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丽亚提·阿克帕尔
(伊犁州尼勒克县农机推广站,伊犁尼勒克835700)
尼勒克县位于新疆北部中天山西段南麓,伊犁东北腹地,属国家重点扶持县。西距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首府伊宁市113 km,东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559 km。全县地形东高西抵,海拔800~4 950 m,东西长240 km,南北宽约70 km,全县四周群山环绕,中间为山间盆地和河谷阶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呈柳叶状。全县总面积10 375 km2。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山区气候特征明显,日照时间长,无霜期短。县城无霜期100天,东部无霜期有80天左右。特别是西三乡干旱和风力较大较多的农业耕作区,年降水量仅310~520 mm,土壤保墒性差。全县下辖10个乡、1个镇、1个种蜂场,全县总人口179 245人,土地总面积10.06万hm2,耕地面积约3.74万hm2,其中水浇地2.04万hm2,旱地1.70万hm2。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 023元,较上年增加1 400元。
尼勒克县属大陆性北温带气候,降水量在250~475 mm之间,干旱缺水是制约尼勒克县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由于长期采用犁翻耕作,造成耕地土壤板结严重,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再加上2010年以来我县苏布台乡大面积推广免耕播种技术,但没有实施深松技术,连续免耕的地块土壤变硬,容重增大,影响农作物根系发育及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尼勒克县耕地面积3.73万hm2,其中干旱田面积1.80万hn2,深松技术,主要在干旱雨养丘陵区域实施发展潜力巨大。因此,改变当前传统的耕作方式,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沙尘暴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农作物生长需要一定的耕作深度,常规犁耕地,犁底不平,耕作深度一般只有20cm左右,而且不能很好地翻松土壤,长此以往熟土层厚度减少,犁底层厚度增加,很难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时对土壤的要求,蓄水保墒能力明显下降,粮食产量受到影响。为此,大力提倡和推广深松整地机械化技术,改变常规耕整现状。深松深翻是土壤耕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增产技术措施,目的是为作物的播种发芽、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充分肯定农机深松整地对粮食增产的促进作用。农业部于2011年印发了《全国农机深松整地作业实施规划(2015-2020年)》,2013年以来,李克强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多次指示,要求加快推广机械深松整地。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全国要力争完成深松整地133.33万hm2(2亿亩)作业面积,《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6年农机深松整地工作的通知》中各省安排指导深松面积。同时,农业部也明确提出,可以从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中切出15%,用以开展深松作业补助,对农机深松作业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具体要求。
农机深松技术是指通过拖拉机牵引深松机,进行全方位土壤耕作的机械化整地技术,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内容。土壤深松深度40 cm以上,能打破犁底层,农机深松技术可以增强土壤渗透能力,促使作物根系下扎,形成水、肥、气、热通道,使土壤深层养分与耕作层实现良性互动。作物根系腐烂后又形成新的空隙,进一步改善土壤通透性,作物根系逐年发展,对未松动部分的土壤产生作用,促进自然化土壤,培肥地力,节本增效,实现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2.2.1 实施区域
尼勒克县适宜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耕地面积约为1.87万hm2,主要分布在西三乡和东部一乡一场。
干旱缺水是制约尼勒克县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由于长期采用翻耕作业方式而产生犁底层的地块,应进行深松整地作业。再加上2010年以来苏布台乡大面积推广免耕播种技术,地块土壤变硬,容重增大,应进行深松整地作业。适宜深松的土壤含水率一般为12%~22%。
尼勒克县属山地高寒气候,呈立体状分布。全年平均气温7.4℃,高气温37-39℃,极低气温-36~-38℃,平均日照时数2 731.7 h,无霜期150天左右。土壤以灰钙土、灌淤土和盐土为主。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丰富,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适宜小麦、玉米、油料等作物。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蓄水层、减少土壤水分无效蒸发为目标,开展农机深松整地技术推广。
