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地点设在商城县河凤桥乡有机稻生产基地,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为冬闲田,水稻品种为常规品种,4月12日播种,5月2日机械移栽,株行距16 cm×30 cm。
示范区要水稻种植面积在10 hm2以上,集中连片,四周搭建尼龙网围栏,示范区内选择一块田也用尼龙网阻隔,禁止鸭子入内,不采用其它防控措施作对照。在有机稻外围选择一块田地种植水稻,种植方式同示范区内水稻,采用常规方法防治病虫草害,作为常规防治对照区。
水稻移栽后20 d(5月22日)放养雏鸭,鸭龄20 d,放养密度为15只/667 m2,品种为本地麻鸭。鸭子释放秧田后以自然觅食为主,辅助人工喂养,通过鸭子的取食和活动,减轻病虫草害的发生程度。示范区内不施用化学农药,以便观察防治效果和防止鸭子中毒,严格按照有机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管理。抽穗前将鸭子赶出稻田圈养。
在水稻分蘖高峰期(6月15日)和抽穗期(7月25日,鸭子赶出稻田后),调查纹枯病发生情况;田间调查采用平行跳跃取样法,取样点10个,每个点调查10丛,共调查100丛。调查记载总株数、病丛数、病株数和病级数。
依据田间卷叶螟蛾量发生情况,在7月15日采用竹竿赶蛾,每个处理赶蛾60 m2,记载蛾量;在7月30日采用平行跳跃法,每个处理调查150丛,记载幼虫量和卷叶虫苞数。
在水稻移栽后25 d、45 d,采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每点取1 m2,分别调查杂草株数和杂草鲜质量,计算防效。
在稻鸭共育过程中,要注意放养的鸭龄别太大,特别是在机械插秧情况下,秧苗细小柔弱,秧田水层浅,大龄鸭的活动觅食不利于秧苗前期扎根,容易造成秧苗倒伏。因此,要在水稻返青活棵后再放养适龄雏鸭。秧田要保持浅水层,保持土层不露出水面,利于鸭子觅食和控制病虫草害。在鸭子赶出稻田后,要密切注意水稻后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害虫回升而造成水稻减产。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水稻分蘖高峰期,由于常规防治区喷施杀菌剂预防纹枯病,稻鸭共育示范区病丛率和病株率高于常规防治区,但病情指数低于常规防治区和对照区,相对防效为54.3%;在水稻抽穗期调查,稻鸭共育示范区的病丛率和病株率均低于常规防治区和对照区,相对防效达72.1%,比常规防治区高5.7百分点。由此说明稻田养鸭对纹枯病有较好的控制作用。调查结果见表1。
调查结果表明,稻鸭共育示范区稻纵卷叶螟蛾量明显低于常规防治区和对照,防效达71.2%,但由于常规防治区在螟卵孵化期施药防治,幼虫量下降,稻鸭共育的防效较常规防治区低8.8百分点。在稻纵卷进叶螟重发区需结合采用生物药剂防治,以防爆发成灾。调查结果见表2。
调查结果表明,水稻移栽后25 d(放鸭后17 d),对杂草的株防效77.5%,略高于化学除草。随着鸭子体重的增加和取食量的增加,加之鸭子在水中游动踩踏,杂草所剩无几(稻田混生少量夹棵稗和大龄莎草)。水稻移栽后45 d株防效达93.2%,鲜质量防效达89.1%,防除效果显著优于化学除草。从调查结果和田间目测,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具有优异的控草效果。调查结果见表3。
通过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稻鸭共育对控制水稻前期杂草、纹枯病、稻纵卷叶螟防治效果分别达89.1%、72.1%和71.2%,大大减轻了水稻的主要病虫草害。特别是在有机稻生产过程中,通过稻田养鸭可以有效控制杂草和病虫为害,大大减轻人工除草和防治的劳动强度,节省高额的劳动力费用,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推动有机稻生产顺利进行。
表1 稻鸭共育对水稻纹枯病发生的控制作用
表2 稻鸭共育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制效果
表3 稻鸭共育除草效果调查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