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伟,公 勋,裴雨墨
1.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110034;2.辽宁大学,辽宁 沈阳110136
青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青年的道德观教育对于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与树立来说至关重要。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大学生道德观的重要性问题曾明确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不仅对大学生自身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作为未来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主力军的新时代大学生,其道德观的教育,对我国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文化、实践六个方面出发,详细论述了关于大学生道德教育“六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构建问题。
新时代的大学生道德素质总体水平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但由于大学生在心理发展方面仍不稳定,具有波动性,易受外界影响。特别是在当下,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一方面对大学生而言充满了机遇,同时也为其良好道德观的培养与教育增添了许多挑战,特别是由于受外来不良思想文化和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目前,在高校中,有部分学生保护公共设施的意识较差,例如存在随意涂抹、折叠图书馆内公共图书,甚至有的学生把社会上的共享物品变成自己的私人财物;有的学生甚至课堂上吃东西、接打电话。这些不文明现象集中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缺乏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
部分大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和自身因素的影响,行事多以自我为中心,责任意识淡化,行事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过度强调个人兴趣、个人发展、个人利益,过度计较个人得失,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不足,不关心和团结同学。他们的集体和协作意识、服务和奉献精神仍有待提升。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很多大学寝室同学之间产生的矛盾冲突造成的社会新闻更是挑战着公众的神经,反映出了当今大学生的集体意识的缺失问题。
目前,部分大学生在学习动机、人际交往、参加活动、就业择业等几个方面做事追求功利主义。在学习方面,不专心积累专业知识,而是热衷于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在选择就业方面,很多学生把薪金作为衡量就业的重要指标,忽视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在班干部、党团干部、学生会干部等的竞选过程中存在请客送礼拉选票、游说老师等一系列不该有的现象。这些不该有的现象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方面的缺失。
当前部分高校中,存在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情况。部分大学生无视考试纪律,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前途,更是损害了其他同学的利益。甚至有同学在考研、大学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存侥幸,不惜挑战法律底线。考试作弊等现象,一方面折射出目前考评体系单一的弊端,另一方面更是体现出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特别是部分大学生靠国家提供的助学贷款顺利完成学业之后,却未能如期还贷,折射出部分大学生在信用意识方面存在问题。
当代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接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已经对社会现象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也都持有积极、正面的态度。但是落实到具体实际生活中,却未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比如很多大学生都对集体主义持认同态度,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过分强调自我;很多大学生认同公共秩序需要社会公德维持,但却经常出现不遵守公共道德的问题。特别是当前的大学校园之中,各种校园贷款屡见不鲜。部分大学生明知道其中的危害,但是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虚荣,仍铤而走险,有的最后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现象都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方面存在着知行不统一的问题。
面对由于当前“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事件频发的畸形的社会现象,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该不该扶不扶”“该不该救不救”这一调查时,表现出了不置可否的态度,甚至明确表示自己同样会选择冷漠的态度和行为。在相关调查中还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待人肉搜索、黑客等不当行为,具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但也出现了少部分学生对以上现象态度或模糊不清,或支持甚至抱有模仿的不当想法。这些现象集中反映出了部分大学生道德辨识度不清晰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六个方面大学生的道德现状存在问题的分析,一方面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问题;另一方面更突出了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门任务,而应成为一项由家庭、社会和学校共同努力的多元教育体系。对大学生道德观的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文化、实践”等方面入手,构建起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完整体系,从整体上对大学生的道德观进行全方面的培养与塑造,提升其道德素质。
家庭教育是一个人道德养成的起点,家庭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从一个人受教育的经历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最早、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起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作用。家庭教育体系在整个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它能强化学校教育体系和社会教育体系的积极作用。
在家庭教育体系的构建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培育良好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主要方面。良好家风孕育道德品行,优良的家风可以让家庭“家和万事兴”,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要推动践行以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家庭和睦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家庭中父母长辈要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让良好的家风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生化。家庭是大学生道德观教育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很多大学生都是到外地求学。在求学的过程中,家长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等网络条件,积极与子女沟通,并与学校合作,及时了解子女的思想和道德状况,及时对子女面临的诸如学业、恋爱、择业等方面问题进行指导,使其能够在正确的道德观的指导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大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探索精神和可塑性,备受关爱的同时也经受着“成长的烦恼”,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要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功能,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的主渠道功能,并与专业课共绘“课程思政”同心圆,并加强管理育人体系建设,建构起全方位的完整的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体系。
1.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功能。思想政治理论是培养大学生道德观形成的理论阵地。以沈阳师范大学为例,在大学生的教育阶段,该校共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9门思政类的同时必修课程,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8门国设通识课程。这些课程的设计仅仅贴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要,并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的受教育过程。
但目前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课堂枯燥无味等。面对这种情况,思政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创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真正参与、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增强课程认同感;要增加思政课程实践环节,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完成自我认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要以“学生是否满意,是否认可”为判断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避免课程泛政治化,让思政课真正做到为德育服务,真正成为触及心灵的教育。
2.与专业课绘制“课程思政”同心圆。思政课从来不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是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的相辅相成,共同绘就“课程思政”同心圆。[1]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不能单纯依赖思政课程,而是要渗透和溶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就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思政教育贯穿全课程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要把良好的品格、信念传递给学生,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疏导学生的困惑,使道德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这样,既能发挥课堂主渠道功能,也能扭转专业教育课程重智轻德现象,这种教育方式具有其他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
