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体系的对比研究

2019-02-22 10:22辉,什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体系思维

周 辉,什 瑶

(南京工业大学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6)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要在全国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并且激发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2017年10月18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揭示了新时代的内涵并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一、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

(一)国内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

创新创业是改善经济结构、推动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 是释放民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活力之源[1]。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提出以来,国内高校形成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各大院校在培养创新创业类人才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开始注重“第一、二课堂”联动在学生知识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作用,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内到课外,开始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目标,不断开展各类创新实践类活动,也形成了初步的创新审核系统,并逐步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然而,大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平台仍有所局限,学校的相关教育课程和培养模式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大学生观念固化,很难有创新性思维;课程偏重于理论知识,易忽略实践教学;“灌输式”课堂,只有教师为课堂主体;师生考评系统不够多元、客观、科学;相关教育机构体系不够严谨、科学、完善,创新教学活动多方面存在漏洞。虽然学生自己对创新持有肯定态度,但由于自信不足、意识薄弱、缺乏信念,导致创新研究止于“口头化”。

(二)澳洲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现状

澳大利亚大部分高校已经具备适应现代商业模式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在社会企业和政府的扶持下健康发展,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产业作为桥梁纽带,大学为关键的“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理论,成功转型为创业型大学[2]。全面先进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与科学的课程体系、校企和社会企业的配合资助与完备的服务设施体系都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思维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澳洲一些知名大学发掘出了一套适用于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体系,如开展各类创新创业课程,设立相关学位;通过特定的组织如“创新创业家族”定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增进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甚至自行投资企业为学生提供调研资源;重视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方面的转化,形成严密的运行机制以确保创新创业成果最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经过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和教学制度的改革,不少澳大利亚大学已经完成了向体系完整、运转高效的创业型大学的转型。

二、提升创新思维能力途径的分析与借鉴

(一)调整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1.培养创新精神。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打破多年来在思考中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必不可少的。在以往的求知过程中,人们往往对经验和权威过于信赖,很难站在绝对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科学思维,养成通过实践来检验真理的习惯。科学精神还包括了批判和怀疑精神,对旧的定理敢于质疑甚至摒弃。培养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一个方面,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多参与一些思考环节和实验环节,创新不提倡一味地标新立异,要培养学生的包容性,使他们能够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例如,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简称RMIT)设置的极具创新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课程,使得本科生在大学毕业以前基本上积累了工作经验、参与过所学专业相关领域的研究课题。RMIT极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意识,在招生和课程要求中都做出了明确指示,其中不乏有要求学生参加各类创意设计类比赛的规定。而就目前多数国内大学的情况来看,理论成绩在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中一直处于较高地位,教学重心仍放在理论知识灌输方面,老师教学缺乏激情,学生的潜能发挥也受到限制。我们不妨借鉴一些澳大利亚学校用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课堂模式,通过实践讨论、角色建模、实地考察、头脑风暴、在线检索等途径,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2.培养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若受到知识领域的限制会使我们在提升创新意识的道路上事倍功半,如果自身知识储备量不足,那么再怎么强化创新意识对于实际创新研究也没有明显作用,这也是国内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受阻的原因之一,遇到专业相关知识尚且愿意努力掌握,对于和所学专业关联不大的知识就选择应付了事,因此遗漏了很多原本就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可见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十分关键。学生除了要精通自己所学的专业,对其他相关专业也要有所涉猎并且达到能够灵活运用的地步,交叉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对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促进作用是团队合作(成员取长补短)所无法替代的。中国新时代背景下的信息网络发展迅速,我们可以凭借完备的教学设施,培养学生查找、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为创新探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除了网络上的信息资源,图书馆里的各种文献也可以为我们所用,通过同化新知识、不断地进行创新性思维活动,达到自身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这样将各方面信息搜罗整合思索的过程可以使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3.教师角色转变。在国内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选择作为课堂的主角,学生的思维也以老师的思维为中心,处于一个很被动的地位,很难产生属于自己的创新想法。这就需要教师明确引导和主导的区别,实现课堂向“嵌入式教学模式”的转换。学生汲取知识的途径应该由被动变为主动,而教师只负责客观的解释和适当有针对性的诱导。知识的传递方向也应由单向变为双向,不只是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也需要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和疑惑反馈给老师,进而师生一同看待问题。如此便降低了教师在课堂的主导性,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具体操作同样也可参照国外高校课堂的风格,减少“讲座式”课堂,避免老师站在讲台上一味地给学生灌输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多一些“讨论式”课堂,通过对已有定理以点带面的描述和解释让学生大致掌握,然后抛出问题并留出充足的讨论时间,让师生在头脑风暴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思考体系,再由学生向老师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从而实现知识的双向流动。

(二)重构师生考评系统

1.过程评估重于成果评估。在国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类活动中,有不少因为后期成果未达预期而被搁置的项目,可见对结果的过于执着导致人们有可能忽略了在整个创新过程中自己创新思维能力的改变。而国内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评估也是这样,止步于短期的成果,缺乏对学校长期发展战略影响的评估。而澳大利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多秉着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理念,即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老师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参与到具有针对性的创新项目中去,注重每个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提高了创新创业培养的广泛性。考核体系要做到具有科学性、说服力,就必须考虑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不能局限于考勤和考试成绩,平时的笔试、口试、实验、思想汇报、调查报告,乃至日常行为表现都能够作为老师评价一个学生素质的标准。如此全面、科学、客观的考评结果能提醒学生平时对自身素质的规范,促进对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视[4]。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变化,不仅仅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考虑到课堂内外对教学改革的支持和鼓励,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贡献,还有教师对教学方案的探索、反思和改进。

