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冬
(山西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坚持问题链设计的教学导向,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目标实现的有效途径。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思政课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这些阐述不仅突出强调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备高超的素质和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思政课提高教学实效性面临诸多难题。
“纲要”课作为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目的是要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我国国史、国情,深刻体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这“四个选择”是“纲要”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目标。“从学生个人成长角度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如果这时阳光、雨露不足,就会误了一季收成。如果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扣错了,那么后面每一粒都会跟着错。”[1]所以,如果不能将“纲要”课的“四个选择”真正地融入学生头脑和心灵,那么就会耽误学生的“拔节孕穗期”,就会影响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纲要”课有效地进行问题链设计,有利于“四个选择”入脑入心,度好学生的人生“拔节孕穗期”。
“‘问题链教学’以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问题为起点,紧扣教材中的重难点,在学生关注点和教材重难点的结合点上精心设计问题,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激活学生、点燃课堂,从而让学生沿着明辨是非、格物致知的思考路径,在不断深入的连续追问中学会思考、确立信仰。”[2]“纲要”课教学时的问题链教学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如何有效设计问题链是重中之重。
“所谓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统一,就是政治必须是通过学理性展现的政治,学理必须是表达政治的学理。”“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独断,更不能武断,必须尊重规律,遵循学理,以理服人。”[3]所以,“纲要”课教学既不能变成历史结论的灌输,也不能变成脱离教材的学究化论坛。教材中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问题都有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纲要”课应将这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使“四个选择”的讲解在政治性和学理性上达到内在统一。
“纲要”教材第六章第四节的标题是:《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与她能够领导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讲清楚这个问题,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历史合法性的重要一环。如何把这个重要问题讲得生动而深刻需要认真设计。如果仅仅这样设问: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教师讲授这个大问题,不容易让学生听得清楚,学得明白。在抗日战争的问题上,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接收到一些异端邪说信息,对此他们有兴趣,也有困惑。因此,教师要将教材相关内容和学生的困惑结合起来设计问题链。首先,从新闻切入,拉近现实与历史的距离,吸引学生关注热点。如将2016年2月20日,两名男子在南京抗日碉堡遗址前身穿仿制二战日本军服拍照的新闻作为背景材料,这样设计问题:你会穿日本军服在南京抗日碉堡遗址前拍照吗?这两名男子被公安局抓捕并被处罚,有这个必要吗?本题目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对这个新闻的小题大做,激发学生对少数无知中国人荒唐行径的愤慨,引导学生认识到若对历史无知是无法合理地评判历史的。这样设计为教师引导学生全面而准确地了解抗日战争铺垫了感情基调。其次,将党史和近代史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融入问题设计中,既丰富了史实,又能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抗日战争。如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什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蒋介石怕日本人吗?中国共产党斗争对蒋介石转变抗日态度有什么作用?如何看待正面、敌后两个战场的地位?如何理解抗日战争中的民族解放与民主革命两个任务?这些题目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抗日战争,防止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简单化、片面化、歪曲化,为下一个问题的解答做学理上的铺垫。再次,通过假设历史,让学生思考、推断。如设问,如果国民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那么国民党应该在十四年之久的抗日战争中怎么表现?本题目的设计意图就是通过假设历史,推动学生依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作为大胆推测国民党该怎么做,为下一个问题做关键铺衬。最后,返回原点关键内容: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是自封的吗?本题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认清“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是唯心主义论,是有违科学精神的。由此树立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评价历史的信念,以及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所以,“纲要”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链,运用表达政治的学理,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总结历史结论。学生总结的结论是他们学习的成果,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义。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引导学生从社会主义思想源头和历史演进中,从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和伟大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这个阐述一方面强调学生要有正确的历史观;另一方面,明确了在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所以,“纲要”课让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不仅是要解决历史观的问题,而且也要解决价值观的问题。
“好的思政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办好思政课,就要在‘放盐’的技术和艺术上多琢磨。”[4]如果把价值观比作盐,把知识比作食物,那么教师只有把价值观溶解到知识中才能被学生吸收。“放盐”的技术和艺术需要反复试验,盐多了,容易变成空洞的说教;盐少了,容易变成无味的灌输。所以,“纲要”课要将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在讲授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时,要围绕“新”字展开设问。首先设问,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八七会议前,走的是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结果如何?本题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在内无民主外无独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难以成功的。但是,在这一时期,广大知识分子党员深入到工人中间去,与工人亲密接触,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掀起了工人运动的高潮。这表明党代表的是劳动者的利益,党是为劳苦大众服务的。启发学生要树立将来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价值观。其次设问,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有什么突出的贡献?毛泽东为什么能做到理论创新?这对于学生有什么启发?本题设计意图是:一方面帮助学生梳理毛泽东上井冈山后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毛泽东在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扎根农村,了解农民和农村社会,通过独立思考和大胆探索,才逐渐找到中国革命的胜利之路。以此鼓励学生要多接触基层社会,多将理论联系实际,多独立思考。
所以,“纲要”课教师要重视挖掘历史知识中蕴藏的正确价值观,及时抽剥出来作为照亮学生心灵的薪火,让学生饱食“好吃又营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美味。
“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思政课的整体建设。全面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要继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传统。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做好理论斗争、舆论斗争,旗帜鲜明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评价社会现象,褒良贬劣。”[5]不破不立。不有力地引导青年学生批判错误思潮,学生就不能确立正确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五四运动,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6]五四运动是“转折点”,具有“里程碑意义”。在讲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时,由于学生对五四运动的原因、过程、意义并不陌生,因此教师应该挖掘五四运动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五四运动从发生到现在,人们对它褒贬不一。有的学者认为五四运动反对的只是日本帝国主义,而不是所有帝国主义;它所反对的只是少数亲日的卖国贼及军阀政府的亲日外交政策,而不是反对整个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因而它不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有的学者认为旨在救亡的五四运动压倒了旨在启蒙的新文化运动。所以,在“纲要”课讲授五四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首先,让学生评价这些观点。教师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实,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让学生体会到贬损五四运动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贬损马克思主义,并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运动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其次,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对五四运动会有褒贬不一的评价?让学生体会到人的思想不同、立场不同、利益不同,看问题的结果也不同。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体现。再次,学生对五四运动的两方面评价持什么态度?这是让学生辨别大是大非。最后,问学生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应该持什么指导思想?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被学生认同、铭记、运用。教师通过连环设问,启发学生去伪存真,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科学评价历史事件,使学生获得客观而公正的历史结论。
“纲要”课问题链设计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八个相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思路的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铸魂的应有之义,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