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2019-02-22 10:25:28王盈秋刘向宏
关键词:跨文化核心大学

王盈秋,刘向宏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家也急需大批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并通晓外国文化与语言的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来与之匹配,这给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挑战。在此大背景下,教育部在2014年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在英语学科方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蔷提出并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应包括四个方面,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此提法得到了业界一致认可,也为今后大学英语的教学发展初步确定了方向。随后在2018年召开的TESOL中国大会上,与会者一致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再是一门单纯的语言教学,要向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全人类发展的学科转型,即在英语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融入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和发展。换言之,大学英语教学要从工具性过渡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再转型到当今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顺应国家宏观战略的需要。

本文试图从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素养四个要素入手,通过调查等形式分析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和办法。

一、核心素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主要是从核心素养四个维度调查分析目前大学英语教与学的突出问题。

(一)语言能力方面听说能力是短板

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这是核心素养形成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一直比较注重词汇、语法及相关应试的注入式教学,导致学生的口语语感以及日常沟通交际能力比较差,大都是“哑巴英语”。尤其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英语意识弱化,唯有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才是其学习英语的主要动力。于是教师和学生也是仅仅围绕四六级考试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进行适当的操练。调查中发现,学生在阅读、写作和翻译方面相对好些,即使有的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但有些词汇、句型结构通过死记硬背也会运用。但最大的问题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听不懂说不出”。原因很多,比如有限的课时,匮乏的英语语境,传统的教法,消极的学习态度、自身较差的英语基础(发音不准、语言组织能力差等)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习得,使他们一进入听说语境就如“鸭子听雷”茫然不知所措。由此可见,语言能力中的听说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意识方面人文教学被忽略

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更多是指对跨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即人文性。而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师仅把英语教材作为课堂的唯一核心,教学中只重点传授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很少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课文中所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或习语来历等内容大都一带而过,据我们的调查,约42%的教师会轻描淡述,约45%的教师一掠而过,而只有13%左右的教师能详细阐述,这无疑会阻碍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另外,书本上的语言大都使用正式语言,非正式的具有文化色彩的日常用语或俚语也较少出现,这些都进一步造成了学生的文化意识薄弱。

(三)思维品质方面思辨能力欠培养

思维品质反映个体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这是最能反映个体特性的一种素养。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是接受以前创造出来的知识,将已经存在的结果性知识教好和学好,就是完成了教与学的任务,缺少对某个单词演变、某种观点的评判、某种人物的创造等过程性知识的启发与思考,据调查,在一个45人的班级里,95.6%的学生不会在课堂上提出质疑,遇到不会的也不愿意去细想,不思考不作为,67%的教师在课堂上不会引导学生思考,而只是机械地讲解知识点并以传统的造句、翻译等形式加深对语言知识的运用,28%的教师偶尔会启发学生去表达某个观点,只有5%的教师会启发学生去思考,这种教学现状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四)学习能力方面学习惰性成常态

学习能力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试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也包括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当前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能力方面参差不齐,英语语言基础比较好的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好些,但是学习的主动性跟高考之前也是差了很多;相反,基础差又不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原因很多,即学习英语不“感冒”而有排斥感,多年使用一本教材无法体会到时代的更新便对英语不感兴趣,英语是通识课不是专业课而注入很少精力,学习没有耐心,即便完成作业也是抄袭敷衍了事,主动学习能力和自我控制力较差而懒于学习,等等。当然,这与教师没有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关。总之,76%的学生学习英语持有惰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调查了解,仔细分析,总体感到:出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是教学能力不足,学习态度不端,以及教学考核片面等主客观因素共同引发的结果。

