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慧侃 宫茜
(贵州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贵州 贵阳 550000)
甲状腺手术比较常见,对其麻醉方案要求较高。全身麻醉应用广泛,而近几年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也逐渐成熟开展起来,显示对甲状腺切除患者的生理无明显干扰,不过单用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患者因处于清醒状态,会出现恐惧、紧张,甚至不愿配合手术,为此需辅之以其他麻醉措施处理[1]。为了进一步探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时瑞芬太尼最小有效剂量情况,以便为临床麻醉提供依据,我院就收治的104例患者实施如下研究与报道。
将我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04例甲状腺手术患者进行分组分组研究,均接受全身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处理,根据瑞芬太尼应用剂量不同分为0.02组(n=40例)、0.042组(n=35例)、0.062组(n=29例),愿意配合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0.02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7~50岁,平均44.8±2.3岁。0.042组:男13例、女21例;年龄29~49岁,平均44.5±2.7岁。0.062组:男10例、女19例;年龄30~48岁,平均44.3±2.6岁。前述资料上三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接受全身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处理,臂丛神经阻滞期间辅之以瑞芬太尼处理,其中0.02组采取剂量0.02μg/(kg·min),0.042组则为0.042μg/(kg·min),0.062组则为0.062μg/(kg·min)。
记录三组麻醉前、麻醉后、术时、甲状腺分离、术后五个时点MAP、SpO2、HR情况,并对比。
本研究应用SPSS22.0处理数据,采取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实施卡方(χ2)检验,采取均数(±s)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当检验值P<0.05时评价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0.02 组与0.042组在五个时点MAP、SpO2、HR差异不显著,但甲状腺分离、术后两组与0.062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三组患者不同时点MAP、SpO2、HR情况(±s)
表1 比较三组患者不同时点MAP、SpO2、HR情况(±s)
注:与其余两组比较,*P<0.05。
指标 时点 0.02组(40)0.042组(35)0.062组(29)MAP(mmHp) 麻醉前 86.4±1.4 86.3±1.6 85.9±1.7麻醉后 95.6±0.8 95.6±0.8 93.2±1.2术时 90.5±1.6 90.4±0.9 83.5±1.1甲状腺分离 89.9±1.3 88.5±1.2 73.4±0.9*术后 91.2±0.7 89.6±1.5 71.9±1.2*SpO2(%) 麻醉前 98.6±1.2 98.4±1.2 98.7±1.5麻醉后 97.6±1.5 98.1±0.9 98.6±1.6术时 97.8±1.6 97.6±1.6 97.5±1.7甲状腺分离 96.5±1.9 96.7±1.4 93.5±1.4*术后 97.7±1.4 96.1±1.3 92.3±1.2*HR(次/min) 麻醉前 83.8±6.7 84.3±6.5 84.6±6.7麻醉后 89.5±6.6 89.5±4.7 89.5±5.6术时 85.4±6.4 84.7±3.5 76.4±6.7甲状腺分离 90.4±5.2 83.3±6.6 73.4±6.4*术后 89.6±4.4 84.4±3.4 71.2±4.6*
甲状腺切除术作为常见的手术类型,主要采取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案处理,但从解剖学上来看,甲状腺上极喉上神经源自迷走神经,外部与迷走神经与交感神经干相邻,而后面则为喉返神经,在处理时会出现不适,甚至牵拉痛,单纯予以臂丛神经阻滞难以获取满意的效果[2]。我院近几年在全身麻醉复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处理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本次研究中将收治的104例甲状腺手术患者分为三组,根据瑞芬太尼应用剂量不同分为0.02组(n=40例)、0.042组(n=35例)、0.062组(n=29例),结果显示0.02组与0.042组在五个时点MAP、SpO2、HR差异不显著,但甲状腺分离、术后两组与0.062组差异显著(P<0.05)。瑞芬太尼属于非特异性血液与组织酯酶代谢的强效、超短效阿片受体激动剂,有这较强的镇痛作用,可促进患者快速处于清醒但无痛觉的状态[3]。该药物起效短,消除快,和药量与时间无关,能被血液与组织非特异性酯酶水解代谢,不会产生副作用,安全性高[4]。由此可见,甲状腺手术患者全身麻醉复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方案下瑞芬太尼最小有效剂量为0.02~0.04μg/(kg·min),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影响较小,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