之战中最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就是晋文公的退避三舍,这正体现信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当初晋文公在逃难楚国之时就答应楚成王,如果有一日两国发生战争,他则退避三舍以报答楚成王对自己的恩情。所以,在这次城濮之战中,晋文公遵守了当年的约定。虽然退避三舍使晋军暂时失利,而且还会因为君避臣而被人笑话,但是因为晋文公遵守约定,使将士们觉得理直而因此鼓舞了士气,使战争取得胜利。

3.突出战略安排。作者关于城濮之战的描写还有一些关于战争过程中战略安排的叙述。这些文字,颇有军书的意味,记叙详尽,详略安排得当。战术战略安排合理,统筹布局,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军事才能。如下面一段文字:“晋侯登有莘之虚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己巳,晋师陈于莘北,胥臣以下军之佐当陈、蔡。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右师溃。狐毛设二旆而退之。栾枝使舆曳柴而伪遁,楚师驰之。原轸、郄溱以中军公族横击之。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楚师败绩。”[3](P460-462)这段文字对战争的描写非常详尽,作者虽不在战场,却生动地还原了战场当时的情况,矛盾冲突鲜明,节奏稳而不乱,叙述井井有条。可见,作者的写作水平之高都体现在作品的叙述中。

(二)注重细节描写的邲之战

邲之战也是晋、楚之间的一次重大战争,但与城濮之战不同的是战争的结果发生了变化,晋楚的中原霸主地位也产生了变化。《左传》中关于邲之战叙述的突出之处就在于对邲之战的细节描写,通过战争双方的细节相互对比,揭露楚胜晋败的根本原因,以及晋、楚两国争夺郑国的原因。

1.郑国君谦卑免战乱。郑国对待晋楚两国的态度保持中立,是双方都要争夺的国家。起初楚国为争夺郑国而攻打郑国,在楚国进入郑国皇门之时,郑国国君脱下衣服露着身体,牵着代表臣服的羊来迎接楚王,运用自己的智慧以及言辞避免了一场战乱,求得媾和。通过《左传》这一细节描写我们可以看出,郑伯的这种谦卑的行为非常值得敬佩,他放下身段,去衣露体,牵着羊以迎接楚王,并且用自己的言辞说服楚王,用德行感染楚王,使其放弃了攻击郑国的想法,与之媾和,拯救自己的子民于战争的水火之中,使自己的国家免于遭受毁灭。

2.楚大臣英谋助成功。邲之战中,楚国军队战胜了当时称霸中原的晋国,使晋国地位下降,楚国成为了中原霸主。在这场战役中,楚国取得胜利的原因就在于楚国大臣谋略,而这些谋略与将士们的机智密切相关,《左传》对这些细节也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楚许伯御乐伯,摄叔为右,以致晋师。许伯曰:‘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乐伯曰:‘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摄叔曰:‘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皆行其所闻而复。晋人逐之,左右角之。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角不能进。矢一而已。麋兴於前,射麋丽龟。晋鲍癸当其后,使摄叔奉麋献焉,曰:‘以岁之非时,献禽之未至,敢膳诸从者。’鲍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辞,君子也。’既免。”[3](P753-754)许伯、乐伯、摄叔三人合理运用各自所见,充分发挥才能来攻击敌人,当剑只剩一支时,乐伯巧妙地用剑射中麋的背部,并让摄叔拿着麋送给在后面追赶他们的鲍癸当礼物,使他们三个人免于被晋军俘虏。这一细节的描写,是楚军出色战略安排的一个缩影,突出了楚军的智慧以及巧妙的战略安排,也体现了楚军内部的团结,为楚军的胜利埋下了伏笔。

3.晋军慌乱预败北。邲之战晋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晋军内部矛盾不断,意见难以达成统一,不能统筹安排战略,这些因素都对晋军败北产生了直接影响。而作者正是在一个小细节中把晋军的军心溃散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桓子不知所为,鼓于军中曰:‘先济者有赏!’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3](P739)在面对楚军的攻击时,荀林父竟然下令,先渡河的人有赏,于是士兵争相上船,先上船的人砍断后上船的人的手指。船中断指数量多得可以用手捧起来。作为指挥战争的将军竟然鼓励自己的士兵逃跑,而士兵们为了获得奖励,竟然不惜砍断自己伙伴的手指。可见晋军中的这种混乱早已不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整个军心都一片混乱。在这种混乱的情况之下,晋军的失败是一种必然。

(三)战争中塑造人物的鞌之战

鞌之战是成公二年发生在齐、晋两国之间的一次著名战役,《左传》对这场战争的描写具有独特的文学性和艺术魅力。它通过战争中的对话来塑造人物,又对不同性格的人物进行对比,进而深化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人物来推动战争情节的演进。