(一)从教学的角度看

一是多数教师对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到位。大多数学校没有建立本科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许多教师仍尚未形成对大学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正确认知,对其包含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格、学习能力等内容的具体含义不甚明确,也不能以此引领教学,教学依旧采用传统的教法,只重视语言知识传授,忽视全面能力培养,这种完全按照传统教学大纲,片面侧重不同学段学生应掌握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教学模式,片面看重外语的工具属性,没有从时代的需求着想,没有顾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二是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以支持核心素养教学模式。很多教师已具备的知识与思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其自身实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还尚需“充电”加以提高,不具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备核心素养的学生。

(二)从学习的角度看

一是学生学习的功利心较重。由于大学英语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通识课,学生大都认为其属于公共课而非专业课,毕业后可能使用这项技能的机会不多,态度上没有足够重视;还有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大,甚至有对英语学习自暴自弃的想法,导致学习上缺乏主动性,甚至认为“突击”的学习方式就能应付平时小测验或期末考试乃至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缺失正确的学习态度。二是学习的方式不正确。由于学生大都不知道大学英语核心素养下应该达到的标准,没有从文化修养、思辨水平、听说能力等方面主动入手寻求学习的突破,因此学习更多的是被动的、应付式的,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从教学考核的角度看

目前,大学英语的教学与考核依旧沿袭传统的教学与考核评价体系,教学中没有注重跨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考核也仍是由期末笔试成绩(占70%)和平时成绩(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和随堂测试,共占30%)构成,但无论是平时成绩还是期末成绩,基本上是以语言能力和技能为主的笔试测验,少有口语考查,更没有基于跨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方面的考核,也就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大学英语全面核心素养的水平,起不到学科教学指挥棒的作用,导致教学无法达到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目标。据我们了解,到目前为止,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在绝大多数高校没有真正落地。

三、核心素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构想

从核心素养的视角纵观大学英语的教与学,除语言知识之外,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三方面的素养在教学中都处于次要、从属的地位,或无体系,或不成体系。面对如此现状,大学英语教学应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学科地位制度化

我们对TESOL(TeachingEnglishtoSpeakersof OtherLanguages,即对外英语教学)并不陌生,在国外,凡是拿到TESOL的证书或学位者才有资格当英语语言教师,在英、美、加、澳等国家TESOL也早就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虽等同于TESOL,但是大学英语历来都被视为公共基础课,其学科地位已逐步丧失。尤其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呈现压缩大学英语学分或免修大学英语课程的局面,作为基础课的地位也日渐降低,这就严重制约了大学英语教学的良性发展。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如何重新认识大学英语学科,重新确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大学英语学科地位,重新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要求加强大学英语学科建设是当务之急,这也应该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二)教学目标多元化

程晓堂,赵思奇认为,英语作为一门学科,不但有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而且还有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核心素养这一育人目标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总的来说是培养具有比较扎实的语言技能基础,同时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较高综合国际素养的能胜任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制定,也应该多元化考量。

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生源情况确定培养目标。以目前高校广泛采用的两年制英语教学为例,可以考虑设置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即基本目标、提高目标和创新目标。基本目标就是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国家教育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目标就是在基本目标基础上进行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要求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实践体验,从而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目标是更高一层次的目标,即对知识和技能的创新使用,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同时具备一定的英语学科思维与价值观。其中基本目标主要考虑在第一学年教学完成,提高和创新目标主要集中在第二学年按上、下两个学期分两步完成。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苗,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结合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习惯、知识积累程度以及未来职业的诉求,在入学时对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测评,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三个不同层级,即基础、中级和高级。基础级主要是针对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宜多采用显性教学法,侧重加强英语语言能力与技能的提高,通过基本、提高和创新三个目标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一定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跨文化意识;中级属于卓越班,针对水平较好的学生,宜采用显性与隐性交叉法教学,更加侧重全面提升英语水平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与思辨能力;高级就是雅思、托福班层次,针对高水平学生,多采用隐性教学,侧重培养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又具备出色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国际化高端人才。

