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蒙 乔 丹
(1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1 2 陕西科技大学 陕西西安 71002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创伤后的常见症状,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或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1]。个体在经历了一些创伤之后会出现一定的行为或精神异常,如强烈的无助感或恐惧感、持续的紧张和焦虑、深刻的恐惧和绝望等,这些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征有以下几个:一、反复出现创伤发生时的场景,如电影片段一般在脑海中闪回;二、把自己替代为受害人,把自己看到或者听到的有关别人的创伤经历感同身受,陷入悲伤中无法自控;三、刻意地、尽力地回避与创伤相关的刺激,情感麻木;四、存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心理,对身边的人或者事物产生过度的警觉。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广泛而且持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甚至会伴随个体一生。根据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调查显示,31%的越战退伍军人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同时还有10%的海湾战争退伍军人,11%的阿富汗战争退伍军人和20%的伊拉克战争退伍军人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沮丧、绝望等。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现如今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也变得复杂多样。学生个体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但是学生个体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营养有些不足,使个人进入大学时没有树立较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优越的物质生活和贫瘠的精神世界相互作用下,大学上心理和行为上产生一系列的矛盾,加上大学生通过自媒体平台接收到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信息和对某些事件良莠不齐的评论,使大学生的情绪情感、观念判断、意志行为等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合理表现。
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和个体的自身矛盾使大学生的心理承受着各种压力和刺激。大学生产生心理创伤的应激源(指能够诱发创伤的危机性事件)也比较多样,例如自然灾害(洪水、地震、海啸等),意外事故(交通事故、火灾、恐怖事件等),家庭变故(亲人去世、父母离异、家人生病等),校园事件(学业困难、人际交往、校园暴力等)。
容易引起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应激源主要有两种:家庭变故和校园事件。家庭是大学生最重要、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如果家中亲人出现意外或者家庭解体诱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机率极高,家庭变故是大学生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最重要的应激源。校园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在大学校园中经历校园暴力、目睹同学发生自杀自伤等意外、学业困难、失恋、与同学发生冲突等都会引起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这些校园事件在大学生当中发生的频率很高,几乎每个大学生都会受到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事件的刺激,所以校园事件是大学生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最主要的应激源。
大学生在只遭遇过一次创伤性事件的时候往往不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但如果大学生持续地遭受创伤冲击,那么这些创伤便会随着事件出现的增多而堆叠在一起,给大学生心理上造成沉重的负担,这种负担如果不能及时的被解除的话,一旦超过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就有可能诱发创伤后应激障碍,甚至导致一些过激反应和行为的出现。
1、具有时间上的延迟性。大学生的情绪情感比较敏感、脆弱,他们在经历创伤后,出于维护个人自尊、保护自身情感等原因,往往会压抑自己,不会将创伤带给自身的影响在情绪或行为上表现出来,而是继续若无其事地学习和生活。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不会自动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后,还是会在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时间的延迟性。
2、具有事件上的叠加性。大学校园人口密集,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都不相同,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大学生思想活跃,情感需求较多,因此,大学校园中的应激源比其他环境多,具有创伤性的事件比其他场所多,大学生的创伤往往是几个或者几类事件共同刺激下产生的。所以,大学生创伤性应激障碍具有事件上的叠加性。
3、具有心理上的可治愈性。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波动大,心理能量充沛,求助意识较为强烈,加之,大学校园中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大学生的班级和宿舍也能够发挥朋辈关怀作用。在个人、学校和同学的共同帮扶下,大学生的心理创伤可以得到疏导和复原。因此,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心理上的可治愈性。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十分特殊的一个阶段,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年满十八周岁,看似可以自己独当一面,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智还没有完全的发育成熟,在精神上介于成年人与孩童之间,社会阅历不够丰富,还没有形成正确、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事情的判断标准还不够明确,在很多没有经历过的事情面前表现得非常脆弱、不知所措,往往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特殊事件;大学生因为再社会化程度不够,情感比较敏感脆弱,对一些成人看似平常的事件也容易产生过激反应。所以,大学生会更加容易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且,大学校园的环境相对纯净单一,家长老师对大学生的保护较多,导致大学生本人对创伤的概念比较模糊,对具有创伤性的生活事件的严重程度判断不准确,更对自身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感知能力较差。
