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电影连环画出版的历史传统与策略变革

2019-02-22 08:49纵华跃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出版社

纵华跃

(中国电影出版社 北京 10002)

电影连环画有着近百年的发展历史[1],它不仅作为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电影发行放映系统并不完善的很长一段时间,充当着受众电影接受过程中重要的替代性媒介。不同于电影“运动-影像”的属性,它以一种静态的、独特的媒介特性,成为建构中国电影发展序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作为一个长期被忽视的艺术类型,电影连环画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在 《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收录的“连环画”词条中,并未指涉出“电影连环画” 这一种类:“按故事情节连续排列的许多幅画,一般每幅画都有文字说明。”[2]并且在认识上存在对(电影)连环画的种种误读:“连环画,俗称‘小人书’,一种图文结合的通俗艺术读物,是20世纪中国出现的一门新的独特的艺术形式”[3]、以及“连环画是由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4]由此可见,过分强调其通俗性质,或者过分强调绘画、木刻、剪纸、摄影等某一艺术门类的连环画,都是失之偏颇的。这一境况对我们今天重新阐发电影连环画这一独特的艺术类型,也就变得极有必要了。

在此,新世纪以来电影连环画所出现的一些新的状况,成为我们切入这一问题分析的较为妥适和恰当的切口。一方面,在为迎合收藏市场而进行的老电影新改编连环画、旧版连环画再印等频繁出现;另一方面,则是对于优秀影片的电影连环画改编,开始作为电影产业发展的“衍生品”而更加依附资本而存在。以新世纪电影连环画出现的“新现象”为参照,反观其发展的百年历史实践,并将其纳入到一种“新-旧”、“前-后”、“传统-现代”的对比研究序列,能够进一步管窥到电影连环画出版背后的历史传统与变革策略。

一、功能与意义:电影连环画出版的历史语境

电影连环画作为电影 “传播-接受” 的替代品(的这一功能),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出版业的“收归国有”,以及电影产业发展的制片、发行的不平衡现象,变得更加凸显。前者促使了出版业整齐划一的意识形态话语表现,而后者则加强了电影连环画对于“电影”这一媒介的普及、补充的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地区率先整合190 余家私营出版社,北京大众图画出版社及后来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及后来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河北大众美术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等国有出版机构改变了连环画的出版格局。尤其是1956年中国电影出版社的成立,为电影连环画的出版繁荣奠定了基础:五六十年代的经典电影基本上都被改编成电影连环画,如 《无形的战线》(人民美术出版社1952年)《梁山伯与祝英台》(朝花美术出版社1955年)等;中国电影出版社更是后来居上,改编了许多优秀故事片,如 《女篮五号》(1958年)《红孩子》(1959年)《五朵金花》(1960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1960年)《刘三姐》(1961年)《红色娘子军》(1961年)《红旗谱》(1962年)《南海潮》(1962年)《李双双》(1963年)《冰山上的来客》(1964年)《英雄儿女》(1965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1965年)等……这一时期的连环画出版事业的平稳发展,与并不完善的电影发行放映系统成为相形同构、互为补充的光景——在新中国成立之始,农村没有电影放映单位,而全国城市电影放映单位仅为600 余个[5];此后对于农村电影放映队伍的建设、城市院线体系的建设,实际上都是对电影发行放映体系的增补措施。另一方面,连环画作为纸媒,也可以帮助电影承担其普及、教化与意识形态宣传的职能——这一职能随着电影在新时期以后娱乐属性的加强而渐渐式微,这也成为了电影连环画(在新时期后期、或后新时期)逐步没落的一个内在原因。

在新时期初期,电影连环画率先进入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电影都改编成连环画,除了热映的各类型故事片,还包括美术片、军事教育片、科学教育片,甚至连纪录片也被改编。电影连环画的文字改编水平也显著提高,因此很多获得金鸡奖、百花奖的影片改编而成的电影连环画,艺术性、文学性都很强,如《小花》(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天云山传奇》(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等。另外,也有大量译制片被改编,如《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年)《三十九级台阶》(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等优秀外国电影连环画。然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电影连环画随着连环画的整体衰退也迅速进入没落时期。1985年共出版连环画3018 种,发行8.16 亿册,平均每种27 万册;而1986年品种跌至1995 种,印行册数跌至1.33 亿册,平均每种6.37 万册[3]P148;直至1991年连环画品种已经下降至350 种左右,总共几百万册;1995年左右,图书市场上已经难觅连环画[3]P169;电影连环画最重要的出版发行机构之一——中国电影出版社把所有库存的电影连环画都做了化浆处理……其实,80年代后期正是电影娱乐化、市场化的一个转折时期,包括(1987年)娱乐片的创作数量开始占据半壁江山、《当代电影》杂志举行的“对话娱乐片”成为电影娱乐观念的重要转折、电影观影空间的市场化转向[6]等等,受众对于武打片、警匪片、古装片等类型化的电影接受已成为不可逆的主流。

