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而农机购置补贴是目前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政策手段。自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这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以来,支持强度持续加大,惠及范围不断扩大。
16年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 000多亿元,直接惠及农户3 300多万户,扶持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购置农机具4 000多万台套,推动全国农机化率由2002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前)的32.47%上升至2018年的69.1%。数字背后,是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对农业领域“机器换人”工程的加速助推作用。
“补什么?”一直是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不断探索创新的话题。从补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的重点机具到积极开展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再到加快构建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机补贴,农业农村部不断适应农业结构调整需要,依靠“政策+创新”双轮驱动,积极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试点。
农机作业补贴是推动农机化加快发展的另一个有效方式。由于作业补贴实施量大面广,监管一直是一个难题。针对这一情况,从2016年开始,农业农村部积极引导各地采用“物联网+监管”远程监测方式通过在拖拉机和深松机上安装传感器等信息化装备,管理部门可以对作业深度、作业轨迹、作业面积进行实时监控、随时调取。目前,全国信息化远程监测深松整地年作业面积超过1亿亩。通过农机作业补贴,大批农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通过承担深松作业任务,加快了拖拉机等装备更新换代步伐,自身发展及服务能力都有明显提升。
今年,农财两部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9年农业生产发展等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在北京上海、江西等省(市)开展农机购置综合补贴试点,探索创新补贴资金使用与管理方式,支出方向可包括购置补贴、贷款贴息、融资租赁承租补助等;在四川省利用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开展农机化发展综合奖补试点支出方向可包括机具的购置补贴、作业补贴、贷款贴息、融资租赁承租补助等;支持试点省份以信息化为支撑,完善工作措施,打通补贴申请、机具识别、作业轨迹监测等方面的数据通道,探索更加安全、高效、便民的补贴机具核验与补贴资金申领模式。这些试点,将为进一步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提高政策效能做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