2.实践评估重于理论评估。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了实践,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更离不了实践。我国高校普遍重视理论课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方面学校可以根据大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的不同来安排有针对性的实验项目和实践教学内容。不仅需要学校多设立实践课程,还需要教师重视学生实践课的表现,不能将知识只停留于课本和习题。例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U)的特色创新创业课程——Techlaunche课程,将社会企业和学生联系起来,由企业提出项目,学生通过组建团队,再进行双向选择,然后项目开始运营。项目每一段时期都会进行项目路演,会有老师对短期成果和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成绩。再例如,墨尔本大学对知识成果转化的重视,坚持知识转化与教学、科研紧密联系是墨尔本大学坚守的原则之一。

3.探究性实验重于验证性实验。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习惯于强调对已有知识的熟练应用,这点无可非议。但在考核过程中,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考核,应更注重对未知问题的分析和探究。对已被反复论证的知识的掌握只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能力,而对待探究问题的解决可以表现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探究能力。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1960年提出了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PBL即“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国际上被广泛应用,它向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提出了挑战,提倡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探究的技能。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师不断强调探究性实验,使学生意识到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而不至于在创新思维考核面前手足无措。也许对于国内大学生来说,他们习惯了接受老师事无巨细、一步到位的讲述过程,面对这种基本上失去外力辅助的自主探究实验难免手足无措,我们不妨先从理论课堂上尝试,提出问题来锻炼学生的应对思维,给他们提供一起头脑风暴的讨论,只有解放了思维的束缚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操作方面的自主化。凭借着国内大学生脚踏实地、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超强的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一定会很快领悟到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

(三)重视校企和社会辅助

1.学校联合企业提供创新机会。在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方面,我国与澳大利亚的高校在形式上并无太大差异,国内的一些高校建立有创新创业学院,开展大学生创新计划,提供实践指导和资金支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建设[5];澳大利亚高校也侧重于通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力争对全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到全方位覆盖。例如,拉筹伯大学的科技园,作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它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便利的资源;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设立Techlaunche课程,联合企业设立创新项目,提供给大学生多样可选的研究课题,并配有导师定期指导评估;墨尔本大学十分重视与社会企业的互惠双赢合作,在经济学院设立商品化办公室、市场信息交流办公室和风险投资公司,吸引投资合作者或筹集资金创立企业,用于辅助该校大学生创新成果的转化工作,ANU还设立有自己的企业公司和风险基金。大体来看国内外并无本质差别,多数学校都在努力做好学生和企业间的桥梁。而且得益于国内教育的公平公正,每个学生接触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能否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建设就取决于那些被我们轻视甚至忽视的细节,如创新项目的设立是否具有针对性,创新活动覆盖面是否广泛,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是否便捷,和老师交流是否存在障碍,管理审核体制是否有漏洞,投入的资金能否确保全用于科研建设上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从细节上统筹兼顾的问题。

2.健全相关教育机构。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学校和学生的任务,也是社会和民族的任务,健全相关教育机构,使各部门环环相扣,形成“万众创新”“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对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起显著的促进作用。澳洲高校创办的创新创业类活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全方位覆盖,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拓展创新能力的机会,并满足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需求。澳洲高校建立了网上互动平台,使政府、企业、校方、学生都可以通过此平台参与互动。除此之外,很多澳洲高校都设有专门的创新创业管理部门,专门为学生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创新创业”的任务。这些环环相扣的教育机构为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大学生大都面临着日趋增大的就业压力,内心浮躁不安,很难有静下心来投入创新研究的,这就需要设立专门的财政管理机构加强人才资金保障,或者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创新平台,将创新研究成果作为日后评定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标准之一,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而且对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缓解就业压力也有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

3.创新创业体系紧密配合。澳大利亚创业型大学大多以政府为主导,减免税收,将市场机构引入高等教育,鼓励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资金,以产业为桥梁纽带。例如,悉尼大学、格里菲斯大学、昆士兰大学都投资建有自己的科研办公室或者校办企业,为自己的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政府、产业、大学即为澳洲大学“三螺旋理论”的三因子,这三者有机地联合起来,加之学校基于自身学术优势,设计因人而异的特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有导师进行精细化指导,为大学生充分展示创新实践能力和个人素质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国内同样致力于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但从全局角度来看,我国的创新能力实践体系发展并没有达到预期的速度和效果,实践过程无法达到澳洲那样的细节化、具体化、严谨化和规范化。企业举办活动不够积极,政府资金不能完全到位或者是学生自己不重视,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健全创新产业体系过程中的障碍,也可能是各个体系都在尽力,却没有配合好,某个部门只专注于自己负责的局部内容,没有形成完善的运行体制,久而久之,创新活动趋于“口号化”,最终难以形成预想的创新氛围。所以,创新创业各体系之间需要互相合作,紧密联系,共同搭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升的“大平台”。

实践永远走在路上,理论永远向上攀登,引领新时代,我们就必须不断认识新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把握机遇,从全方位及多角度助力学生成为社会发展所渴求的创新型人才。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体系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培养思维能力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培养思维能力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