3.加强高校管理育人功能。高校管理育人可以保障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其中,行政管理者的辛勤付出保障了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转,营造良好道德培养的育人环境。后勤管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保安、宿舍管理员及食堂工作人员等默默地守护学生的人身安全和饮食安全,深刻体现出服务育人的本质,他们的优秀品德会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促进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其中,行政管理不仅是确保一个学校得以正常运行的关键,更是在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于辅导员老师来说,他们与学生接触时间长、频率高,接触得更加深入,对每一个学生从学业状况到生活起居、家庭状况,情感变动,都掌握得非常详细。他们对学生不仅是老师,是朋友,也是家长。他们工作的特点和内容,决定了他们在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高校在加强高校管理育人功能方面,一方面,要在行政管理、后勤管理和学工队伍管理方面继续强化;另一方面,更要着力培养一批优秀的大学辅导员队伍。
社会教育体系在整个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体系中的作用是统领性的。一方面,社会风气会直接影响高校的风气,影响高校德育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社会的价值和舆论导向具有全局性的覆盖作用。只有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才能将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真正落实到社会实践之中。
1.典型引路。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精神文明办等6部门联合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精品栏目《感动中国》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推出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大山深处孤身支教的徐本禹,舍身救人的长江大学英雄团队,备受关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百坭村扶贫书记黄文秀,一批批优秀的年轻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本身就处在成长阶段,需要榜样的引领。要在大学生群体中间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借此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学习典型、崇尚典型、争当典型。这样才会有力于大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培养与塑造。
2.朋辈引领。朋辈引领具有平等性强、接纳度高、渗透性快等特点,通过朋辈之间的思想引领、学风引领、心里引领等,会促进大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学风建设、道德品质的养成和铸造,在同学中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态势。在做好朋辈引领的道德观教育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管齐下,同步进行,积极推进“朋辈引领”成长接力工程。
比如通过聘请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助理辅导员,以引导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做好学业规划;通过邀请优秀学生做考研、就业、创业经验分享交流会,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师范带头作用,实现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通过“优秀学生干部”“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形成自强不息的学习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对大学生突出事迹的报道,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生群体中间形成朋辈引领作用。
3.媒体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曾强调说,要加强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全面领导,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当前,微信、微博的普及,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意见,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关注民生的热点事件,信息呈碎片化瞬间扩散,导致舆论场“众声喧哗”,情绪多事实少,假新闻不时出现。
对此,新闻媒体要以正确的舆论营造良好道德环境。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和道德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新闻报道之中。加强道德领域热点问题的引导,以事说理、以案明德,对违反社会道德的言行和现象及时进行批评、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政府也要通过自媒体等手段,积极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思想道德观念的健康发展,鼓励大学生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及资源,在方便他们学习和娱乐的同时,也滋生出了很多道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网络生活环境,更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良好道德观的培养与树立。因此,在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体系中,网络教育体系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1.阵地建设。网络是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网络信息内容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要加强互联网领域立法执法,严格依法管网治网,强化网络综合治理,加强网络社交平台、各类公众账号等管理,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维护网络道德秩序。开展网络专项治理活动,加大对网上突出问题的整治力度,清理网络诈骗、造谣、诽谤、色情、低俗等内容,反对网络暴力行为,依法惩治网络违法犯罪,建设清朗的网络空间。
2.红色传承。要深入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开设网络专题,传承红色基因。让爱国主义教育和时代精神充盈网络空间。既要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大力弘扬红船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又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大国工匠精神。利用互联网传承优秀的红色文化,以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认同正确的道德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精神力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具有科学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优秀文化的结晶,是我党带领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建设中总结的实践经验,是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良好的有机结合,是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2]。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构建起文化浸润体系,使新时代大学生在优秀文化的影响与熏陶下更好地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追求。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的教育,要充分发掘和传承传统文化中蕴含的道德资源,弘扬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高校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讲述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让大学生更深层次了解我们传统节日渗透的深层底蕴,从而摒弃对“洋节”“洋快餐”的盲目追捧;通过开展古籍经典诵读活动,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及精神内涵。使得大学生更加重视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传承,让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根植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当中。
2.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活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边界。高校应该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活动,让同学们牢记历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根溯源,使广大青年明确树立自身价值观,不忘传统,增强文化认同感,培养自身品德。高校要通过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其爱国意识、民族意识,从根本上认同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念。
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本身之中,生活实践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3]。较之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对道德观念及道德行为的影响更加显著。实践教育体系在整个大学生道德观教育体系中贯穿始终,具有根本性的地位。构建实践教育体系,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大学生的道德观能够“外化于行”,并通过道德实践活动进一步促进其良好道德观的树立。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道德观的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实践为主要内容。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广泛开展文明出行、文明就餐、文明观赛等活动,把道德建设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并要丰富网上道德实践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踊跃参与公益事业的生动局面。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道德实践环境,使大学生的道德观能够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拥有正确道德实践能力。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希望,对他们的道德观教育,不仅关乎其个人的品性修养,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成败和中华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实现。只有从“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文化、实践”六个方面共同构建起新时代大学生道德观的教育体系,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起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合格接班人。