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池州 247000)
旅游行业是国家第三产业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每年国家由旅游行业而收获的利益数额和文化交流成果不计其数。而促成良好国际文化交流形式的最核心因素,当属景区翻译。景区翻译的核心负责人多为旅游景点本国人,而翻译的目的在于通过实时讲述以及景点标识翻译,为国际旅游者提供清晰的旅游文化介绍、旅游过程引导等必要性服务。而景区翻译的地点多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因而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必然会遇到跨文化这一翻译状况。本文就以归化异化这一成熟的翻译理论为核心,对景区内出现跨文化语境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归化定义的重点在于“服务”,也就是说,所有的翻译结构和翻译语句都必须要以读者的思维模式,读者国家的语言逻辑为基准。需尽可能将原文中的文化内容、文化内涵加以本国语言的修饰,不能因为翻译行为会破坏掉语句原本的结构语序,就坚持使用原作词汇序列特点进行对照翻译。而是要充分尊重读者国家的语言逻辑,在不减少、不添加、不更换词语短句意义的情况下,令读者能够更快速和有质量的理解他国文化。由此可总结,归化翻译的根本原则就是为读者提供更具本国语言逻辑性和语言特征的翻译文体。
在翻译理论体系中,异化理论也被称为“靠拢”翻译。异化翻译的重点在于“异”,即异化格外看重尊重本土文化的翻译策略。在使用异化理论开展翻译行为时,译者必须要以本土文化和原本的文化内涵作为核心,一切翻译语句都需要秉持着重现本土语言意义、美学特征为主。多数情况下,译者不应将翻译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和景点文学加以替换,应尽可能维持景区文化以及介绍文字中的固有特征。因此异化翻译理论也常被翻译界称为“切身感受本土文化的第一步”。
归化与异化在翻译翻译原则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也就是说,当景区内的翻译人员对照同一个景点选择不同的翻译方式时,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成果会呈现十分显然的差异性特征。以异化翻译为主进行分析可知,异化翻译重视对原作者和景点文化的意义重现,不要求翻译人员以旅客的语言逻辑和思维为主,因此异化翻译的成果最贴近创作者意图和景点文化内涵。但异化翻译会保留大量的原义词汇,能够妥善消化这种翻译成果的旅客,其必须要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景区词汇有着极为清晰的认知。而一旦旅客不具备完善的中国文化理解能力,这种翻译方式只会令旅客觉得云山雾绕,进而形成“无效翻译”。
归化翻译重视旅客的语言逻辑,且归化翻译成果必须做到无论年龄大小都可立即领会翻译内容。因此译者在形成归化翻译成果时,就必然会将原文的语句风格和语序加以适当的调整。景区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文本,景区翻译的内容中包含大量的中国文化,例如古建筑文化、桥梁文化、婚嫁文化等。一旦译者在使用归化翻译时迎合旅客的词汇逻辑,那么就会造成旅客对于中国文化的具体形态产生错误理解。而无论是旅客无法体会旅游乐趣,还是中国景区文化被他国所误解,都将成为中国对外旅游行业发展甚至是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重要损失。
景区翻译不同于其他翻译,景区翻译具有三点特征,其一是实时性。多数翻译行为都发生在外国游客切身前往中国景点进行游览的过程中。其二为绝对正确性。对于外国友人来说,中国文化是完全陌生的“跨洋”文化,他们在理解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翻译人员的言论在脑中形成一种逻辑性,这种逻辑会支撑其建立对中国景区文化的正确印象。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要格外重视翻译语句的正确性。一旦翻译出错导致文化语言传递出错,外国友人就会对中国景区文化产生错误印象。其三为交融性。上文中点明无论是归化翻译还是异化翻译,都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缺点。因此这便要求译者在开展翻译活动时,决不能仅使用其中的一种翻译模式,而是要按照不同的景区翻译特征,联系旅客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行调节。这便是景区翻译内涵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即交融性。当译者可有效保证上述三点翻译特征能够被充分展现时,景区翻译的实际质量便能在预期内得以完善实现。
国际旅游虽然属于第三产业和文化交流的既有形式,但对于中国人而言,越多的外国友人因向往中国文化而来到中国,中国文化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特征就越能被高度凸显。在世界文化交流过程中,除展现各自的文化特征外,利用各种翻译手段来凸显本国文化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是十分常见的竞争选项。因此在对景区翻译进行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研究前,人们应该明确一种翻译原则,即所有的国际翻译项目都需要以传达本国文化和宣传本国文化为主。尤其在景区旅游环境中,景区内所蕴含的旅游项目包含极多的中国历史文化。故翻译人员应格外注重为国外旅客传递本国景区文化。
在中国景区文化中,文化负载词是比较常见的翻译难点。文化负载词一般多指仅在本国文化中具有意义或释义的景区词汇,而在外国的词汇网络和常识逻辑中,几乎无法找到对应词汇或短语。在景区翻译过程中,许多翻译人员在遇到这类词汇时,常常会利用旅客文化语境中比较贴合文化负载词代表含义的词汇加以代替。这种翻译策略明显错误且不应被提倡。因此针对文化负载词,其恰当的翻译策略为,利用拟声词或详细解释词,配合景区内的雕像、壁画等象形物体,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引导外国友人对文化负载词产生形象记忆的印象。
以太行山景区中特有的文化背景“精卫填海”为例,多数译者在翻译精卫填海的故事背景时,常常无法准确翻译神农氏、精卫等词汇。于是就会用外国神话中的 “宙斯”来替代解释,即翻译为:“The same position as Zeus.”但很显然,神农氏的历史背景与地位显然与宙斯并不相符。这种翻译思路会令外国友人形成错误的认知,故不能采用。
古诗词与文化负载词同样都属于完全的“中国特色”。因此在翻译描述景区景致的诗句时,翻译者就不能使用过于明显的归化技巧。但若译者在使用异化技巧时,就会面对旅客无法意会古诗意义的现象。针对此,译者可以先翻译大概的古诗文体,引导旅客对古诗意义产生既定的框架印象。而后译者再对古诗内的词汇含义进行解释翻译,如同教师为学生讲解古诗一般,逐字逐句的为旅客提供细致的归化翻译。就比如可形容杭州西湖景区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中,“西子”就不符合英语语境,而当译者将西子采用异化理论加以翻译后,旅客无法意会西子的真正代表含义。故译者应进一步通过介绍“西子”就是中国古代的美女西施,从而令旅客能够理解古诗想要表达的含义。例如可将该句古诗翻译为:“The West Lake,like Xizi,the classic beauty.”
综上,本文首先对归化理论和异化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而后又针对上述两种理论的优缺点进行了多层次论述研究。下一阶段,文章以分析景区翻译的三点特征为主,深入论述了我国景区翻译的基本原则和翻译技巧。而后文章以景区翻译中跨语境状态明显的文化负载词和古诗词作为策略研究的主方向,对其具体的策略用法进行了充分分析。国际旅游事业是我们国家扩展文化交流领域的重要途径,故对景区翻译的策略展开研究,具备提升产业运行效率和质量的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