1.有勇有谋的解张。解张是鞌之战中一位重要的将领,《左传》作者通过他的语言,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有勇有谋的将士形象:“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张侯曰:‘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然子病矣!’张侯曰:‘师之耳目,在吾旗鼓,进退从之。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擐甲执兵,固即死也。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马逸不能止,师从之。”[3](P791-792)这段对话主要塑造的是解张与郤克两个人物,并把二者进行对比,郤克和解张二人都受伤了,但都未停止战斗,这突出了二者的坚毅。但是解张的话语中流露出的谋略,敢于为国为君把生命抛之脑后的勇敢与大义则是郤克所比之不足的。《左传》的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段对话,把二人性格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刻画得淋漓尽致,二人虽同为勇士,却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使人物性格展现得更为深入。

2.忠勇机智的逢丑夫。逢丑夫在鞌之战中算得上是一位忠勇机智的人物,为保护齐侯他趁战乱时机与齐侯互换位置,在遇到敌人之时让齐侯去打水,使他得以离开,而自己却被敌军当成齐侯俘虏,险些丧命。“逢丑父与公易位。將及华泉,驂絓于木而止。[3](P793)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飲。郑周父御佐车,宛茷为右,载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郄献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乎?’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3](P794-795)以上这些文字形象生动地把逢丑夫的机智勇敢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为了保护国君,与齐侯交换位置,让敌人误以为自己是齐侯而代替齐侯被抓。也正是他的这种勇敢、忠义使郤克被感动从而放了他。《左传》的作者通过这一小细节既赞扬了逢丑父的忠义行为,同时也利用郤克放掉逢丑父的行为来鼓励人民代君任患,达到了既刻画人物,又教化人民的目的。

3.自负爱民的齐顷公。鞌之战中一个著名的典故——“灭此朝食”就出自于齐顷公,也正是齐顷公的这种轻敌的行为使鞌之战中齐国战败,而《左传》也清楚地记录了这件事:“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3](P791)齐顷公的这种让士兵空腹打仗,不介马而驰的轻敌行为,使齐军处于劣势,遭受敌人的攻击,导致齐军战败,自己差点被俘虏。《左传》的这段文字,正展现出齐顷公自负的缺点。但是《左传》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多方面的,虽然在此处持贬义态度,但是下文却展现了齐顷公的知恩图报、爱民如子,同时也获得了人民的支持。“齐侯免,求丑父三入三出。每出,齐师以帅退。入于狄卒,狄卒皆抽戈楯冒之。以入于卫师,卫师免之。遂自徐关入。齐侯见保者,曰:‘勉之!齐师败矣!’”[3](P795)齐顷公为了寻找逢丑父,不惜在敌军中多次出入,他的这种行为使敌国士兵都被感动而自觉保护他。《左传》的这种侧面烘托与对比相结合的人物塑造手法,使得人物形象更饱满,能够多层次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详写战争过程的鄢陵之战

《左传》中对于战争的描写大多都着重于描写战争发生的背景以及战前的准备活动,很少有详细描写战争过程的篇章,但是关于鄢陵之战的叙述,却是着重描写战争过程的一篇。它所描写的战争过程并没有激烈的战争场面,而是主要描写战略部署与安排。鄢陵之战对于战争过程的描写主要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统筹全局式,另一个是细节描写式。

1.统筹全局式。“《左传》一书以从容不惊的态度为读者缓缓拉开二百五十五年的战争长卷,又以浓墨重彩的手法,叙写了十几次波澜壮阔的大战场面,笔墨所及,繁简合宜,其战争描写的叙事技巧被后世作家视为典范、奉为圭臬,而叙事视角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5](P17)鄢陵之战的起因是楚共王派公子成用汝阴之田向郑国祈求姌和,于是郑国背叛晋国与楚国结盟。这场战役关于战争过程的描写总体上采用了统筹全局的叙事视角,从晋国召集军师、谋划战争、战前占卜写起,写到晋军在战争开始时遇到泥沼,楚王受伤,晋军追赶郑伯,楚军与晋军作战,各国军队的战略部署,晋国战败楚国后吃了楚国三天的粮草。把整个战争过程像动画一样展现出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2.重点突出式。除统筹全局式之外,鄢陵之战还采取了重点突出的方式来突出战争过程中引人注目的地方,如“吕锜梦射月,中之,退入于泥。占之,曰:‘姬姓,日也;异姓,月也,必楚王也。射而中之,退入于泥,亦必死矣。’及战,射共王中目。王召养由基,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项,伏弢。以一矢复命。”[3](P886-887)这段细节描写,从吕锜射月的梦出发而写到吕锜射共王,从而引来杀身之祸。在战争过程中,主要参与国的国君受伤,使战争达到了高潮,而《左传》的作者就选择了这样的情节,以具有神秘色彩的预言吸引读者,进而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