二、调整与转向:电影连环画出版的市场意识

电影连环画由注重教化功能,到市场意识的转向,成为新世纪以来再次火热的重要原因。市场意识的凸显,首先表现在迎合收藏市场的策略。

收藏界炒热了连环画,连同本来认为艺术性不强的电影连环画也被带热。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传递变得更为便捷,出版界嗅到了电影连环画出版的商机。中国电影出版社连续出版了《中国经典电影连环画——战斗烽烟系列》《中国经典电影连环画——民族风情系列》 等主题电影连环画数十种,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则在2019年推出了《影画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电影连环画集》(共10 部)。甚至历史上和电影不相关的一些出版社也加入到电影连环画出版的队伍中,如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红色经典电影连环画系列》、四川大学出版社《红色经典电影连环画》系列丛书等。这一具有收藏属性的电影连环画的再版/复苏,一方面反映出了电影连环画发展的一种 “断裂性”——它具有某些存留着时代印记的属性成为人们过去“怀旧”的契机,这与“当下”成为某种互文;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出了电影连环画媒介的“滞后性”与“存储性”——面临着电视、DVD、CD、激光视盘、录影带、互联网等电影的其他“替代性”产品交替出现,连环画的纸媒属性既容易脱离时代主流媒介的发展节奏,又表现出了某种程度上的相对稳定性。

另一方面,则要从电影的产业链中加以考察。2001年,《电影管理条例》的颁布,意味着的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开始在电影制片领域的合法性确认[7];2002年,《英雄》 开启了大片制作的产业化道路,我国电影产业开始迅猛发展——不仅在产量、数量、质量上,也表现在其带动其他产业上。而电影连环画的出版业就是其中之一。这种带动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电影,新改编,电影周边产品不断涌现,影片上映余热未了,同名电影连环画即推向市场,如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之类;二是,借助电影重要年份推出大型系列电影连环画。2005年是中国电影诞辰百年的纪念年份,电影界热情高涨,出版界也借机推出相关图书,其中电影连环画即是其中重要的品种。中国电影出版社和央视著名主持人、电影连环画收藏家崔永元合作策划出版了《百年电影百年收藏》100 部经典电影改编的连环画,一炮打响。为纪念中国电影110周年时出版了《光影见证·典藏历史——中国经典电影连环画丛书(20部)》《中国红色教育电影连环画》(100 部)等大型丛套书。

三、困境与突围:电影连环画出版的现实境况

(一)电影连环画出版的现实困境

当然,市场的转向,使得电影连环画出版行业调整了出版策略,并获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反响,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内容题材较为单一,不够丰富

连环画出版选题重复,题材内容没有新意,读者选择余地不多。很多出版社感受到了连环画收藏的热度,但仅仅将老版电影连环画重印再版,或者老电影重新编辑重新包装,“新瓶装陈酒”仍然占绝对优势,文学名著改编的影片更是被挖掘利用了很多遍,如《青春之歌》《林家铺子》等,红色主题、儿童经典也是出版热门,如《红孩子》《小兵张嘎》《鸡毛信》等,最后导致多家出版社的选题撞车。新世纪新电影的改编连环画,以获金鸡奖、百花奖的影片最为受青睐,如《建党伟业》《云水谣》《红海行动》等,但所占比重仍然不大。

2.出版形式相对保守,突破不大

出版选题的重复,还表现为形式的不思进取。既然读者喜欢老版电影连环画,那么就原封不动地再版印制,于是市场上便出现了风格完全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或八十年代的电影连环画,但版权页却是新世纪年份的滑稽现象。

3.发行渠道不畅,方式落后

“新世纪出版的连环画印数多在3000 册至5000 册之间,与在鼎盛时期的数万乃至百万不可同日而语”[7],而电影连环画则比绘画版连环画的印量更少。与其他图书发行开辟多种渠道、营销手段花样繁多不同,电影连环画销售还相对保守,除去新华书店主渠道发行之外,也无非是开辟了网络销售这一貌似跟上时代的发行方式,没有做到深挖读者群,把电影连环画这个图书小品种做大做强的野心。如果没有发行销售的有力支撑,电影连环画出版有可能会昙花一现,市场将会被漫画、绘本或其他种类连环画所侵占。

(二)电影连环画出版的应对策略

针对电影连环画出版的新状况和困境,出版人也应有新的出版策略,展现新的出版面貌。总体来说,可以从选题策划、编辑制作、发行销售三个方面来进行策略的变更:

