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励
【摘 要】将体育分为学校体育、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三类的分类方法被多数研究者所认可,本文借鉴三领域分类法,同时考虑残疾人体育特殊领域,增加了康复体育类,来分析残疾人体育的发展现状和态势。
【关键词】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走势
1残疾人体育发展现状
1.1残疾人竞技体育辉煌与局限并存
竞技体育不断创造新辉煌。成功举办上海特奥会、北京残奥会和广州亚残运会,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残奥会,连续四届残奥会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2018年平昌冬残奥会上实现冬季项目金牌零的突破等。成绩成绩的取得主要源于 “举国体制” 培养模式,即以国家统一计划管理、政府投入为主体,省市残联整合各地竞技体育资源、目标高度一致性,全面向奥运会靠拢。具有强大的优势,使我国残疾人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升,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但是其局限性明显。由于大部分地区残疾人体育长期以竞技体育为主,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群众性健身体育发展脱节,导致残疾人体育发展不平衡,制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从江苏省的竞技体育管理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一是各层级训练、弱势项目运动员和教练员管理缺乏系统性管理体系。主要财力物力和管理制度集中到优势项目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收益,靠优势项目支撑天下,往往使得弱势项目享受不到科学培训和相应的激励保障,难以转化为优势项目,不利于保持全省残疾人体育优势地位的可持续性。二是运动员后备人才选拔渠道狭窄,靠传统伯乐相马难以保证形成规模化的人才梯队。三是地方依照残疾分级制定体育竞赛制度缺乏科学,仅参照普通体育赛事比赛规程制定显然背离了规范的特殊性。四是残疾人竞技体育科研投入严重不足。现代残疾人体育是高科技的较量,我省仅在少数优势项目中配有1-2名科技人员,特殊器材的研发刚刚起步,关于残疾人竞技体育的立项课题寥寥无几。五是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吸引社会力量进入的体制机制还远没有形成。
1.2群众性体育制度化常态与投入偏弱
(1)残疾人健身体育在理念上从提倡平等参与到推动残健融合共享。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大众性体育、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这些名词蕴含的新理念和承载的健身功能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群众性体育能让更多人参与运动,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融入生活,有效提升生活品质,同时让更多健全人通过体育的平台了解残疾人群体,感悟人生的意义。
(2)残疾人群众体育走向制度化常态。持续开展“残疾人自强健身工程”,推动各地残疾人群众体育活动的种类和举办次数不断增多,每逢“残疾人健身周”、“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在社区、特教学校開展适宜便捷、多样的体育娱乐、休闲活动。各地积极研发适合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健身项目,如“特奥亲子运动”、“ 残健共融 与爱同行——科企社区世界残疾人日体验活动”等。为了使残疾人更加规范、更加健康的进行体育锻炼,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不断加速,截至2017年,共培养10.4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各地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场所达到9053个。一些体育学院开设了残疾人体育教育专业,还有的增设残疾人体育的选修课程,提供健身体育的人才支撑。
(3)形成了较为健全的健身服务管理体系。近年来,各级各类群众性体育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政府部门领导下,已经基本形成以体育协会和社团为线,基层体育指导站为点,点线结合、覆盖面较广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与服务网络。包括以全民健身中心、社区健身场所、青少年健身俱乐部等组成的设施服务体系;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健身知识讲座、体育指导员培训构成的服务网络体系。
(4)健身体育发展相对依然偏弱。和竞技体育相比,政府在体育政策和保障投入仍存在很大差距,2017年残疾人社区参与率达到43.1%,依然有半数以上的残疾人还不能走出家庭,反映出健身体育普及尚有明显不足,如经费缺乏、场地设施少、无障碍设施建设不完善,组织化程度低,专业指导人才匮乏等等。特别是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而恰恰80%的残疾人分布在广大农村。
(5)残疾人社会组织数量少。一般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都是残联组织的,很少有残疾人自发组织的体育社团、俱乐部。这类非政府组织能团结有相同需求和心理的残疾人,原子化的残疾人找到组织的力量,残疾人体育利益有了自由表达平台,沟通有效,使残疾人群众体育渠道畅通,因而是群众性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
1.3学校体育发展残健融合不断推进