鄢陵之战中利用统筹全局的方式全方位地展现整个战争过程,利用细节描写的方式突出战争过程的重点。这种统筹全局和重点突出相结合的方式,把面与点相结合,把整个战争过程更加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且能够使读者更好地把握重点。

二、《左传》采用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的原因

关于战争的描写在《左传》之前的作品中就有涉及,如《诗经》中的战争诗、《战国策》中的战争篇章,以及《春秋》中关于战争的记载。这些关于战争的描写大都处于最基本的叙述阶段,大都是歌功颂德,歌颂统治者的英勇、武器装备的高超,或是对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与痛苦表达不满之情。《左传》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它不仅仅局限于表达战争的影响或记叙战争这一客观事实,对战争的前因后果、战前的准备活动、战争中所涉及的人物等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同时,也正是因为《左传》作者在对战争进行描写时的着眼点不同,所以形成了《左传》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

(一)突出战争胜利的原因

城濮之战着重策略描写是为了突出战争胜利的原因。城濮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所以《左传》对城濮之战的描写就着重突出城濮之战所使用的策略。如多次引用兵书,要求进攻要适可而止、知难而退、不要攻击有德行的人。《左传》对城濮之战的记叙中最突出的就是战争过程中的战争策略描写。如胥臣把老虎皮蒙在马身上攻打陈国、蔡国的军队;栾枝让车子拖着木柴营造晋军逃走的假象,等到楚军追过来把楚军击败等。虽然其他战役中也有关于战争策略的描写,但是基本都是简单带过,没有城濮之战这样详细、具体。城濮之战中的这些战争策略,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对后世战争的策略运用有非常大的影响。

(二)劝谏君主

邲之战主要是通过细节描写来劝谏君主。邲之战中的主要细节有四个,分别是晋国君德行免战乱、楚大臣英谋助成功、晋军慌乱预败北、楚援晋逃跑遭讽刺。这四个细节都有劝谏君主的作用。《左传》作者通过邲之战中这四个细节,劝谏君主要像郑国国君一样有德行,为了国家安定和人民安康要敢于放下自己的尊严和身段。同时也劝谏君主要知人善用、军队要有统一的领导、善于处理大臣内部矛盾、决策果断、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以此取得战争的胜利。《左传》中关于其他篇章的叙述也不乏细节描写,如城濮之战中策略运用的具体细节、鞌之战中人物对话的具体细节、鄢陵之战中关于吕锜射月之梦的描写。但是邲之战中的细节描写更加倾向于讽谏作用,讽刺劝谏君主,吸取战争失败的教训。

(三)教化人民

“在整个《左传》的战争事件的叙述中,作者常常直接或间接地将礼、义、德等道德因素作为影响事件成败的重要原因加以叙述,表现出一定的道德倾向来”,[5](P30)并且用这种道德倾向来教化人民。《左传》中的这四场战争,都对德、义、礼、信这些高尚品德进行了赞颂,这些品质也成为了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如鄢陵之战中重耳退避三舍就是赞扬重耳的诚信,同时又利用兵书的“有德不可敌”强调了德行。邲之战除歌颂了郑国国君为了救国救民,放下身段,去衣露体迎接楚王,使国家免于祸患,赞扬了郑国国君高尚的德行。鄢陵之战中则是把德、刑、义、礼、信看成是战争的手段,强调了德、义、礼、信在战争中的重要性。而鞌之战除了强调靠德行取信于民,德行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外,又借助逢丑父代君被掳来歌颂忠义之士,同时也赞扬了解张的勇敢坚毅。如果说其他三次战役中的德行主要是说君主,那么鞌之战中的德行更多的是说臣民。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教化人民的工具,在中国古代,这些忠义故事对人民的教化作用甚至比法律对人民的约束作用还要强大,所以很多文学作品都会选用一些故事来达到教化人民的作用。鞌之战中的故事更多的是通过对战争中臣民行为的描写、性格的刻画宣扬臣民保护国君,为了国家利益敢于牺牲的英勇无畏的精神,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统治。

(四)全方位展现战争过程

《左传》详述战争过程略写战争场面,《左传》中的许多篇章都有对战争过程的描写,本文所涉及到的几场战争都不例外,但是鄢陵之战关于战争过程的描写更加具有文学性,它采用了统筹全局式和细节描写式两种方法。一方面它通过统筹全局的叙事视角,从晋国召集军师、谋划战争、战前占卜写起,写到晋军在战争开始时遇到泥沼,楚王受伤,晋军追赶郑伯,楚军与晋军作战,各国军队的战略部署,晋国战败楚国后吃了楚国三天的粮草。把整个战争过程很详尽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它还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对战争中的重点片段着重描写。这种统筹全局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体现了《左传》作者高超的叙事技巧,使得鄢陵之战的叙述非常具有文学性。

