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静
(同济大学 上海 200092)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现如今,电影逐渐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众所周知,美国通过高级特效的美国大片宣扬着美国的自信和文化,日本通过动漫输出自己的武士道精神文化。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电影得以迅速发展,这为宣传中国形象、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一些与我国主流文化相违背的电影也进入大众视野,对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播造成严重的威胁。如何让电影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更好宣传中国文化,这就需要电影创作方、电影管理方以及观众共同努力,从而打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的优秀电影,让我国文化不仅走进国内群众的心中,还要将中国文化走进世界人民的心中,增强中国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增强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是人类在改变周边环境的过程中所附带的全部精神生活及其产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本民族文化的充分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文化自信既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支撑,也是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力量。中国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为其文化自信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增强文化自信能够促进电影的进步与发展。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离不开电影创作者所具有的文化自信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电影是以视听语言来表达一定内容的技术手段,融画面、声音于一体,将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生动地展现于观众面前。电影具有多种功能:一是娱乐功能,电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国大众的精神需求,使人民群众在工作之余拥有着一种消遣、放松的方式。二是引导性功能。它以其直观性、真实性的场面无形中引导着广大观众的社会价值和行为方式的取向。电影这种引导性功能,具有双重性的影响。电影积极向上,可以将中国优秀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并将其传播于世界,相反则会影响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建立。三是互动性功能。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了解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各个国家的文化可以通过电影这种形式得以互动和融合。借助这一平台,中国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有助于文化强国的建立。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能够促进电影的发展。电影是打开世界之门的窗口,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方式。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能够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让中国电影走入世界人民的家中。作为东方大国,中国数千年不曾间断的历史文化,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而独特的瑰宝。即使好莱坞、迪斯尼也不断从中国文化中吸纳丰富的元素,形成他们的新品牌,并成功地返销到中国,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何况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的中国影视,更没有理由丢弃自己天然的优秀资源。应当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善于挖掘那些被历史、人物、故事、传奇等资源,并转化为视听产品,促进电影的发展与完善。
第二,电影质量影响文化自信理念的树立。电影引导性这一功能对于观众价值观的树立具有双重性的影响。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对观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引导,尤其是对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更是如此。青少年时期是其价值观尚未定型的阶段,外界因素干扰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对事情的看法。电影中传达出的正能量会鼓励着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引导着他们积极面对生活和自己的人生。同时,电影中所展现的中国文化元素能够吸引着广大观众,从而加深他们对中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可,肯定中国优秀文化的价值。相反,一部差电影可能会给广大观众带来消极的影响,影响着他们健康价值观的形成。
自美国电影《阿凡达》3D电影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各国掀起3D电影创作的高潮,中国便是其中之一。急功近利的中国制片商们为了迎合观众,获得高票房,大量模仿3D技术来占据市场。为了节省高昂制作成本,中国市场陆续出现了一批2D转为3D的伪3D电影。而他们在追求最大利润,纷纷转向3D技术之时,却忽视电影内容质量这一重要的问题。衡量一部电影好坏的最主要标准之一就是电影的内容质量。中国观众对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的高度认可,不仅仅是因为其技术手段的高超,最重要的是令人震撼的内容。而在中国,电影发展的最大困境就是电影内容缺乏新意。中国电影主要以武侠片、都市喜剧等题材为主,而科幻片等其他题材和类型的影片数量很少。从中国的电影票房来看,近年来,位列票房前几名的一般都是喜剧电影。比如,2007年国内票房前10名中包含有羞羞的铁拳、功夫瑜伽等,而观众所喜欢的科幻片,几乎都是来自美国的好莱坞。究其原因,可以发现,一方面是中国电影创作者缺乏转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能力。制片人总是反复使用某方面的资源,而不愿主动发掘新的材料。比如,有关西游记题材的电影总会以各种名称出现在电影屏幕上。2013年的《西游降魔篇》、2014年的《西游记之大闹天空》、2016年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及2017年的《西游记伏妖篇》。这些电影只是换汤不换药,内容上没有创新点,最多只是在技术和演员上下了功夫,并不能给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感觉。另一方面是中国电影创作者没有把握现实热点问题。艺术来源于现实,而现实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电影创作者只有从变化着的社会中找出问题,将这些问题与电影有效结合,才能引起观众的共鸣,赢得收视率。而在中国热创的电影中,比如古装武侠、都市喜剧等与中国的现实生活远远脱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作者对内容质量的追求。对3D电影的盲目追求以及对电影内容质量的忽视,长此以往,观众会产生不满的情绪,严重阻碍着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