当前我国有几万名残疾大学生在高校就读,对他们的体育教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并专门发文提出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具体要求,以使残疾人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体育学习,得到应有的健康关照和基本权益。然而,无论高校、中小学还是特殊学校体育课程的开设理念落后,同时还主要存在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场地器材投入的经费不足,教材陈旧、没有统一的残疾人体育教材,体育教学方法单一,师资力量相对比较匮乏,管理和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1.4残疾人康复体育政策支持和实践力度加大
为实现残疾预防、推进康复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目标。2015年残联出台《残疾人康复体育关爱家庭计划》,为重度残疾人实施康复体育家庭关爱服务,为不易出户的残疾人适配健身器材,提供康复指导。2016年9月《国家残疾预防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专项规划发布,10月中国残联、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残疾人康复服务“十三五”实施方案》,对“十三五”残疾人康复服务和康复体育工作做出安排部署。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力度,是当前推进各项残疾人体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近几年的各省市的实践中紧紧抓住这一突破口,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保证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
目前,康复体育在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特别是针对重度残疾人,多种体育锻炼的形式已经成为重要的康复训练手段。康复体育疗法在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增强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体现自身价值等方面均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残疾人康复体育与国际社会比起步晚,重视程度、缺乏相关立法支持、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从十一五规划开始,部分经济发展比较好的省份开始着手建设残疾人康复体育中心并陆续投入使用, 然而至今还有许多省市相关设备与管理方案还处于需要改善优化的阶段,即使已投入使用的残疾人康复体育中心使用率极低。
2残疾人体育发展趋势分析
遵循自身科学规律,沿袭历史发展态势,受制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未来残疾人体育发展表现出两大趋势:(1)未来逐渐形成以群众性健身体育、残疾人康复为中心内容,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进入常态化的残疾人体育统筹发展新格局。残疾人体育的本质要求每个残疾人都能公平地参与健身锻炼,享有与健全人一样的健康权利,疾病的防治康复的权利。残疾人体育回归本质的要求与我国新的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共享发展理念一致,与我国社会民生建设中弱有所扶的理念一致,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补齐短板的政策要求一致,与广大残疾人迫切的体育需求、康复需求相一致的。因此群众性健身体育、康复体育是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保障,是带动文化、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引擎。残疾人健身体育能化解疾病带来的痛苦,有效调节心理健康,带来社交的快乐、获得坚强、强壮和开朗,更能赋权给残疾人,促进其教育、就业等全面发展的能力。特殊学校体育、大中小学残健融合的理念和措施不斷落到体现、实处,从源头上提高残疾人群体的文化素质、健身素养和健身体育知识、康复方法技巧,形成良好的健身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世界竞技强国的体育发展之路也启示我们,竞技强国也能健身体育强国,社会体育不断完善发展,人们社会需求得到满足,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同时能为保持竞技强国地位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群众性健身必然成为残疾人体育的主要内容。
(2)群众性健身体育体系不断完善,与康复体育、社区体育融合发展。残疾人群众性健身体育的重心将放在社区和家庭,与康复体育、社区体育融合发展。国务院颁发的《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要求,建立和完善以社区康复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的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将残疾人社区体育与康复服务纳入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中。世界卫生组织《社区指南》认为残疾人社区体育是社区康复项目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对残疾人的健康教育,谋生和赋能四个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在改善个体健康和整体幸福感的同时,促进个人赋权和融合性社区的建设。
当前主要针对重度残疾人的康复体育,随着各地经济发展与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未来将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形式不断多样化。群众性健身体育除包括社区体育,还有职工体育、农民体育等,这些形式将逐渐成为我国体育的发展主体。残疾人就业集中的企业应在工间等休息时间安排健身活动项目,分类创新编创针对性强的娱乐或趣味性的活动项目,增强体质和内部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充分发挥职工体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