(三)课程体系系统化

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通常应该由通用英语、专用英语(ESP)和人文通识课三者有机结合而成。通用英语是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技能;专用英语是根据相关学科或某职业需求的专业英语,比如法律英语、计算机英语、空乘英语等;人文通识课主要是加强人文素养的文化类课程,比如英美名作赏析、英美社会文化与概况、世界文明、影视赏析、英美历史、中国文化英译等。通用英语和专用英语教学应互为补充,相辅相成,而人文通识课教学是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各高校可以根据学校类型、生源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这三大板块为基础,以第二课堂为补充设计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纵向不同等级要求,横向不同技能和文化交际目标的必修和选修课程,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和课时,既要体现本校特色,又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四)教材语料时代化

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与选用要尽量克服以往多年一成不变的弊病,多引进国外英文原版教材,同时要多选择具有人文性和思辨性的好文章。无论是注重学生基本语言能力与技能的通用英语,还是注重学术或职业需求的专用英语,乃至注重跨文化认知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文通识课,都要按照一定的体系并结合时代的需求进行编写与选用,正如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孙有中教授所言“短小偏重趣味性的、过于浅显易懂的都是不可取的,要从文、史、哲等多方面考虑革新教材”。革新的教材,既要能提供给学生地道的语言表达和西方思维方式,又要能加深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批判了解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教学设计情境化

核心素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应与时俱进,改变以往刻板、单一的形象,教学应向智能化、兴趣化、主动化和个性化发展。袁辉指出,宜提倡“讲解图示化、提问层次化、活动情境化”开展教学活动设计。因此,教学实践中,应积极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体现英语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素养,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深刻领悟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教授提出的“terrific”教学原则,即target(目标),evaluate(考核评价),routinize(常规,设计有效活动反复训练),reflect(反思,培养元认知和自我调节),integrate(融合四种能力的培养),fulfill(激发潜能),inquire(探究),cooperate(合作学习),达到一种“terrific(完美的)”教学效果。在课内,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以师生互动形式启发学生,给学生提供用英语表达观点与见解的机会,以小组合作或讨论的形式,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以及用英语进行逻辑思维的机会,并注重文化传播,结合地方特色让学生去探究中国故事或西方文化,每次课用3~5分钟时间用英语讲述,培养其文化品格,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外,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着手,开展演讲比赛、配音秀、短剧、单词PK、英语一角等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记入学生的成绩考核以激发学生潜能;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学生搜集阅读英语文献,用英语设计问卷调查或访谈交流,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讨论,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到的书本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得到拓展和深化,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创新实践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养。

(六)考核评价动态化

基于核心素养体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考核评价,应该围绕核心素养的四个要素即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进行,以全面、系统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考核评估应注重平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不能一刀切”,以学生的进步程度作为主要的考核标准而建立一个动态考核档案,从多维度进行考核,即以教师评价、学生间评价以及学生自评三方总分之和确定评价结果,记录学生在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尽可能客观准确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每个学生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以便取得比较全面的客观的考核评价结果。

(七)师资队伍优良化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师资队伍,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动引领地位,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和较深的理论功底,还要具备高效敏捷的逻辑思辨能力,同时也要具备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这不仅对自身提出很高要求,也对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的相关负责人提出了新的期望,因此,必须重视一线大学英语教师职后培训,支持和鼓励教师公派留学、出国进修、攻读博士,并采取多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提供观摩优秀课堂、参加各类培训和国内外学术会议的机会,同时,组建多支优秀教学团队,加强横向和纵向交流,提倡传帮带精神,努力形成梯次合理、结构互补、优势突出的教学集体,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

总之,教育部对我国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核心素养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以提升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为核心进行教与学,积极探索一条适应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教学之路,这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点。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实力、思辨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国际化人才。

猜你喜欢
跨文化核心大学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40
近观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4期)2022-08-26 08:16:22
“留白”是个大学问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军事文摘(2022年12期)2022-07-13 03:12:18
《大学》
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 01:13:12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 05:53:08
大学求学的遗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7:38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现代企业(2015年1期)2015-02-28 18: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