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淮河流域音乐文化的认识及研究

2019-02-21 23:14:4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淮河流域音阶淮河

孙 辰

(蚌埠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华夏、苗蛮、东夷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三大文化圈,安徽淮河流域及其西部地区位于这三大文化圈的交界位置上,成为三个地区文化发展的重要汇合点,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衍变成了具有生命力的综合化文化生态。 淮河最早发源于河南桐柏山的太白顶,流域面积有27 万平方公里。 河南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发源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内筒为一体,在时代不断推动下,淮河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圈。

1.淮河流域音乐文化形成的条件

1.1 历史条件

从考古发展实际情况来看,淮河流域和长江、黄河流域一样是我国远古人类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岳石文化主要在山东和苏北地区,也就是淮河流域地区,其对当地文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根据淮河地区地形地貌历史发展衍变情况来看,淮河流域音乐的发展可以被划分为两个时期、三个发展阶段。 两个时期主要是南北方民间音乐文化的融合以及民间音乐的种类分布。 三个阶段是指淮河流入海的阶段、黄河夺淮的阶段、黄河向北迁徙的阶段。 在这三个阶段,淮河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发生了深刻的变迁,相应的民间音乐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南宋时期之前,虽然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曾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来自南北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但是音乐文化的发展仍然保留了独立性的特点。

1.2 文化因素

区域音乐文化是文化的重要分支,和整个区域文化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这种关联性同样体现在安徽淮河音乐文化中。 结合考古资料发现,可以发现淮河流域传统音乐和其他地域文化基因具备的同一性特点。华夏部落的联盟首领在向淮河流域迁移的过程中曾经将东夷文化、中原文化等融入到淮夷文化中。 在淮河上游地区考古的时候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吹奏乐器——骨笛。

河南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发源地,在历史上,很多地区将经济发展中心都确定在河南这个地区,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地区形成了多元文化特点。 从音乐考古发掘实际情况来看,河南地区的音乐文化类型多样,多样化的音乐作品以无声的言语向人们传递了中国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

2.淮河流域音乐文化特点分析

2.1 体裁丰富多样

音乐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代表体现,地区民歌的发展不仅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人们生活劳动习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在这种地区差异的影响下各个地区的民歌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 第一,占据淮河流域大部分面积的郑州、开封、平顶山等大多属于冲积平原,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所产生的民歌大多淳朴率真、柔美。第二,信阳和驻马店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悠久,加上长期受到南部地区文化的影响,民歌风格委婉细腻、曲调悠扬。

2.2 内容丰富,时代感强

受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的影响, 河南地区的民歌发展文化内涵丰富多样,成因复杂,且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刻的受到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影响, 在对人民实际生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体现。 比如在郑州民歌《嗡船号子》、《送郎参军》等则是对当地人们的抗战经历进行了反应;《剪剪花》 体现了底层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苦;《放风筝》、《送情郎》则是体现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淳朴。

2.3 对调式和音阶的综合使用

研究一个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需要了解调式和音阶在音乐中的实际应用,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调式的使用是一个民族和地区音乐文化特点的重要本体因素。 从当前河南民歌实体情况来看, 五种类型的调式在民歌音乐的创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 其中最常见的因素是宫和徽。 这个地区河南民歌和我国大多数汉族聚居区的民歌创作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以五声为基本调式,很少见角调式。

2.4 旋法构成灵活多样

和我国绝大多数地区发展起来的汉族民歌发展相同,河南民歌的旋法构成也是由进和跳两种结合构成的,旋律也大多以宫、商、角、徽和羽五声共同构成。 但是不同地区民歌和当地的语言在音调、生活和戏曲艺术等方面存在不同的侧重点。河南洛阳和沿黄地区山歌的旋律大多出现在六度上,很少有超过八度的大跳。

2.5 节奏拍子的形态是单一的2/4和4/4拍

在淮河流域的山歌创作中,街拍大多是一段体的,但是所承载的音乐内容是十分完整清晰的, 表达的音乐形象也是十分鲜明具体的。音乐大多是以多结构的形式出现的,充分体现了河南民歌曲调结构的多元化和融合化发展特点。

2.6 语言特征以地域方言为主

语言是民歌发展的重要关键,其中,方言语音不仅是民歌语言的重要组成, 也是形成各地特色民歌的重要成因,是各地民歌的发展灵魂,承载着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民族风情特色。 淮河流域的河南民歌在保留北方民族音乐方言特色的同时, 在受到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下使得民歌创作体现出了鲜明的融合性和过渡性特点。 比如在河南当地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信阳民歌,在发展中和各地区的方言文化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融合性和过渡性的发展特点。

3.淮河流域音乐文化的发展衍变

3.1 淮河音乐文化的孕育、过渡和融合发展

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是人民的骄傲。 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且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使得音乐不仅具备鲜明的过渡性特点,而且还具备融合性的特点。 秦岭淮河一线从地理角度来看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重要分界点,淮河流域范围内的文化因素融合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化,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发展格局。

