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硕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52)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的比较多,将这些理论应用于英语空间介词学习中,能够为学生英语空间介词的习得提供理论依据。认知语言学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包括体验与认知、意义为中心、认知方式、知识结构等,其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英语空间介词的内涵,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人类在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时,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对事物归类是一种认知过程,而此过程被称为范畴化,范畴化的结果就是认知范畴。根据研究者对美国印第安语中,关于亲属称谓体系的研究,在相同范畴的称谓中,同时存在着焦点和非焦点成员。前者占据着非常特殊的地位,在整个范畴的构建过程中,是以焦点成员为核心进行的。原型例子便是由此产生的,研究人员在对原型理论进行研究时,认为即使人们所讲的语言不同,但在其指出存在于基本颜色范畴内的典型颜色时,这些人的选择是相同的。由此可见,在颜色范畴中同样存在原型成员。后来,研究人员对此理论进行研究,并拓展到更广的领域,各研究均表明原型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以此为基础,研究者提出prototype 一词,即原型。其认为原型在物体范畴中最具有典型性,范畴会以此为认知参照点,按照家族的相似性,由内向外的进行扩展。同时,有研究者认为“原型”最确切的含义应该是一种心理表征,此表征是图示化的,在范畴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典型成员或者是最佳成员都只是个例。
关于意象图式的定义主要有三个:第一,意象图式是一种动态结构,其存在于感知互动活动和感觉运动活动中,会不断的再现,这种结构能够将人们的经验连贯起来,并形成相应的结构。第二,意象图式是一种动态模拟表征,表征的是空间关系和空间中的运动。第三,意象图式是对感性经验的压缩性再描写,其目的是要将空间结构映射到概念结构中。有研究者认为,在对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认知时,存在两种认知层面,一是基本范畴,二是意象图式。其认为后者属于认知模式,当知识与形状有关,或者与移动、空间关系有关时,就可以采用意象图式模式对其进行储存和记忆。研究者认为意象图式有多种形式:第一,路径图式;第二,容器图式;第三,连接图式;第四,平衡图式;第五,上-下图式;第六,前-后图式;第七,部分-整体图式;最后,中心-边缘图式。
从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来看,隐喻是具有普遍性特点的。从认知角度去分析隐喻,逐渐形成多种关于隐喻的观点。学者们认为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其在本质上是认知的;隐喻本身具有系统性特点;隐喻映射来自于人们的亲身经验,而非随意产生的。有些始源具有清晰的内在结构,将其映射到目标域上,即为概念隐喻。由于始源域不同,所以可将概念隐喻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空间隐喻,二是实体隐喻,三是结构隐喻。空间隐喻的始源域是空间域,是对空间结构进行投射,使其能够投射到非空间域中的抽象域。于是,在学习英语空间介词时,对非空间概念的理解可从空间概念入手。研究者认为空间隐喻属于意象图式隐喻,内在结构是用意象图式来表征的,通过空间域投射到目标域。空间介词言语意义的形成过程,就是人们采用具体的空间概念,对抽象概念进行理解和表达的空间隐喻化过程。
在英语空间介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借助PPT 完成教学活动,利用PPT 对空间介词的用法进行提示,学生的产出一般都是正确的。比如,教师在对spend 一词进行讲解时,将其与空间介词in 和on 搭配起来讲解,教师会在PPT 上将例句及其中文意思结合起来讲解,以便区分spend 与不同介词搭配所表示的含义。如Lily spends 45minutes on study everyday (莉莉每天花 45 分钟学习);Lily spent three hours in reading this book yesterday (莉莉花三个小时的时间阅读这本书)。然而,当没有PPT 作提示时,许多学生都无法正确的使用spend 后面的介词。如有的学生给出这样的句子:Lilei spends one hour at reading。类似的介词误用情况非常多,这也反映出学生在英语空间介词的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搭配问题就是其中的一项。
虽然英语空间介词的总量并不多,但其与其他词汇的搭配却非常灵活,用法也很多,所以学生在学习空间介词时会感觉到很吃力。At、in、on、under、behind 等,都是比较常见的英语空间介词。这些空间介词能够与不同的单词搭配,如 look at、throw at、in front of、in the end of、be keen on、under the control of、in behind with 等。但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对空间介词的意义理解不到位,对介词搭配的掌握得很差,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介词混淆使用的现象,这主要就是因为学生对介词搭配不当。学习介词搭配的方法不当,大部分学生都会采用逐个记忆的方法,只有少部分学生会采用对比记忆的方法学习介词的搭配。因此,学生混用介词搭配的情况十分普遍,英语空间介词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大难点,这也是许多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原因。
在英语空间介词的实际运用中,同一空间介词会有多种用法,其可以表示多个不同的空间图式,但这些图式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所以会出现意象图式转换的情况,这就会产生多义现象。同一介词的不同空间意义,是人们以介词为基础,形成的不同的意象图式的折射。也就是说,人们以将原型空间意义作为基础,利用意象图式之间的转变,形成另外的边缘义项。比如,Combine the remaining ingredients and put them into a dish (把剩余的配料混起来放到一个盘子里);He thrust his hand into his coat pocket(他把手插进大衣口袋里)。在这两个句子中,into 的基本语义是相同的,都表示“从一处到另一处”,并在“进入”的意义上进行延伸。尽管如此,从整体上来看,其并没有与原型意义的基本范畴发生偏离。在这两个句子中,都有两个明显的成分,一是“动体”,二是“界标”,且两个句子都存在动体变化,即从“界标”外变化到“界标”内。在前一个句子中,“动体”为 remaining ingredients,“界标”为 dish;在第二个句子中,“动体”为 He,“界标”为 coat pocket。
意象图式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一是动体,二是界标,三是路径。其中,动体是主体,其空间方位并不确定;界标为参照物,在对主体的方位进行确定的过程中,界标能够为其提供参考;路径则为参照物。如果意象图式表示的是动体与界标之间的动态关系,那么动体所经过的路径就为路径。当意象图式表示的两者之间的静态关系时,则路径为零。英语空间介词通常表示的是动体与界标之间的关系图式,采用意象图式理论分析空间介词中的方位介词,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其多义现象,以及其所代表的深层关系。以空间介词into 的学习为例,其动体既可以处于界标之外,又可以表示动体路径中的任何状态,动体还可以处于界标以内。在对具体空间意义的意向进行分析时,采用意象图式能够使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理解介词的含义,能够强化学生对空间介词的记忆。
研究者认为空间隐喻属于意象图式隐喻,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意象图式以后,其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采用这种意象图式去认知新鲜事物,这样就能够在两个认知域之间形成隐喻映射。隐喻本身是从原始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而后者通常具有抽象性特点。如因果、时间、情感等,都可以作为目标域。在对隐喻进行延伸时,其中的一个认知域会被凸显出来,占据着主导地位。比如,He learned into the next day(他学习到第二天);He became into a sadder gloom (他变得一脸愁容)。在第一句中,into 对空间位置概念进行投射,使其进入时间域,“动体”为He,“界标”为the next day,前者原本不属于后者,into 的运用,使得前者属于后者。在第二句中,“动体”为 He,“界标”为 sadder gloom,into 使前者进入后者。
综上所述,常见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有几个方面:原型范畴理论、意象图式理论、隐喻投射理论。因此,在英语空间介词的学习过程中,可从这些理论出发,对空间介词的学习给予相应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各空间介词的具体含义,强化学生对空间介词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英语空间介词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