中国对电影的管理和控制力度不够,缺乏合理的监管和审查程序。第一,中国电影审查主体不够独立。中国电影审查机构主要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及其下属的电影审核委员会、电影复审委员会和省级电影行政管理部门。在这一结构中,各个层级看似各司其职,但是负责电影审查具体操作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和复审委员,在权力和人员组成这两个方面都受限制。在电影审查过程中,电影审查主体不仅要接受国家广电总局的领导,还要接受来自中宣部的领导。因此电影审查人员容易陷入两难的局面,不得不考虑更多的因素,以调和各方的矛盾,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其审查的独立性。第二,审查标准不够明确。电影审查的实质是对电影内容的审查,中国《电影促进法》第十六条中规定了电影影片禁止载有的内容,第四条和第三十六条中规定了国家支持性的电影创作内容,这也是中国电影制作中主要参照的标准。这些规定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都是类似政治口号,比如,第四条规定,国家提倡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利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秀电影,而不是明确的标准。模糊的审查标准,一方面,制片人难以把握影片的尺度,不敢正常、自由地通过电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影响着创作者能力的有效发挥,难以提高电影质量。另一方面中国电影管理者难以按照具体标准进行审查,特别容易导致电影审查权被滥用,出现浓厚的人治色彩。第三,审查程序不够透明。一般电影的审查程序是,片商向电影审查委员会提交电影剧本,电影审查委员会对剧本进行备案或审查,剧本通过后,片商向广电总局提出电影审查申请,提交各项材料。电影审委会成员观看电影并对电影提出意见,汇总后在十五日内向片商提出书面审查意见。审查结果一般是四种,分别是“通过”、“修改后通过”、“修改后再审”和“不通过”。从提交到审查结果的确定,只是审查机构中的组成人员参与其中,并没有把所有的程序和步骤公开化、透明化。隐秘的审查过程,不仅限制了送审方表达意见的权利,同时也赋予了审查人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样就容易出现腐败,使得审查意见缺乏公信力。
电影创作者要更新电影的创作理念,将技术与电影质量融为一体,共同发展。首先,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国社会发展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结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电影作品中不乏一些优秀的作品,将中国文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并取得巨大成功。比如,美国《功夫熊猫》系列,成功的将中国文化元素熊猫和功夫融为一体,加上技术以及深刻的寓意,深受中国观众的喜欢和欢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电影制片人在创作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融入到电影作品之中,从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展、深入人心。其次,要立足于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电影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电影是对现实生活的写照。电影创作者要将眼光聚焦于现在,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与现实生活的真切反映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能够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双方得以进行良性互动。最后,要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生活于地球村中,各国联系越来越密切,开放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一大动力,电影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学习。中国电影创作者要用理解、包容、开放的态度去对待外国文化,始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要避免盲目排外的倾向,也要避免全盘西化的倾向。要虚心向外国优秀电影创作者学习,借鉴他们的电影创作的理念、角度、以及方式方法。要在创作电影的过程中,丰富其文化内涵,提升品质,改变过去以量取胜的出口模式,做到以质取胜,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合理化的电影管理能够促进电影的发展,针对中国电影管理中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首先,审查主体要多样化。目前中国电影审查主体独立性的缺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单一化的人员构成。电影审查主体大部分是官员,在电影审查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不公或牵制的状况。丰富电影审查主体,将电影专家、电影创作方以及普通观众加入审查机构中,电影的审查由这几个部分一起进行。这样就更能反映公众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分化政府官员的权力,提高审查主体的独立性。其次,审查标准要明确。虽然中国颁布了《电影促进法》,但是其中所规定的电影审查标准太过于笼统,量化的可操作性不足。模糊的标准给电影制作者和电影审查主体带来极大的不便,同时也会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评价,所以详细的电影审查标准特别重要。比如,要对一些用词,比如暴力、色情等给出范畴定义,并通过对大量电影画面的统计,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明确某类电影中出现这一方面画面的频率和时长的最大值。这样,电影制作者在创作电影和电影审查者在审查电影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审查程序要透明。在与中国电影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对电影的审查流程只是作了简单的规定,而对于电影审查主体如何审查这一过程的规定并不完善。为了公平以及提高审查结果的公信力,应该利用各种方式来促进审查程序的透明化。比如,制定旁听制度,在审查过程中,电影制片人可以在场听取各位审查主体所持有的意见和建议。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提高审查主体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使电影创作者的合法权益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和阐述。最后,分级制度要适当引入。从本质上来讲,分级制度和审查制度是一致的,并不是完全相矛盾的。它是在审查制度的基础上,对电影内容进一步的规定。不同等级的电影对应不同的人群,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激发电影创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创作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他们的创新性,提升电影质量。另一方面,观众也能欣赏到多样化的电影,从而满足他们的多种需求。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分级制度能够使青少年避免接触到有害他们身心健康的电影,从而也达到了审查制度中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目的。
文化自信是促进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而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播方式,对文化自信的生成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够传达出一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引起观众的共鸣,增强观众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另一个方面,走向世界的优秀电影中所表达的思想,能够让其他国家真正的去了解本族文化,增强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对话。优秀的电影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中国需要优秀的电影,需要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国梦增添一份力量。而优秀的电影是由电影创作者、电影管理者和观众三方的共同努力而创的,是需要三方的合唱,而不是单方的独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