3.2 淮河民间音乐的衍变和发展

民间音乐是指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表演的并在之后流传在民间的各种音乐体裁形式。 按照题材,民间音乐包含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民间戏曲等几类。淮河流域是多种不同类别民间音乐的孕育地,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兼收并蓄孕育出了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 由于淮河是我国东侧南北分水岭,且经济、政治、文化等都是经过水路进行传播的,由此为本地区民间音乐文化的过渡和融合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可能。

3.3 凤阳花鼓的形成

凤阳花鼓也被人们称作是双条鼓、打花鼓或者秧歌,是一种民间歌舞,最早出现在安徽凤阳。 凤阳花鼓最早是当地农民在田间播种时候的击鼓互歌。这种民歌的艺术形式经过长时间的流转发展形成了当地独特的音乐品种,形式也更加多样。 民间音乐的过渡和融合在本质上是一个不停歇的反复发展过程。

3.4 不同文化区的民歌文化特点

淮河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文化的重要分界线,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赋予了淮河民间音乐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同时,淮河地区的文化综合了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运河文化等内容,在长时间发展的过程中兼收并蓄。

3.4.1 江淮地区的民歌文化特点

第一,音阶、调式。 江淮地区的民歌音阶在总体上包含五声、六声和七声音阶,从这些音阶的分布情况来看,体现了从南向北的五声—六声—七声的排列形式,曲调大多是徽调为主,在江淮西部地区也有大量的羽调民歌。 第二,旋律、音调。 江淮地区的旋律音调大多以级进为主,其中也有少量的四、五度跳进,但是从总体曲调的分布情况来看开始朝着淮河方向靠近。这一地区民歌音乐的发展深刻受到了吴越音乐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五度以上的跳进音调更是和齐鲁音乐存在密切的关联。 在受到地区语言影响之外,江淮西部的大别山地区也存在很多大跳的进行, 在五度和六度大跳之外还包含了七度和八度的跳进。第三,节拍、节奏。 江淮地区音乐在节奏和节拍方面也具有独特的特点,拍子种类较多,包含两拍子、三拍子、四拍子、五拍子等。 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拍子的使用和歌曲的种类、曲调的类型、舞蹈的种类等存在密切的关联。第四,音乐结构。在音乐结构上存在很多以上下为基础的,并和南方音乐结构密切关联的音乐结构形式。

3.4.2 黄淮地区的音乐特点

第一,音阶、调式。黄淮地区的民歌在调式方面包含常见的五种调式,其中以宫和徽为主,羽调式在平原地区比较常见。 同时,调式之间的交替转换、临时换调等在黄淮地区也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 黄淮地区的民歌音阶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包含五声音阶、六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几种。 第二,旋律、音调。 黄淮地区的音乐旋律大多以直线式的级进和跳进为主,三音阶和四音阶为一组。民歌的旋律大多使用了六度、七度的跳进形式。 第三,节奏、节拍。 黄淮地区音乐在节拍上的形式比较多样,音乐风格雄浑、铿锵,体现出独特的音乐节奏特点。第四,音乐结构。 淮海地区音乐结构短小精湛,在各种句式的音乐中常见的句式形态是二句体和四句体。

3.5 豫剧

豫剧的产生让人们看到了诞生于黄河流域的梆子腔调过度发展到淮河流域地区,和当地民歌、民谣等音乐融合在一起,并不断发展衍变的过程。 梆子腔是戏曲声腔剧种的一种重要体现,因为使用打击乐器而得名,是最早出现在山西、陕西的民间曲调。和昆曲、北杂剧相比,梆子腔的唱词比较粗俗,曲调多是吸收了其他乐曲的种类,句子的杂糅性很强,曲调总体变化较小。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豫剧开始和其他音乐类型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梆子腔。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在其地理生态环境的三个阶段、历史的三个阶段、民间音乐文化三种类型的基础上互为因果。淮河流域的民间音乐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自然地理与生态环境变迁,并在文化大发展、大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进步,体现出新时期的民歌文化发展规律和发展特点。

猜你喜欢
淮河流域音阶淮河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治淮(2022年8期)2022-09-03 03:42:26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乐器(2021年10期)2021-10-29 02:13:17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乐器(2021年8期)2021-09-10 07:22:44
淮河防总召开2021年工作会议
治淮(2021年5期)2021-08-05 07:58:46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基于ELECTRE III的淮河流域水资源安全评价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治淮(2017年2期)2017-04-17 11:54:33
编钟、音阶、和声与数学之美
翻译的书与翻开的局——纪念《论各民族的音阶》翻译三十年
五月的鲜花 绽放淮河梦
治淮(2014年5期)2014-03-11 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