1.选题策划策略

在电影连环画选题策划方面,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在把握好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其经济方面的价值。读者是正在就学的少年儿童还是专注收藏的连环画爱好者,是作为普及电影内容的普通读物还是作为电影连环画精品呈现,这都是在进入编辑阶段之前要重点决策的。紧扣重大事件,紧跟社会热点,让电影连环画散发出新时代气息,而不应是单纯怀旧和迎合“连友”(连环画收藏者),才是新世纪电影连环画发展的正确方向。重要纪念年份和主旋律相关主题,应该成为策划的重中之重,大型电影连环画丛套书具有眼球效应,但一定要结合宣传、营销共同策划,才能共同把风险降至最低。另外,由于发行方式的变化,网络发行日益突出,连环画的选题策划要紧扣发行销售,否则就会造成库存积压现象。

2.编辑制作策略

在电影连环画的编辑制作上,一定要根据影片完成台本精挑细选镜头拷贝,突出其艺术价值,改写说明文字要注重连环画的故事性和文学性,有的影片同时还要考虑其史料价值。

(1)艺术价值体现

①选择画面。连环画都是图文结合的,版面形式有很多种,但电影连环画基本上都是“上图下文”格式,图的地位更重要些,文字一般不超过四五行,整体占比不超过页面的三分之一,视觉冲击力的功能让画面体现。因此选择镜头画面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镜头往往有几十幅画面,要从中选出最有视觉冲击力、最能表达故事情节的画面就需要一幅一幅地比较。

②画面呼应。上一幅画面要为下一幅画面做准备,下一幅画面要有所呼应上一幅画面。每一幅画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即使没有文字说明,读者也应该看得懂。

③注重细节。电影是讲究细节的,连环画应该把电影精妙的细节凝固在纸面上,让一晃而过的细微处留给读者静静欣赏。

④文字说明要有文学性。连环画总体看来是一种图画的艺术,但文字的功能不能轻视。说明文字一定要根据电影的风格、气质来改编,武侠片和艺术片所使用的文字就不能是一种类型的,比如针对武侠电影《武当》的受众,改编成连环画就要语言通俗,讲述故事要注意把握节奏,文字要流畅易懂;而文艺片《小城之春》则要文字典雅含蓄,注重心理刻画。文字不能仅仅是围绕画面作说明、作叙述,文字要把画面以外的内容描写出来,尤其是画面选取不是特别出彩时,就尽量用文字弥补该页面的不足,使前后页面衔接得顺畅自然。

(2)史料价值体现。

电影背景资料的附加是新世纪以来电影连环画出现的创新,是以往时期电影连环画没有的内容。类似的编撰内容最早见于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百年电影百年收藏(100 部)》电影连环画丛书中。编辑过程中要注意的是,这部分内容不宜过多,否则就会喧宾夺主。在电影连环画中设计经典剧照书签、截取一段原影片的复制拷贝,或者复制一份当年的电影海报,这些无疑都提升了电影连环画的史料价值。甚至还可以采用最新的出版形式,读者扫一扫连环画中特制的二维码,即可在相关网站上观看该影片。这有可能是未来电影连环画出版的新方向。

3.发行销售策略

除了传统的新华书店主渠道销售、网络销售以外,电影连环画因其独特的读者群,应大力开拓新的发行销售渠道,创建新的销售模式。针对“连友”读者群,可借助相关的网站、公众号等合作销售,针对中小学生读者群,可通过参与各种主题活动,吸引小读者关注电影连环画。另外,根据连环画读者的文化程度和电影普及度的不同,发行可重点考虑广大农村的读者群,基层图书馆、电影院、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也是电影连环画销售很重要的渠道。把发行工作做得越细致,就越能培育和稳定相关读者群,当然就更能促进电影连环画的销售。

结 语

新世纪电影连环画的出版,既体现出了历史传统,又在市场化的浪潮中进行了策略的变革和调整。虽然电影连环画出版的现状出现很多不足和问题,但仍然在新世纪的出版大环境下发生很多积极的变化,未来电影连环画的出版可能仍会出现新的变革,新技术、新思维会进一步影响和推动电影连环画往前发展,可以肯定的是,电影连环画出版不会停滞,电影连环画也不会消亡,电影连环画收藏一定会持续,电影连环画也一定会有人欣赏。

猜你喜欢
出版社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On the Problematic Sounds of English Interfered by Shaanxi Dialect from My Students and the Analysis of Reasons
Thoreau and Walden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 教育培训中心
石油工业出版社
贵州教育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质检出版社 中国标准出版社教育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