大部分大学生远离父母,到异地求学,他们的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大学校园中度过,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看似他们不再依靠父母,自己独立生活了。实际上,大学生并没有完全独立,他们也许能够独立地打理自己的日常生活,但是,大学生在社会关系上没有完全独立,在很多事情上需要依赖家庭的决断和支持,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还不够;大学生在经济上也没有独立,他们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不能自主地保障自己的生活,对生活事件的处理能力较低;大学生在情感上没有完全独立,大学生没有固定的伴侣,没有组建自己的家庭,在情感上缺乏强大有力的支持,有些时候大学生还会受到来自情感的伤害。大学生没有完全独立的情况,导致他们对自己经历创伤后的感知和处理能力较差,当创伤后应激障碍出现的时候,不能及时察觉并积极地采取行动来改变自身的状况。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中的父母亲友、校园中的老师和同学,其中最为牢固并且对大学生来说最有力、最值得依赖的是家庭中的亲情关系。对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都是远离家乡到一个大城市中上学,父母亲友都远在千里之外,大学生最为有力、最为牢固的社会支持受到了距离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是最贴近大学生的社会支持,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离不开这个社会支持。大学生处在从学生到社会人过渡的特殊阶段,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需要大学生去用心维护,大学生对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信任程度远远低于对父母亲友的信任,因此,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在大学生身上不能发挥像亲情关系那么强大的社会支持作用。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够强有力,导致大学生在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想调整自己,达到治愈时,治愈环境不好,不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自身的创伤后应激障碍。
大学生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后,会变得更加敏感,容易产生人际冲突或者人际退缩,在心理状态上处于焦虑、恐惧、抑郁的状态,情感上容易变得麻木,对事情的激情降低,有的大学生会在长期处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状态下患上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心理疾病。
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疏导,在不良的心理状态下,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导致个体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会出现降级或者退学的情况。不良的心理状态,还会让大学生变得孤僻、易激惹,行为上喜欢独处,不信任别人,进而影响个人的人际关系,在长期的心理压力下,甚至会出现自伤或者自杀行为。
大学生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个体的心理压力较大,行为容易出现异常。考虑到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时间上的延迟性和事件上的叠加性的特点,如果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疏导,长期地心理压抑状态会让大学生心理冲突加剧,甚至产生变形。这样的情况,大学生就容易产生极端意念和过激行为,出现自伤或者自杀行为。而大学生的自伤或者自杀行为就又变成了大学校园中新的应激源,容易引起其他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系列的具有创伤性的事件产生的连锁反应就会像瘟疫一样在大学校园中传播开来,对大学校园的安全稳定产生威胁。
大学生因其复杂的成长环境和多样的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比较脆弱,行为方式比较简单,因此,大学生产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概率较大。但是由于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存在延迟性,创伤后应激障碍一般不会在大学生经历创伤后第一时间表现出来,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才会出现,高校不容易准确判断引起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时间或者阶段;由于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具有事件上的叠加性,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产生往往是几个应激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在分析诱发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原因时会面临一定困难。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干预是一项存在一定困难的工作。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大学生自身成长和校园安全稳定都会造成威胁,因此,对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疏导是高校的一个重要工作。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值得高校引起重视,高校不要将关注点过多的放在具有外显创伤的学生身上,而忽略了大学生当中隐性的创伤后应激障碍。高校应该在分析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特点、原因和影响后,发挥校内外心理辅导资源和大学生间朋辈辅导的作用,对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进行及时、有效地疏导,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