2.2.2 机具选择
深松机具类型多样,结合尼勒克县实际,按照作业形式选用全方位深松机;按作业功能选用单一深松机和复式作业机两种,单一深松机深松后进行免耕播种,复式作业深松后进行浅翻并联合整地机整地后常规播种。
全方位深松机多采用“V”型铲刀部件,耕作时从土层的底部切离出梯形截面的土垡条,并使它抬升、后移、下落,使得土垡条得以松碎。
2.2.3 深松时间
尼勒克县春季风沙严重,冬季雪较多,可在夏季、秋季收获后,进行深松作业,以保蓄冬季雨雪和夏季降雨。
2.2.4 深松作业标准
深松深度为40 cm以上,深松深度比现有的耕作层加深27 cm,深松间隔50~55 cm,工作覆盖率50%以上,要求耕深一致,不翻动土壤,不破坏地表覆盖,不产生大土块,不重不漏,不得夜间作业。机收前茬小麦时,在一年一作模式下留茬高度为15~20 cm。每三年一次,同一地块三年内不得连续深松。
技术路线:单一深松作业:(1)深松+免耕播种;(2)深松+旋耕(浅翻)+联合整地+常规播种。
2.2.5 秸秆及残茬覆盖技术
采用联合收割机或秸秆粉碎还田机进行秸秆覆盖农田地表处理,以减少扬沙、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和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采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时,留茬高度应在15~20 cm,秸秆残茬覆盖量应不少于30%。
秸秆切碎质量要求:切碎长度≤10 cm;切断长度标准差≤2%;使用可靠性≥90%。
2.2.6 杂草及病虫害控制与防治技术
在耕地休闲期和作物生长期,采用化学除草剂和机械的方法除草,使杂草基本得到控制;夏播玉米时对种子进行包衣处理,作物生长期用化学方式对病虫害进行有效防治,保证作物生长具有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1)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农机深松作业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和抗旱防涝能力,促进作物根系下扎,创新作物施肥方式,有效提高了作物产量。根据试验示范,深松作业的小麦比常规播种小麦单产增加20~30 kg/667m2,按当前小麦市场价格2.2元/kg计算,增加44~66元/667m2,再加上30元/667m2的深松作业补助,户均增效74~96元/667m2以上。同时提高了农机户收入。原来农机户从事农机作业都是单打独斗,作业效率较低,经济效益也受到一定影响。实行农机购置补贴、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以后,作业效率明显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2)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随着深松作业大面积推广、作业效益不断提升,极大的调动了农民购机积极性。目前参与深松作业的深松机具达到10台。由于深松作业需要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与深松机具配套,深松作业的实施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大型拖拉机保有量的快速增长。
(3)实现了深松丰产技术配套集成。开展深松整地技术过程中,坚持农机农艺相融合、良种良法良肥相结合的原则,以农机深松技术为基础,融合旋耕、施肥、播种、秸秆还田等农机技术,配套种子、土肥、植保、田间管理等农艺技术,构建了农机深松丰产技术体系,实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4)强化培训,培育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为推广此项技术,积极开展农机深松技术专题培训,每年培训人数200余人,咨询人数达到100余人;结合科技之冬培训向农牧民讲解农机深松技术的原理、效益等,培训人员5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 000余份;
(5)对经济、生态效果进行监测,与传统耕作相比,达到以下目标值: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平均增产幅度达到8%以上;耕地的蓄水保墒抗旱能力增强,耕层土壤含水率提高15%左右;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地力提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综合生产成本20~30元/667m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减少耕地表土水土流失,减少农田扬尘。
通过2015年推广0.54万hm2深松整地作业面积让农民对农机深松技术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从而鼓励农民效仿;2016年新增200马力以上拖拉机4台,弯刀式深松犁4台,安装监控系统4台,完成深松整地面积5 959.30 hm2,比2015年增加559.30 hm2;2017年弯刀式深松犁2台,安装监控系统2台,完成深松整地面积5 253.90 hm2。2018年完成深松整地面积3 198.30 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