三、《左传》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的文学意蕴和价值

“《左传》不单纯地为描写战争而描写战争,而是把战争置于广阔复杂的社会背景中,善于把战争与交战双方国内的政治、经济、外交及民心、士气等诸多因素联系起来,从而揭示出蕴涵于战争背后的深刻内涵。”[6](P114)而这也正是《左传》同而不同战争描写的文学意蕴和价值的意义所在。

(一)文学性与史学性相结合

“《左传》战争篇章作为早期军事文学作品,在人物描写方面有其自身特点。首先,文学形象性和历史真实性的高度统一,是它的基本特点。”[7]《左传》既是一部文学著作,也是一部史书,它运用高超的叙述手法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二百多年间的历史。它作为文学著作,所写的内容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件,但是作为史书,却也包含作者虚构的一些成分。它是一部文学性与史学性相结合的著作。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鄢陵之战这四场战役,作为历史事件是真实发生的,但是《左传》的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文学创作手法把这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加工创作,变成了文学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战争情节,增加阅读趣味,不仅运用顺叙的手法,也运用了倒叙、插叙、预叙等一系列叙述手法;对于战争中的某些重点片段还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尤其是其中的对话、梦境。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是作者虚构的,但它并没有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反而使作品更具有文学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趣味性,所以《左传》中的这四场战役具有文学性与史学性结合的特点。

(二)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统一

《左传》的战争描写很少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和血腥的战场厮杀,更多的则是关于战略部署的描写。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记录了一场场残酷的战争,这体现了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统一。《左传》作为一部史书,秉承着真实记录历史的原则,记载了几百场的战争。这些战争中既有维护本国利益的正义之战,也有侵略他国的非正义之战,但是无论是何种性质的战争,都是血腥残暴的。而《左传》的作者面对这些必须载入史册的战争,为了使残酷的战争场面更容易被读者所接受,所以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来展现战争过程,如城濮之战中的战略安排与部署、邲之战中晋国士兵为了立功砍断伙伴手指的残酷行为,以及晋军慌乱逃跑的细节,还有鞌之战中郤克与解张的对话等,作者通过这些侧面的描写,把残酷的战争场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在作者的叙述中也有很多关于这些战争带来的危害;如战争给士兵、百姓带来的身体上的伤害、战争结束后百姓们失去的土地与粮食;不义之战发动国所受到的惩罚等。作者通过这些来警醒后人,告诫统治者要爱护人民、减少战争。由此可见,《左传》的战争描写体现了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统一。

(三)发挥文学的教化作用

文学是道德教化的工具,从上古神话到《诗经》、楚辞,又到《论语》无不体现了文学的这一功能,《左传》也不例外。《左传》中的教化作用不仅局限于对普通民众的教化,还有对君主的劝谏。在《左传》中很多战争都记载了战前、战后的祭祀活动,这是一种礼教,是为了祈求和感谢神灵的庇佑。除此之外,在战争过程中也涉及到“礼”的问题,这就告诫人民要有尊卑等级观念,做事要合乎礼制。在劝谏君主时,主张君主要有德行、讲诚信才能赢得民心,在战争中进行决策时要君臣一心,以人民利益为重。在教化人民时,要求人民要有代君任患的精神,要有为国家敢于牺牲的精神,要讲诚信、守礼制、维护国家的利益等。这些都体现了文学的教化作用。

《左传》高超的文学技巧以及作者对前代史书的突破和超越,使它取得了不朽的文学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突出成就的作品之一。无论是它高超的叙事技巧、巧妙的布局安排,还是它的文学意义,都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四、《左传》同而不同的战争描写的影响

《左传》中战争描写的艺术成就非常高,后代的许多文学作品无论是《史记》《汉书》一类的史书,还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一类的小说作品,凡是涉及到战争描写的内容无不受到《左传》的影响。这些作品中都继承了《左传》描写战争时主次分明的特点,虽然描写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但是叙述有详有略,都是选取几次大的具有代表性的战役进行详细的描写,一些小的战役则一笔带过。同时对于战争场面,大都不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残酷的战争场面。此外,在战争中塑造人物也受到《左传》的影响。后世的文学作品,对人物的塑造越来越细致,人物塑造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这些作品只要塑造将士一类的人物形象,都会通过战争来塑造人物的勇敢刚毅性格,同时又会通过对比来展现另外一些胆小懦弱的人物形象。而且同《左传》一样,这些作品在描写战争的同时,都宣扬忠义、诚信、勇敢等高尚的品质,都有教化人民的功能。由此可见,《左传》对后世文学作品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猜你喜欢
晋军左传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被风吹“偏”的战争
趁火打劫(下)
他们的战争
儿歌解读中华典故
战争
孙武何以不见名于《左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